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b></h1> 原页:王文恪公集[明] 王鏊 撰 · [明] 王禹声 撰 卷之二十七<br><br>震泽王鏊济之著<br><br>吴兴朱国桢文宁订<br><br>云间董其昌玄宰阅<br><br><br><br>原文来源 <br><br>本文出自《震泽集》卷二十七,明代王鏊撰。王鏊(1450—1524),字济之,明代名臣、文学家。《震泽集》为其文集,收录碑铭、志传等。本文为墓志铭,记述安人姚氏的生平及家族背景。 <h1><div><br></div><div><br></div><b>句读<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安人姚氏壙銘</b></div></b><br>安人姚氏,少師榮國恭靖公祖也,尚寶少卿諱繼父也,昭信校尉、蘇州衛百戶史君宗廣其歸也。生永樂辛卯,弘治辛亥,夀八十有二矣。一日,顧其子鑑曰:“吾老矣,其爲吾治壙於某山之隂,吾將從先公而休焉。禮,壙石有志,其即陳御醫公賢圖焉,吾且欲見之。”公賢,其子壻也,以銘屬予。</h1><h1> <br>初,少師以方外士佐太宗靖難,奇謨秘畫,載在金匱。配饗太宗,爲時宗臣。不娶,以繼後。繼,太宗賜名也,命侍東宫學。仁宗即位,即拜尚寶少卿。少師嘗不願其家恩數過盛,故位止此。安人時侍京師,年十七八矣,靖難遺事尚能道之。</h1><h1> <br>始,宗廣善畫嗜飲,每畫必大醉,自以爲樂。然安人每非之曰:“是乃公事耶?”後宗廣卒,安人持家教子,率有矩度。</h1><h1> <br>銘曰:赫赫榮公,翊戴真主。淩煙畫像,配唐房杜。翼翼符卿,侍學文華。帷幄寵數,擬漢陽都。吴山之陽,有髙者墳。後千百年,孰知其人。符卿之子,少師之孫。</h1> <h1><b>译文 <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安人姚氏墓志铭</b></div></b><br><br><br>安人姚氏,是少师荣国恭靖公(姚广孝)的孙女,尚宝少卿姚继的女儿,昭信校尉、苏州卫百户史宗广的妻子。她生于永乐辛卯年(公元1411年),到弘治辛亥年(公元1491年)寿终,享年八十二岁。一天,她回头对儿子史鉴说:“我老了,你为我在某山的北面修建墓穴,我将跟随先公(丈夫)在那里安息。按照礼制,墓石上要有志文,就请陈御医公贤来筹划,我还想亲眼看看。”公贤是她的女婿,把撰写铭文的事托付给我。</h1><h1> <br>起初,少师(姚广孝)以方外之士的身份辅佐太宗(朱棣)进行靖难之役,他的奇谋秘策,记录在宫廷金匮之中。他配享太宗庙庭,是当时的宗臣。他没有娶妻,以姚继为后代。姚继是太宗赐名,命他侍奉东宫学习。仁宗即位后,就任命他为尚宝少卿。少师曾不希望家族恩宠过盛,所以姚继的官位止于此。</h1><h1> <br>安人当时在京师侍奉,年纪十七八岁,靖难之役的遗事还能讲述。起初,史宗广善于绘画、嗜好饮酒,每次作画必大醉,自以为乐。但安人常常批评他说:“这是公事吗?”后来宗广去世,安人持家教育子女,都有规矩法度。</h1><h1> <br>铭文说:显赫的荣公(姚广孝),辅佐真主。像凌烟阁画像一样,配享唐房玄龄、杜如晦。恭敬的符卿(姚继),在文华殿侍学。帷幄中的宠遇,可比汉代的阳都侯。吴山的南面,有高耸的坟墓。千百年后,谁能知道这里的人。符卿的儿子,少师的孙子。</h1> <h1><b>概述:</b><br><br>明代王鏊为安人姚氏撰写圹铭,记述其家族背景、生平事迹及品德教化。<br><br><b>主要内容:<br><br>家族背景:</b> 安人姚氏为少师荣国恭靖公之祖母,尚宝少卿继之父,嫁昭信校尉史宗广。生于永乐辛卯年,享寿82岁。<br><br><b>家族贡献: </b>少师以方外士佐太宗靖难,奇谋秘策载于金匮,配飨太宗,为时宗臣。仁宗即位后拜尚宝少卿,恩数盛而位止于此。<br><br><b>个人品行: </b>安人十七八岁时侍京师,能道靖难遗事。夫宗广善画嗜饮,安人常劝诫:“是乃公事耶?”<br><br><b>持家教子: </b>宗广去世后,安人主持家政,教育子女有矩度,深得敬重。<br><br><b>铭文总结: </b>铭曰:“赫赫荣公,翊戴真主。”吴山之阳有高坟,彰显家族荣耀与传承。</h1> <h1><b>解读透析 <br><br>1. 历史背景与时间标注 </b><br><br><b> 靖难之役(1399–1402):</b>明成祖朱棣推翻建文帝的军事政变,姚广孝(少师)为主要策划者。<br><br><b> 永乐辛卯:</b>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姚氏出生。 <br><br><b> 弘治辛亥:</b>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姚氏去世,享年82岁。 <br><br><b> 太宗:</b>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庙号初为太宗,后改成祖。<br><br><b> 仁宗:</b>朱高炽(1424–1425年在位),即位后重用姚继。 <br><br> 文中涉及人物皆与明初政治密切相关,反映了靖难功臣家族的兴衰。<br><br><b>2. 人物关系与身份 <br><br> 姚广孝(少师荣国恭靖公):</b>明初著名政治家、僧人,辅佐朱棣夺位,官至太子少师,谥恭靖。不娶无子,以养子姚继延续香火。 <br><br><b> 姚继:</b>姚广孝养子,太宗赐名,官至尚宝少卿(掌管宝玺、符牌等),因家族恩宠过盛而位止于此。 <br><br><b> 史宗广:</b>姚氏丈夫,昭信校尉、苏州卫百户(低级武官),善画嗜酒。 <br><br><b> 史鉴:</b>姚氏之子,文中未详述其事迹。 <br><br><b> 陈公贤:</b>御医,姚氏女婿,受托筹划墓志。 <br><br><b> 安人姚氏:</b>作为姚广孝孙女,她亲历靖难之役后的家族变迁,持家有道,体现了明代妇女在家族中的角色。<br><br><b>3. 文本主题与价值 <br><br> 家族记忆与政治传承:</b>姚氏能讲述“靖难遗事”,说明靖难之役在明初家族中的口传历史价值。姚广孝的功绩被比作唐代房玄龄、杜如晦,凸显其地位。<br><br><b> 妇女形象与家庭伦理:</b>姚氏批评丈夫嗜酒,强调“公事”为重;守寡后“持家教子,率有矩度”,符合明代儒家对妇女的规范。 <br><br><b> 恩宠与节制:</b>姚广孝“不愿其家恩数过盛”,反映明初功臣家族对政治风险的警惕,与明代专制皇权下的生存智慧。 <br><br><b> 铭文寓意:</b>结尾铭文以对比手法(如凌烟阁、汉阳都)颂扬功绩,同时感慨历史遗忘,暗含对家族后世命运的忧虑。<br><br><b>4. 补充文献参考 <br><br> 《明史·姚广孝传》:</b>详细记载姚广孝在靖难之役中的作用,可佐证文中“奇谟秘画,载在金匮”。<br><br><b> 《明实录·太宗实录》:</b>涉及靖难之役的官方记录,补充历史背景。 <br><br> 王鏊《震泽集》其他篇章:如卷二十六有类似墓志,可比较明代士大夫的书写风格。<br><br><b>总结:</b>本文通过安人姚氏的墓志铭,展现了明初靖难功臣家族的生活细节、政治地位及妇女角色。王鏊以简洁笔法勾勒出姚氏从永乐至弘治的人生历程,融合历史事件与家庭叙事,具有较高的史料与文学价值。</h1> 原页:四库全书本;震泽集[明] 王鏊 撰 卷二十七<br><br>明 王鏊撰 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