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游览桂林时,引人注目的当然是桂林山水,一句千年佳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北宋宁波人的诗句,将桂林自然山水风光推向中国山水美景的巅峰,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游客骚人,无不争先恐后前往桂林观光游览,並留下上万篇赞颂歌咏的文章、诗句。然后,众人没注意到的是,在桂林苍翠秀峻、青山绿水之间,独秀峰下,默默无闻地安卧着一座600年前建造的明代王府:靖江王府。它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册封他的亲侄而始建的明代藩王府。为巩固明朝江山,朱元璋采取"众建宗亲以藩王室"的政策,于洪武二年定封建诸王之制。洪武三年,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洪武九年(1376年)就藩桂林,去世后,由其嫡子朱赞仪继位,永乐元年(1403)就藩桂林。此后靖江王代代相传,直到永历四年(1650)终结,共计十二代,为期约280年。靖江王是中国历史上传袭时间最久的藩王。</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高空观看靖江王府全景。</p><p class="ql-block"> 靖江王城规模宏大,门深城坚,布局严谨,气势森然。殿堂巍峨,亭阁轩昂,水光山色,恍如仙宫,比北京故宫早建34年,它还是南京故宫的精华缩影。靖江王城以南京故宫为蓝本,缩小规制而建,是典型的明代藩王府规制,以独秀峰为坐标的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端礼门、承运门、承运殿、寝宫、御苑、广智门等主体建筑,中轴线东西侧的宫院楼宇均呈对称布局。是中国历史上现存规模最大,最标准最宏伟的藩王府。</p> <p class="ql-block"> 靖江王府门前竖立的石牌,它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靖江王府的进口城墙。</p><p class="ql-block"> 王城城墙 :王城周围有 3 里长的城垣,内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十分坚固,是靖江王府的重要防御设施之一。</p> <p class="ql-block"> 靖江王府南北长555米,东西宽340米,城墙高5.1米,现存承运门、承运殿台基等遗迹,格局保留明代原貌,被誉为“北有故宫,南有王城”。</p> <p class="ql-block"> 复原的明王府大门,七九六十三个鎏金铜钉(亲王一级),象征皇家等级威严与气势。</p> <p class="ql-block">这是靖江王府宫殿进口第一座大门。</p> <p class="ql-block"> 靖江王府原殿堂图示。</p><p class="ql-block"> 这座独秀峰下的明王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历时20年建成,是明代最早建成且保存最完整的藩王府邸,1652年被大火吞毁,存在320多年。共历12代14位藩王驻居。</p><p class="ql-block">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改为广西贡院,培育出4位状元、585位进士;1921年孙中山设北伐大本营于此,后为广西省政府驻地;1954年改为广西师范大学校区,现为国家AAAAA级景区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 靖江王府内情景,原为殿内建筑,后被毁。现为一开阔庭院,庭院中间为一通道,两旁皆是成片的灌木丛及原殿场地。</p> <p class="ql-block"> 王府宽阔的台阶</p> <p class="ql-block"> 王府台阶边上的石雕护拦,及承运殿台基等遗迹。</p> <p class="ql-block"> 原王府大殿旧址,现新建为一二层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靖江王府历史</p><p class="ql-block"> 靖江王是朱元璋于洪武三年首批分封的十个王国之一,也是以侄孙辈受封的藩王。从洪武三年册封,到清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1650)十一月亡国。</p><p class="ql-block"> 朱守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孙。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朱守谦靖江王,洪武九(1376年)就藩桂林,后来因为作风恶劣,欺压百姓,被废为庶人。</p><p class="ql-block"> 永乐元年,朱守谦谪长子朱赞仪复藩桂林,从此世代相袭靖江王,先后承袭王位14人,延续了280年,一直到清兵攻克桂林(1652年)。</p> <p class="ql-block"> 靖江王府,仿照南京故宫建制,规模宏大。围绕主体建筑, 建有楼堂厅馆, 亭阁轩室, 构成一组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堂有宝善、尊乐、日新,亭有清越、喜阳、望江、拱秀,台有凌虚,馆有中和,室有延生,轩有可心,所有修玄。御园中的月牙池可以泛舟。独秀峰矗立城中, 峰顶建有玄武阁、观音堂、三官庙、三神祠等, 尚有乐山、探奇、瞻云3处, 可备凭眺。这些宫庭建筑,存在280多年,在明未清初之际,随着一把大火,整个宫殿夷为平地。</p> <p class="ql-block">靖江王府结局:</p><p class="ql-block"> 清顺治七年(1650),明降将孔有德领兵攻克桂林后, 封定南王,改靖江王府为定南王府。顺治九年(1652)农民起义军李定国攻占桂林, 孔有德兵败, 举火自焚, 历时280余年的靖江王府, 付之一炬 。现仅存城墙、城门及承运门、承运殿的台基、雕栏玉砌和云阶玉陛。</p> <p class="ql-block"> 靖江王府内后进,现建有一楼,被用作国学堂。</p><p class="ql-block"> 靖江王府有多重历史身份:除历史上作为藩王府使用320年外,清代改为广西贡院,培养出4位状元;民国初年孙中山将此处作为革命大本营;民国为广西省政府驻地;现为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部分区域开放为景区。</p> <p class="ql-block"> 1921年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曾将此处作为北伐大本营,这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革命活动而建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中山纪念塔</p> <p class="ql-block"> 独秀峰,是桂林地标性天然形成的美丽山峰,也是靖王府御花园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御花园 :位于王府的后部,以独秀峰为中心,周围有读书岩、逍遥泉、指南亭等自然景观和建筑小品,是靖江王休闲娱乐和修身养性的地方。其中,独秀峰上的摩崖石刻保存完好,记录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诗句和题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 独秀峰位于桂林市中心的靖江王城内,素有“南天一柱”之称。山东麓有南朝刘宋时文学家颜延元读书岩,为桂林最古老的名人胜迹。颜曾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的佳句,独秀峰因此得名。当晨曦辉映或晚霞夕照时,孤峰似披紫袍金衣,故又名紫舍山。</p><p class="ql-block"> 独秀峰:桂林地标,峰壁刻有南宋王正功“桂林山水甲天下”真迹。</p> <p class="ql-block">独秀峰山岩上刻石:南天一柱。</p> <p class="ql-block"> 独秀峰山脚下摩岩石刻情景一侧</p> <p class="ql-block"> 仰止亭与“紫袍金带”岩刻</p> <p class="ql-block"> “紫袍金带”岩刻石,注为道光年间。</p> <p class="ql-block"> 仰止亭,建于独秀峰下,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p> <p class="ql-block"> 古“福”字岩壁刻石</p> <p class="ql-block"> 独秀峰下山岩壁上这块石块非常被人重視,其文中首次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由此开始,桂林就被人以“甲天下”而闻名全国,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名言者竟然是一位进士出身的宁波人,当时他为桂林地方长官。</p> <p class="ql-block"> 下面,所附上的都是独秀峰下各年代的刻石,发上,供各位欣赏。</p> <p class="ql-block"> 独秀峰山脚下山岩中有一洞,名“太平岩”,传为神秘莫测的千年古穴。此处相传为独秀峰龙脉兆祥施福之地, 岩壁上刻供着六十甲子星宿保护神像, 仙风道骨, 规模之壮观为国内罕见, 洞内隐藏一脉幽泉, 四季不涸, 流水如歌。</p> <p class="ql-block">这处是贡院,</p> <p class="ql-block">内有祭祀孔子的摆设。</p> <p class="ql-block"> 还有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驱车去郊外参观靖江王陵。</p><p class="ql-block"> 靖江王陵是明朝靖江王府历代靖江王的陵墓群,位于桂林市尧山西麓,分布面积约10000公顷,现存十一座王陵及大量宗亲墓葬。</p><p class="ql-block"> 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升格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 靖江王陵是历代靖江王的王陵,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七星区东郊尧山西南麓,南北15公里,东西7公里,共有王亲藩戚墓葬300多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中有十一位靖江王葬于尧山,有“靖江王十一陵”之谓。</span>整个陵园规模庞大、气势磅礴,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墓群,素有“岭南第一陵”之称。</p><p class="ql-block"> 靖江王陵背靠尧山,正前方奇峰对峙,山峰之间形成天然陵口,视野开阔,左右群山拱卫。王陵布局呈长方形,中轴线上依序列有陵门、中门、享殿和地宫。各陵都有两道陵墙,大的占地 270 多亩,小的不到 1 0 亩,通常分为外围、内宫两部分。外围有厢房、陵门、神道、玉带桥以及石人、石兽等内宫则有中门、享殿、石人和地宫等。</p><p class="ql-block"> 素有“北有十三皇陵,南有靖江王陵”之称。</p> <p class="ql-block">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年)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藩国桂林,洪武五年(1372年)正式营建靖江王府,次年建成。其为第一代藩王。</p><p class="ql-block"> 第二代悼僖王朱赞仪于永乐六年(1408年)首葬尧山,此后历代靖江王均葬于此。至明末共十一代靖江王葬于尧山,形成“桂林十一陵”。</p><p class="ql-block"> 现存已发掘的十一座王陵中,最大的悼僖王陵占地315亩,最小的荣穆王陵仅6.9亩,反映了明朝宗室经济逐渐衰落的历程。各陵前均有石作仪仗,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p> <p class="ql-block"> 这是靖江庄简王陵</p><p class="ql-block"> 庄简王陵位于桂林尧山西南麓,<span style="font-size:18px;">该陵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是第三代靖江王朱佐敬与嫡妃沈氏的合葬墓,</span>该墓为明代靖江王陵墓群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王陵,占地面积约5.8万平方米(合87亩),整体布局呈长方形,倚山势坐东朝西。陵园现存两道围墙、神道石像生、陵门、享殿及地宫等建筑,神道两侧设有11对石作仪仗,采用同茔双室墓结构。</p><p class="ql-block"> 第三代靖江王朱佐敬在位58年(1412-1469年),谥号庄简。</p> <p class="ql-block"> 这是进入庄简王陵后的神道,</p><p class="ql-block"> 中轴线上依次分布陵门、拱门、金水桥、棱恩殿及宝城。神道两侧排列守陵狮、麒麟、文臣武将等11对石像生,雕刻风格粗犷雄浑体现明初特征。</p> <p class="ql-block"> 陵园布局:中轴线设陵门、中门、享殿及地宫,现存石象路、神道碑等遗迹。据说靖江王陵是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王陵祭礼仪布局。</p> <p class="ql-block"> 金水桥,为三道桥</p> <p class="ql-block"> 石像生:牵马武士</p> <p class="ql-block"> 石像生:文官</p> <p class="ql-block"> 望柱</p> <p class="ql-block"> 王陵墓前的第一道门:祾恩门。</p> <p class="ql-block"> 神道尽头为王陵祭祀大殿:祾恩殿,其后即是王陵墓莹。</p> <p class="ql-block"> 祾恩殿,也叫享殿,三进五开间,内供奉墓主灵位,也是祭祀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墓主朱佐敬(1412-1469),为第三代靖江王,在位58年,期间业绩上基本无所作为,但重视文化发展,擅长书法丹青。曾因违规经商、擅离封地等行为多次受朝廷训斥。王妃沈氏与朱佐敬合葬,地宫左右室分设棺椁。</p> <p class="ql-block"> 明靖江藩王庄简王与其王妃沈氏的合葬墓。</p> <p class="ql-block"> 靖江王陵旁,现建有一王陵展示館,介绍迄今为止靖江王陵开掘保护情况。有馆藏文物299件/套(2020年数据),包括青花梅瓶等300余件明代陪葬品,其中60件为珍贵文物 。 </p> <p class="ql-block"> 目前初步发掘靖江王陵分布情况,于桂林市尧山西麓,分布在约100平方么里的一片土地上,埋葬着11位靖江王及300余座宗室墓葬,这是主要王陵分布图示。</p> <p class="ql-block"> 靖江王陵己发掘出土300多件珍贵陶瓷,現展示几件。</p> <p class="ql-block"> 青花梅瓶(明代)</p> <p class="ql-block"> 堆雕“天长地久”青黄釉陶梅瓶(明代)</p> <p class="ql-block"> 哥釉青花堆粉梅竹纹梅瓶(明代)</p> <p class="ql-block">编后感</p><p class="ql-block"> 参观桂林靖江王府与靖江王陵,是一次穿越六百年、触摸明代藩王文化的震撼之旅。</p><p class="ql-block"> 王府坐落在市中心独秀峰下,红墙碧瓦、承运殿台基、明代石阶依次铺展,仿佛还能听见当年“奉天承运”的宣诏回响。登上独秀峰,俯瞰王城与漓江,才真正体会“阅尽王城知桂林”的含义——山水与文脉在此交汇,城即景、景即史。最打动我的是读书岩摩崖石刻,南宋王正功一一我的600年前的宁波老乡写下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原刻静静躺在崖壁,一笔一划都把桂林的自信写进了历史。一语成为千古绝唱,从而使桂林以“甲天下”的豪气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 转至七星区尧山西麓的靖江王陵,氛围立刻肃穆。十二代十四位靖江王及宗室长眠于青松红土之间,神道石像生数量居全国藩王陵之首。笑容可掬的狻猊、威严的武士、肃然而立的石像生、对对狮子、老虎、象、马、羊、麒麟、獬豸等,在夕阳下拉出长长影子,像一支列队显示了五百年前的“仪仗”。地宫出土的青花梅瓶多达三百余件,足见“桂林十一陵”之奢丽,也印证明代岭南与中原工艺的高度融合。</p><p class="ql-block"> 两处明代藩王遗址合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府一陵,一城一山,把中央与藩王、生与死、文治与山水的关系完整呈现,让人久久沉思。走出陵区回望,我忽然明白:靖江王族以郡王的身份,却享亲王礼仪,在帝国最南疆延续了280年,靠的不仅是血缘,更是“以文化镇守边疆”的智慧——修贡院、兴儒学、融山水,让桂林从边陲变为文脉重镇。</p><p class="ql-block"> 不能不说此行最大的收获,是真切感受到“文化遗产”不是冰冷的考古名词,而是仍活在城市气韵里的温度。王府里广西师大学子擦肩而过的读书声,王陵前市民晨练的笑语,都与石像生、承运殿一道,把历史拉回到可触可感的当下。桂林之美,不只在漓江的水、象山的月,更在这份“向死而生”的文化韧性——它让山水有了灵魂,也让灵魂有了归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Laoli(锋)</p><p class="ql-block">2025.11.11.编撰于宁波(初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