<p class="ql-block"> 中国农民轧稻机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龙城一支笔江苏作家程协润</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时期,我们常州孟河古镇的许多农村,与全国各地一样,农民种田都很辛苦。那时的农民种田,几乎都是用手工操作和靠人的体力劳动来完成的,也没有任何的农机具可替代,更是没有什么电动轧稻机与碾米机。</p> <p class="ql-block"> 长江以南的大江南是地区属于鱼米之乡,一年二季都可以种粮食,冬季种三麦,夏季栽水稻。可到了六十年代的初期,我们孟河那时收割水稻,还完全是靠一把镰刀,用镰刀手工进行水稻的收割,割下来以后,将水稻铺在田里,等晒上一二天太阳后,再将水稻扎成一把一把的,就在水稻田用一种叫稻床原始水稻脱粒的农具,将稻床通放在盘蓝内,依靠人的体力将稻谷惯(这是一种孟河的土语)打在稻床上,利用惯性的作用使稻谷粒与稻草完全的分离和脱落。</p><p class="ql-block"> 这种通过人工掼稻与捽稻的作用力的方式(掼稻时稻床不时发出一阵阵彭彭的闷响),将稻谷从稻草把上脱粒了下来。这种劳动效率极低,劳动强度巨大,是一种十分辛苦的体力活。这些都要靠人工的体力在稻床中掼稻。在我小的时候(大约10多岁左右)就亲眼所见,当地农民把水稻脱粒下来,完全是使用的一种叫稻床。</p> <p class="ql-block"> 这种掼稻的床,四周是用木框架结构木方(或者竹子)做成,中间用一根一根竹杆编结好,并将木方塞进木框架中横头2个洞里面后再固定好。然后,人再抓住一把把水稻往稻床上使劲地掼上几下,稻子通过甩掼一种惯力的作用,这稻谷就稻把的稻床上掉到了竹杆的下面。</p> <p class="ql-block"> 后来,到了六十年代末期,孟河的农民都纷纷使用起脚踏轧稻机,这比人工稻床掼稻前进了一大步(可以减轻农民很多的劳动强度)。人的脚只要在脚踏机上面,使劲地搓动那上面的脚踏板,只要不断地用脚踩踏着踏板,使轧稻机的齿轮一直在不断滚动不息。然后,人再抓住一把把的稻把,放在铁齿轮上滚动着,这样就把一粒粒稻谷轧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七十年代初期,本地的孟河农机厂能生产出电动轧稻机,那样轧稻的速度就快了十几倍(大大减轻了农民体力劳动的强度),农民脱粒稻谷也就没有那么费劲和辛苦了。这些也都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和干过的一些农活,特别是掼稻(床)也是我小时候所亲眼目赌。后来,等我长大以后,变成了自己每年轮回干的一种农事了。</p> <p class="ql-block"> 这种中国农民最原始的脱粒稻谷的农具从掼稻床--脚踏轧稻机--电动轧稻机--收割机--联合收割机--智能收割机(收、割、脱、烘干、稻谷与稻草分别打包等一齐完成),以小引大,通过孟河农民几十年来轧稻机的变迁,体现出中国农民生产与生活的变迁过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深刻变革,它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微观缩影。</p> <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还看到咱们孟河家乡的农村,用石头圆形的石臼磨盘上,将稻谷在石臼磨盘上不停的滚动着,将稳谷碾碎后,变成了一种砻糠,这样就把稻谷碾成大米了。然后,再用手摇风车一边对着碾出来的大米吹风,大米中的一些砻糠就都被风吹了出来,大米就没有了砻糠壳,这样才能吃上干干净净的大米。孟河农民用这种原始的方法生产水稻和加工大米,在民国后期与新中国五六七十年代时期,都是用这种生产方式,将稻谷加工碾成大米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掼稻床的闷响,到脚踏轧稻机齿轮的吱呀声,再到联合收割机的马达轰鸣声,最终归于联合收割机的交响典声。这不仅是农具的迭代,更是中国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驾驭铁牛谱新篇的壮阔史诗。这一切,都是我亲历的岁月,如今回想起来,怎能不记忆犹新,感概万千呢。</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