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西坡上村:神农故里的砖石文脉与商道传奇

太行树神焦语录

<p class="ql-block">昵 称:太行树神焦语录</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461595</p><p class="ql-block">探秘景点:山西高平市西坡上村</p> <p class="ql-block">  车行高平东北部的山道,两侧峰峦如黛,风穿林叶的簌簌声,恰似古村递来的邀请函。循着导航转入整洁村道,“西坡上村”的标识映入眼帘——这座隶属于神农镇的古村落,曾是明清繁华的“西坡上”,藏在群山褶皱里,以满村明清古建、千年文脉与商道传奇,静待寻访者叩门。</p> 一、初访古村:砖石间的时光密码 <p class="ql-block">  早年就和出生在西坡上村的同事赵红阳有约,要探访他的老家——西坡上村,几次阴差阳错未能成行,如今我们兄弟三人走访完故关村后,便踏上了探寻西坡上村的行程。刚入村,便被满村的明清古建撞了个满怀。看着眼前的两座高楼,转来转去找不到入口处,却误打误撞走进了现任晋城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主任赵红阳的老院中,赵主任八十岁的老母亲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老宅的故事,走出老院便遇到了回家探母的赵红阳,在他的引路下,我们先逐院探访了那些藏在山腰间的老宅,从张家院的“贡元”遗韵到赵家新房院的锔瓷奇景。</p> <p class="ql-block">  从“军功第”院的三进恢弘到高楼院的瞭望雄姿,每一块青砖、每一道雕纹都在诉说着过往的荣光。连连惊叹中,赵红阳主任又带我们走向村中的诸神庙与南阁楼——清嘉庆八年,赵家首社赵鹏飞、赵鹏程弟兄首倡出资,耗巨资建起诸神庙,飞檐翘角间仍透着当年的香火鼎盛;清初首社赵允陟独资创修的南阁楼,虽细节难考,残存的基座却依旧彰显着当年的气魄。</p> <p class="ql-block">  走出庙宇阁楼,沿着村东的水泥路前行,几段“古城墙”赫然出现。说是城墙,实则是用巨石垒砌的高大石堎,层层叠叠的巨石严丝合缝,无疑是昔日赵家为护院、修路、卫家专门修建的防御工事。这般浩大的工程、不菲的耗费,若非豪商巨贾,绝无可能完成。夕阳西下时,一天的探访悄然在东沙院三圣庙和千年古槐下落幕,满囊的照片与满心的震撼,让我们深知这座古村的内涵远不止于此。</p> 二、细究寻根:古村深处的商道传奇 <p class="ql-block">  从西坡上村归来,整理探访资料时,越看越觉古村底蕴深厚,便又有了写篇文章的念头。</p> <p class="ql-block">  西坡上村本以赵姓为主,赵家原籍故关村,因家大支繁,一支族人迁至村西这片山坡地建房立业,几代后枝繁叶茂,成了一方望族。如今村中其他姓氏,皆是后来迁入,所居院落也多为赵家始建后易主而来。</p> <p class="ql-block">  赵母介绍:“赵家是经商起家的!”老人的话语掷地有声。她说,高平赵姓曾有四大富商,西坡上赵家便是其中之一,与石末乡侯庄赵家齐名。赵家的生意遍布四方,走几千里路都不用住他人店铺,商号多到“驴驮钥匙马驮锁”——这话虽带几分夸张,却道尽了家族商脉的繁盛。只可惜年代久远,加之历史变迁,具体经营的品类与商路已难详考,但从那些始建于明万历甚至嘉靖年间的宅院来看,赵家的经商史早已沉淀在岁月深处。老人还说,赵家不仅商道通达,文脉亦盛,明崇祯六年便出过举人赵允升,儒商之风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西坡上村的防卫设施堪称一绝,四面阁楼一关,再加上赵家的几座高楼可瞭望匪情,匪徒轻易不敢来犯。难怪当年周边自然村的村民,会为避战乱纷纷迁入这里,在赵家的庇护下求得一方安宁。问起赵氏家谱,听老人说确有其物,曾由柜房院的赵启来整理过,可惜他去世后家谱下落不明。但赵根太家北堂楼的花梁上,清晰刻着清嘉庆十六年赵占熊、赵钟岳父子的创建印记;新房院西楼的花梁虽仅余“嘉庆”二字,这也为古村的历史纪年添了佐证。</p> 三、碑刻解密:马帮踏出的皇恩荣光 <p class="ql-block">  在西坡上村的历史长河中,曾有一块刻有“诸神扶桑”的石碑,恰是赵家商道传奇的实物佐证。石碑中间“诸神扶桑”四字遒劲有力,落款“帝陵正位诸神相佐神农社稷古祭义礼令职常也承绸织督运赵公京解知县白良玉西坡马帮皇钜”,字字千金,还原了一段尘封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  细细解读碑文之意,豁然开朗:炎帝陵寝位居正位,诸神庇佑神农氏开创的社稷基业,祭祀炎帝是县令的常规职责。赵公秉持诚信,承办绸缎等物资的督运与进京解送事宜,知县白良玉为其立碑表彰,“皇钜”二字更是彰显了这份差事获宫廷认可的无上荣光。“扶桑”二字尤为精妙,既暗含上古太阳崇拜与炎帝文化的渊源,又影射当地桑蚕传统,恰如赵家马帮驮着绸缎、粮食、药材、法华瓷器,穿越千山万水的漫漫商路。</p> <p class="ql-block">  想来赵家自迁至此地,便以儒商之道立身,既逐利四方,又坚守诚信,故而深得地方与官府信任,方能承办如此重要的督运差事。也正是这份源源不断的“皇钜”差事,让赵家积累了巨额财富,不仅培育出科举人才,更有财力修建起一座座恢弘宅院、诸神庙与防御石堎,让西坡上成为泽潞一带的名门望地。站在诸神庙前,仿佛能看见当年马帮归来,风尘仆仆的商人牵着驼马,踏入庙中焚香祈福,感谢诸神护佑商路平安的虔诚模样。</p> 四、匠心拾遗:锔瓷里的岁月韧性 <p class="ql-block">  赵家新房院影壁上的锔瓷图案,不仅是西坡上村建筑装饰的巧思,更承载着一门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经了解,锔瓷是用金属锔钉将破碎瓷器重新固定,核心工序包括找碴对缝、定位钻孔、锔钉镶嵌和填补缝隙,需用天然钻石钻头的金刚钻与弓钻,钻孔深度精准控制在瓷器壁厚的2/3,再以铜或银制锔钉铆接,最后用糯米灰浆或蛋清石灰密封,方能让破碎瓷器重获新生。</p> <p class="ql-block">  “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这句流传至今的谚语,正是锔瓷技艺的生动写照。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锔瓷匠人走街串巷,一声“锔盆、锔碗、锔大缸”的吆喝,能让破碎的瓷器焕发第二春。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战争纷扰让“锔活秀”渐趋萧条,到了现代,瓷器破损便换新,锔瓷行当几近消亡。</p> <p class="ql-block">  西坡上村人将锔瓷图案刻入影壁,或许正是看中了这份“破而后立”的韧性。就像赵家从故关迁来的一支,白手起家到富甲一方;就像古村从繁华落尽到如今振兴,都恰似经锔瓷修复的瓷器,虽有岁月裂痕,却在坚守与修补中,绽放出更动人的光彩。如今,村里在保护古建的同时,也着力挖掘这份匠心文化,让锔瓷技艺的故事随影壁上的图案一起,被更多人知晓。</p> 五、古今回响:古关道上的新生 <p class="ql-block">  西坡上村的地理位置本就不凡,它原属团池乡,2000年后归属神农镇,与古关道上的故关村隔河相望,是高平去往长治的重要关口。而神农镇作为泽、潞两郡的分界地,因神农故里得名,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西坡上村添了几分灵气。</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这里是商道要冲,赵家马帮的驼铃声响彻古关道,“驴驮钥匙马驮锁”的商号遍布四方;清末民初,战乱动荡让古村繁华落尽,宅院荒废;如今,借着“千万工程”的东风,西坡上村拆除违建、绿化巷道、昔日破败的村落焕然一新,但赵家留下的古宅依然在逐渐衰落的时光里苦苦期待着“不可移动文物”的修复和传奇被重新拾起,让古村在新生中不忘来路,在传承中续写新篇。</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余晖为“军功第”的高墙镀上暖光,诸神庙的飞檐、高楼院的瞭望台、村东的巨石堎与远处的农田相映成趣。走访西坡上村,我们读懂了藏在砖石瓦砾里的沧桑,品透了碑刻铭文里的荣光,也感受到了古村生生不息的力量。西坡上村的故事,是儒商崛起的传奇,是匠心坚守的见证,是宗族繁衍的史诗,更是古村在岁月沉浮中涅槃重生的呼唤和期待。离开时,风再次穿过林叶,仿佛又听见了当年马帮的驼铃,与如今古村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回荡在神农镇的群山之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