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精打细算用好每一分钟,似乎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常态。很多人感到越来越忙,时间却越来越不够用。“来不及”“下次吧”“等忙完这阵子再说”……太多一推再推的计划、迟迟未赴的约、想做却腾不出手的事,让人疑惑,我们的时间到底去哪儿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我们总说,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无论是职场还是家庭,无论青少年、中年还是老年,大家对时间的飞速流逝都有普遍而切身的感受。</p><p class="ql-block">比如,日程越来越满。随着行业的迅速发展与竞争的日趋激烈,工作时间在一天中的占比日益增多。有机构针对2025年职场人加班情况展开调查,数据显示,有38.7%的职场人几乎每天加班,有40.1%的职场人深陷“隐形加班”漩涡。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被无限模糊,再加上早晚漫长的通勤时间,许多人的日程已经“过度饱和”。</p><p class="ql-block">不仅是大人,孩子们的时间也被精准切割、填满。课堂之余,还要在不同兴趣班之间来回奔波,父母也不得不扮演好司机、陪读的角色。钟表越是精准,属于自己的时间仿佛越少。</p><p class="ql-block">比如,性子越来越急。趋于内卷之下,时间成为“降本增效”的一个重要变量,被一点点量化为操控人的标准和手段,算法等技术愈发加剧了这种控制。</p><p class="ql-block">而与之相对的,部分人耐心也在减少。有的人无法容忍外卖迟到两分钟,有的人为一个排队次序吵得不可开交,还有的人无论做什么都追求“速成”“速通”……时间的紧缺好像抽走了缓和的媒介,制造出许多“白磷型人格”,紧张、急躁、冲突,一点即燃。</p><p class="ql-block">比如,日子越过越淡。在时间焦虑中,人与人之间相处模式往往被简化为“谈成事”“做成事”。大家习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闲聊反而成了多余与浪费,甚至久未谋面的一次问候都可能被视作打扰。许多人“没时间”陪家人吃饭,“没时间”过节,“没时间”社交,“没时间”搞仪式感,朋友越来越少,生活也变得平淡、孤单。</p><p class="ql-block">猛然一看日历,发现这一年又快要走到尾声。回想这一年,我们划掉的时间里,又能找到多少“闪光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这场关于时间的危机,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在社会转型期,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时间逐渐变成最重要的资本之一。恐慌感与不安全感让每个人都不敢停歇,“没有时间”固然令人疲惫,但“时间太多”更加令人不安。就像有人说,“忙了不知道会怎么样,但是不忙绝对不怎么样”。</p><p class="ql-block">大家想停下来,又不敢停下来。有网友分享自己的心愿,希望自己生一场不大不小的病或者发生个不大不小的事故,可以借机休息几天,仿佛只有生活偏离了正常轨道,我们才敢理直气壮地歇息。这种复杂的心态却反映了许多人的真实心声。无论是这样极端的念头,还是一些人对“摸鱼”“划水”的调侃,对“chill”和松弛感的追求,本质上都是对时间高压的一种消极反抗。</p><p class="ql-block">在夹缝中,人们也摸索出一些自我调适的方式。比如,许多中年人有过“停车场独处”经历,下班到家前,在车里刷一会儿抖音、抽一支烟,或者仅仅放空发呆,只是为了在角色切换的缝隙中,抓回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不过,有些方式却伴有“饮鸩止渴”的危险。比如,有些人患上了“睡前手机依赖症”,忙完一天后总也舍不得放下手机,“再刷五分钟”,是透支睡眠给予自己的奖励。</p><p class="ql-block">时间的短缺让人不仅容易变得“贪婪”,还可能变得浅薄和冷漠。闲暇时间太过有限,人们更加倾向于在短时间内获得即时的多巴胺反馈,沉迷于直播、短剧这样低成本、高回报的快乐。当大脑习惯了这种高频刺激,便很难再投入需要长时间专注的阅读、思考和创造,也很难有多余的情绪去倾听、感受和共情。</p><p class="ql-block">时间就像皮筋,皮筋绷得越紧,就越是脆弱、越缺乏韧性;而在大量付出时间的时候,我们也往往无心关注它的质量。无意义的会议、繁琐的流程、装模作样的努力……大把大把的时间花出去,却如泥牛入海般杳无音讯,看不到自己创造的真实价值。这种价值感的缺失,让时间支出变得格外痛苦,我们感到时间被“偷走”,却无能为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事实上,这种时间饥荒感,并非某个人群或者某个地区独有,可以说是人类的集体共鸣。种种问题让我们深思,时间究竟应该如何掌控?</p><p class="ql-block">“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尊重每个人的时间,就是尊重人的主体性。对时间的掌控权,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当一个人能够支配自己的时间,才有可能正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去实现生而为人的价值。当一个人学会珍惜他人的时间,便不会再把他人视作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而是看到一个个与自己同样珍贵的生命。</p><p class="ql-block">当对时间的珍视从个人扩展至社会,一系列积极的转变便开始悄然发生。比如,国家强调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一些企业也在主动叫停加班文化。像浙江省率先在11个设区市全面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孩子们在较长的学习周期中调适身心,拥有更加多样的生命体验。</p><p class="ql-block">不必用别人的时间表丈量自己的人生。人们的时间焦虑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外界的标准,“社会时钟”也好,“同侪压力”也好,削足适履必然会产生心态错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少年得志不必傲,大器晚成亦不须惭。在任何时间节点,都能清晰寻得自己的步调与位置,这本身就是一种通往成功的状态。</p><p class="ql-block">与之相呼应的,是整个社会应当塑造一个更加立体、包容的发展生态,构建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如果大城市和小县城同样拥有发展机会,如果转行、创业、年龄等都成为不被偏见的可选项,如果成功不再是一个标准化的流水线,大家就不必全部拥挤于内卷的“窄巷”,时间的绳索自然得以松绑。</p><p class="ql-block">有人曾说,对抗时间贫困的最有力武器,是集体重新定义什么是值得花费时间的生命体验。真正的“珍惜时间”,未必在于提升密度,而在于延伸它的厚度与长度,在于能够感知一些平凡瞬间,能在你追我赶的人生赛场中始终握紧自己的方向,更能在密不透风的工作日程中,为那些不会立即兑换的积累留一份空白。</p><p class="ql-block">时间不是资本,不是工具,不是生命的度量单位,它就是生命本身。</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