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路上 生命在延伸 <p class="ql-block">爆轰试验场</p><p class="ql-block"> 原国营二二-厂六分厂爆轰试验场,人们习惯称这里为“靶场”,是当时专门进行爆轰试验的场所,位于西海镇西北12公里处,占地面积34平方公里。由608工号、610工号、614工号、636工号、651工号、656工号组成。由于试验目的和规模不同,试验场分别进行爆轰冲击试验,核武器试验、常规武器试验等。六分厂于1995年5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探秘,随着浮雕墙、小广场等项目的修建,六分厂已成为原子城基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原国营二一厂六厂区</p><p class="ql-block">(爆轰试验场)</p><p class="ql-block"> 原国营二二一厂六分厂爆轰试验场,人们习惯这里为“靶场”,是当时专门进行爆轰试验的场所,位于西海镇西北12公里处,占地面积34平方公里。由608工号、610工号、614工号、636工号、651工号、656工号组成。由于试验目的和规模不同,试验场分别进行爆轰冲击试验,核武器试验、常规武器试验等。六分厂于1995年5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探秘,随着浮雕墙、小广场等项目的修建,六分厂已成为原子城基地。</p><p class="ql-block">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纪念广场</p><p class="ql-block"> 1958年深秋季节,气温已经在零下20多度,因为国家建设的需要,世代居住在金银滩的1279户牧民、六千七百余人,赶着15万多头牲畜,没有提出任何条件,仅用了十天的时间就离开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土地。与此同时,来自五湖四海的国之栋梁汇聚在海拔三千一百米的金银滩草原上,创建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二二一厂。三十多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干部、牧工、家属和人民解放军、警卫部队指战员,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专委的统帅和指挥下,在全国和青海人民的大力协同下,在这块一千七百平方公里的神秘禁区内,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勇攀高峰,攻克了原子弹、氢弹的尖端科学难关,成功地进行了十六次核试验,实现了武器化过程,生产出多种型号战略核武器装备部队,壮了国威、军威。这一壮丽事业是几代人连续奋斗的结晶,多少人为之贡献了青春年华,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谨刻此文,当以铭记!</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厅</p><p class="ql-block"> 机械室主要负责爆轰时数据的收集,整个工号是一个掩体车间,完全是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浇灌而成的,上面用1.5米至2米的土层将整个工号掩埋起来,起到隐蔽和掩护的作用,它还可以起到防爆的作用。内部有通风室、物理力学观测室、环境污染观测室、备用电源室、总控制室、光电观测室、观测室等实验室组成。观测墙:厚度达到1.3米,是由混凝土浇筑而成。为了防止爆炸时冲击波对水泥墙造成严重侵蚀,延长工号的使用寿命,在工号建设完成时我们在最外表覆盖了一层5厘米的钢板加以保护。钢板墙我们看到的是正面呈凹形面,爆炸的冲击波能量集中了中心的墙体,是它的损坏程度最高,这也是获取实验数据的重要手段。</p> 物理力学观测室 <p class="ql-block"> 该室主要对各种爆炸装置在试验过程中,不同时刻各种爆炸材料产生的爆炸能力进行测试,如冲击波速、聚变速、质点速等。该室展出的有核物理测试仪和部分物理力学专家图片。</p> 环境污染观测室 爆轰模型室 <p class="ql-block">爆轰旗型室</p><p class="ql-block"> 该室展出的是试验时的装置模型。此模型在试验时放置于试验砂坑,距保护试验墙25米处的自制小木房内。装置周围还布置有多个中子探头,r探头等,通过电揽与各测试室相连,此外还有保温装置。</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p><p class="ql-block"> 负责爆炸前准备工作的技术车间,将各个车间生产的零配件进行总装及雷管的安装作业。由于内部空间较大现在被改建为放映室,有一段4分钟的小短片供大家观看。</p> 炸药装配室 <p class="ql-block"> 金银滩,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地图上还找不到她,只因一个神秘基地。这个基地就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基地(国营221厂),中国著名的原子城,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就诞生在这里。它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地方,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是一个震惊世界的地方,也是培育“两弹一星”精神的地方。</p> 氢弹模拟室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p><p class="ql-block"> 军工车间主要负责试验性高能炸药生产和总体装配工作,根据资料复原了当时的工作场景。普通烈性炸药爆炸时产生的能量不足以引发核裂变性反应,科研人员要找到一种高性能炸药的新配方,这就是要已知的普通炸药经过比例混合、试爆。从而找到新的配方,但是在60年代我们没有自动化仪器设备来帮助我们完成锯炸药、熬炸药和火攻材料的组装等极具危险性的工作,都是由科研人员手工操作完成的。</p> 原了弹模拟室 <p class="ql-block">功勋伟绩</p><p class="ql-block"> 1955年1月15日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原子城不仅孕育诞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和多种型号战略核武器,而且铸造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这一时期,在海外留学和工作的中国科学家,如王淦昌、郭永怀、彭恒武、邓稼先、于敏、朱光亚、陈能宽、周光召、程开甲等,以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和立志报国之愿,放弃国外比较完善的科研条件和优厚的物质生活待遇,冲破重重阻挠,历尽艰难,纷纷回国,以“我愿以身许国”的豪言壮志投身中国的核事业.</p> <p class="ql-block">王洛宾创作(在那遥远的地方)金银滩</p> <p class="ql-block"> 1 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p> 爆轰模型室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子城二二一基地地下指挥中心景点说明</b></p><p class="ql-block"> “二二一基地地下指挥中心”是原二二一基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距地表以下9.3米,纯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地下掩体。工程隐蔽、坚固、保密性强,有较强的防御性,可保证地面设施受到攻击时,仍能在掩体内坐阵指挥。现中心内原有指挥室和所有设施保存完好,它为你全面了解原子城又揭开了其神秘的一角。你还可以亲身体验两弹工程指挥者们在地下掩体内工作生活的场景。</p> 历史铭记 千秋丰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摄影编辑完成於青海海北原子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土魂竹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9月1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