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组织群众建设党,京渠打羊露锋芒。</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杀倭寇,解放战争打老蒋。</p> <p class="ql-block">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p> <p class="ql-block">九鼎山风光 </p><p class="ql-block">“九鼎琅琊嶱子山,四十五里不见天。”这是描述九鼎风景的一句话。九鼎山东西排列,山山相连。极目四望,所见皆山。远望主峰,有云中雾里之感。 </p><p class="ql-block">九鼎山区位于苏皖两省北部的交界地带,黄淮平原的东部,离黄河故道很近。这里是灵璧县朝阳镇的东北部地区,与江苏的睢宁县西部接壤。也就是这里,成为中国共产党灵璧县北部地区建党初期党组织重要的创始地、活动地,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的重要根据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一个小山村叫京渠。在京渠,曾经诞生过灵北第一个党支部--京渠党支部。这里,有为青年,跟着共产党争取翻身闹革命,有的把一腔热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谱写了人生最壮美的乐章。</p><p class="ql-block"> “青山埋忠骨,热血铸英魂”,这里安葬着灵璧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九鼎山的儿子,灵北党组织的早期创史人,矢志不渝地投身于党的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坚持抗日的英雄——张树实烈士。</p> <p class="ql-block"> 初期建党,京渠打羊</p><p class="ql-block"> 张树实,1897年生,京渠村人,家境较为清贫,10余亩薄地,三间茴草房,两间偏西屋。早年读过私塾,明白事理,在村里算是少有的几个识文断字的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1931年初,京渠村圩主崔玉林在村东头的庙里办了一所小学。34岁的张树实和崔玉藩受邀到此当了教书先生。仅两个人师资不足,崔玉林又从京渠村东面不远处的睢宁县孙庄孜(与京渠搭界)请来了教书先生徐怀恒(其舅家在京渠村)。当时徐怀恒只有20多岁。小个子,长脸庞,比张树实小10来岁。他是睢宁县的共产党员,暗地里肩负着培养党员,发展党组织的任务。徐怀恒来校不久,即发现张树实对当时社会极为不满,他们俩人经常在一起讨论社会,针砭时弊,述说民生疾苦,谈论个人理想报负等。在徐怀恒的教育启发下,张树实逐渐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萌发了加入共产党组织的愿望。2月底,经徐怀恒介绍,张树实加入党组织,</p> <p class="ql-block"> 经徐怀恒的引荐,张树实又结识了睢宁县平楼小学教书先生徐兴美。徐兴美,又名徐亚东,是睢宁县的一名党员,同张树实年龄大致相仿。以后不久他们又发展了崔玉藩为共产党员。从此,他们几个人经常在一起,在九鼎山区从事党组织的创建工作。</p><p class="ql-block"> 1931年3月,睢宁县委组织部长王耀宗来京渠活动。在张树实家后山的更屋里召开了会议,研究如何把农民组织起来与土豪进行斗争的问题。后来,他们几个人经常在晚上分头行动,到贫困农民中活动,发动群众,培养积极分子。被他们培养的就有京渠村的赵树贞、王汉齐、张维新、郭大有;独谷堆的赵士思;小丁庄的王恒爱等。</p> <p class="ql-block"> 1931年9月,张树实又发展了王克明为党员。王克明也是京渠村人,与张树实既是同学又是表兄弟,王克明同崔玉藩是亲戚,也是表亲关系。他们三个关系相当好,什么都能说到一块去。</p><p class="ql-block"> 9月间,在朝阳集小寨当跟工的王克明,种完麦后没啥农活,就回到了村里。到家之后没几天,张树实和崔玉藩就找他说;“现在我们国家就要危亡了,受地主恶霸的剥削压迫太深,要想过上好日子,只有加入共产党。我们两个已经入党了,你可参加?”王克明说:“现在时局这样乱,你们可要小心点。”经过张树实的耐心培养教育,王克明填了崔玉藩拿来的一张入党表(人口、土地、房子、成分、财产等)按上了手印。事后不久,经两人的介绍,王克明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在这年9月,经中共睢宁县委批准,张树实、崔玉藩、王克明三个人成立了京渠党支部,张树实任党支部书记。</p> <p class="ql-block"> 同年10月,睢宁县委委员鹿拙技(又名王景德)来京渠同张树实领导的党支部取得了联系,在张树实家屋后的北山上的石塘里,商讨如何团结起来打击土豪劣绅恶霸等问题。他们还在东庙小学多次召开秘密会议,具体讨论如何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斗争工作。</p><p class="ql-block"> 在睢宁县委的领导下,为了开展武装斗争,京渠成立了一个大队(当时也叫支队)崔玉藩为秘书长,张树实为秘书,王克明为宣传部长和宣传队长。为了保密,睢宁县委给他们三个人分别起了别名,崔玉藩叫“崔汉”、张树实叫“张伦”、王克明叫“王敏”。从此,他们就秘密地从事了有声有色的宣传,动员组织工作。经过了他们的不断努力,先后有60多人参加了这个大队。因为无枪无弹,这个大队叫“锤头队”;因为都是穷人,在当时又被叫做“光蛋会”;因为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又有人叫它“齐心会”。在张树实等人的直接领导下,这支队伍就进入了有组织有针对性同土豪劣绅、恶霸地主进行斗争的阶段。</p> <p class="ql-block"> 10月下旬的一天,京渠村的进步青年赵树贞到学校向张树实等人汇报说,独谷堆的恶霸赵士平的几群羊(约100余只)现正在京渠东山下边的麦田里吃麦苗。张树实立即同崔玉藩、王克明等商讨说,上级党组织叫我们积极领导农民暴动,我们可借着这个机会,调动民众情绪。当天晚上,在北山的石塘子里,张树实主持召开了30多人参加的贫苦农民会议,根据恶霸赵士平的100余只羊经常糟蹋农民青苗,农民愤恨而又无奈,反映强烈的事实,决定第二天发动打羊斗争。</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张树实、崔玉藩、王克明就领着60多人来到了东山下边的麦田里,把赵士平的100余只正在吃百姓麦苗的羊全部赶到京渠后山上,当即杀掉15只分给了穷苦村民。其余的也准备分给百姓。事发第二天,京渠圩崔玉林有意庇护赵士平,跑到朝阳集的国民党团防局报告,并从中调解,让赵士平在朝阳集请客,要群众把羊退还。从此,赵士平怀恨在心,与崔玉林密谋报仇。赵士平捧着几碗烟土到朝阳集团防局行贿,10月底,朝阳集团防局派兵丁多人,借名说京渠村张树实、崔玉藩有共产党嫌疑前来抓人,无奈,因当时没有确切证据,团防局只得空手而归。</p><p class="ql-block">斗争取得了初步胜利。</p> <p class="ql-block"> 离家逃难,远去他乡</p><p class="ql-block"> 打羊斗争过去以后,王克明到外地躲了一段时间,张树实也出去避了10多天。11月中旬,张树实又回到了家乡京渠,继续从事党建活动、宣传党的主张。</p><p class="ql-block"> 1932年初,党在九鼎山区京渠村的活动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了一些影响。张树实和王克明就找到崔玉藩协商出去避一避的事情。崔玉藩以为没有必要。正月初四,王克明去了南京。正月初五,张树实避难他乡去了江苏泰州。 </p><p class="ql-block"> 张树实离开了家乡之后,开始了逃难生活。在江苏泰州,京渠村有王其明、王朝选、王启厚等十几个人在那里,有的当警察、有的干杂工。王朝选在那里是以卖花为生的,张树实就投奔了他、一时半会也没有找到职业,因在泰州没有事情干,4月份,张树实就到了南京,找到了先期到达的王克明,因王克明在南京也没有职业,靠给人家做杂工谋生,生活也很困难,无奈,张树实又回到了泰州,5月份由王朝选、王其明介绍当了兵。虽说当兵,其实是泰州当时保家护院的自卫队。</p> <p class="ql-block"> 1932年10月底,张树实回到了家乡。父亲因病去世,到死这个儿子也没在眼前,张树实留下了终身的遗憾。回家给父亲送完殡,过了六七天,经由本村的张荣标介绍(张荣标逃荒在临淮关余家,已在余家安家落户多年)到了临淮关余家教书。</p><p class="ql-block"> 1934年5月,在余家教了一年多私塾谋生的张树实,因为私塾散了,就回到了家乡,跟本庄的赵树贞一起在本庄教私塾。约半年的时间,因学生人数少(二三十人),他们两个人就合伙买了个药橱,边教书边开药铺,这样又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 从1934年5月从临淮关小学回家到1935年底,除了教私塾开中药铺维持生计外,张树实积极从事党的活动。1934年9月,张树实到睢宁县北的吴庄,找到了党的队伍里的领导吴计诺,吴计诺又介绍张树实到黄河套里找到了李浩然,李浩然当时是黄河套里党组织的负责人。从此,张树实又与党组织建立了联系。张树实就经常同共产党人李浩然、吴计诺、蒋荣信、李金洞保持着联系,又发展赵树贞为共产党员,这样,京渠党组织在停顿了3年多以后又恢复和发展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1936年张树实已不再教私塾,只在家种地。这时候,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党组织的活动上了。他到东北睢宁与党组织的联系就更勤了,有时去三五天,有时去十几天,有时到洪泽湖,都是夜里走,夜里来。回到家之后,就组织进步青年参加党的队伍,到1937年底,周道夫、王有德、张克算、崔荣立、齐桂申、周维俊、戚学明、张保民等十余人陆续被他送到部队,编入李浩然的南进梯队里去了。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投身抗日,保家卫国</p><p class="ql-block"> 1938年5月19日,在台儿庄失守,徐州沦陷之后,日本军队开始从徐州和双沟侵入灵璧,从此,灵璧的抗日斗争开始。张树实的主要活动是发展壮大党组织,组建党的抗日武装力量。</p><p class="ql-block"> 1938年9月,张树实利用三元会会员的身份开展建党活动。在朝阳集西大赵村赵厚俊的引荐下,在赵厚俊的家里,张树实结识了尤集张桥村的进步青年张兴良。张树实向他讲述了跟着共产党干抗日的革命道理。到1939年5月,中共睢宁县委睢六区区委书记黄景贤在九鼎孟山成立九鼎党支部,柴元堂为支部书记,孟宪生为副书记,张树实、戚德举为支部委员、主要活动于独谷堆、卓海、槐树园、倪贯营、杨集、陈集、戚楼等地(现睢宁县西部、灵璧县东北部地区)。</p> <p class="ql-block"> 1940年6月,灵睢县委东山区在象窝子举办了基层党组织干部培训班,张树实作为基层党组织的联络员参加了培训班,接受了党组织培训。</p><p class="ql-block"> 在发展党员,壮大基层党组织的同时,张树实积极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张树实有个表亲叫王仲楷,在双沟镇开了个自行车修理铺。张树实经常去看他,给他讲革命道理,分析国内外形势。同时,每次都带一两支枪让他维修。直到最后一次,1938年12月12日,王仲楷帮助张树实修理了六支枪后,而成为了一名正式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 在1938年5月19日徐州、双沟、灵璧朝阳集一带沦陷的时候,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丢下了大批枪支弹药,张树实就低价收买了一些武器,如勃朗宁、驳壳枪、汉阳造、湖北条子等枪械。另外,还捡拾了一些子弹,用这些来武装自己组织起来的抗日队伍。</p> <p class="ql-block"> 1939年初,日伪军队对九鼎山区进行第一次大扫荡,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激起民众的反抗。张树实抓住机会,号召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保家卫国、不做亡国奴”。这样,群众就被发动起来了。这时张树实组建的抗日队伍由隐蔽到公开,人员也由原来的几个人一下子发展到80多人枪(有机枪一挺),成为党领导下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1939年五六月间,李浩然领导的八路军南进支部先遣第一梯队来到九鼎山区,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的抗日斗争,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张树实领导的这只抗日武装帮助李浩然领导的八路军南进支队先遣第一梯队修枪炮、制地雷,打鬼子、救伤员,埋地雷、炸桥梁,破坏日伪交通运输线。</p><p class="ql-block"> 1939年6月底,张树实领导的这支抗日武装被编为李浩然的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第一先遣队独立中队,随八路军正规部队转战南北。</p> <p class="ql-block"> 最后岁月,浩气长存</p><p class="ql-block"> 张树实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上升为主力部队之后,因年龄偏大,身体较弱,自己仍留在地方,负责党的地下联络工作。</p><p class="ql-block"> 1940年5月,原活动在肖宿铜灵边区的肖宿铜灵县委因斗争环境的变化而来到了九鼎山区。经上级党组织批准,肖宿铜灵县委同临时灵睢县委及灵北抗日民主政府合并成立正式灵睢县委。张树实在灵睢县委领导下继续开展基层党组织的联络工作。</p><p class="ql-block"> 1940年7月,灵睢边区日伪顽合流,共同对付共产党及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灵北抗日形势进一步恶化。党的组织及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在灵睢边区处境艰难。7月底,灵睢县委在杨集子召开县委扩大会议,研究如何应对新的斗争环境。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县委决定组织大部分人员转移到海郑公路以北,并于当晚执行。到1941年8月下旬,海郑公路以南,只留少数同志坚持隐蔽活动,其余人员均已撤往海郑公路以北。</p> <p class="ql-block"> 灵睢县委当时认为,张树实意志坚强,立场坚定,既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又熟悉地方环境,留下坚持地下斗争最合适。这样,张树实就以大李集地区区委书记的身份留下坚守灵睢边区党的工作。其实,张树实早已被国民党反动派盯上了。但是,张树实身处逆境,不畏艰难,留守在九鼎山区,坚持地下斗争。</p><p class="ql-block"> 张树实在九鼎山区的消息被国民党县政府知道后,当即派警备队前来抓捕。8月27日上午11时,张树实在京渠村自己家里被捕,当即被带到了夏楼小高家国民党县政府所在地。国民党反动派非常残忍。8月28日夜,将张树实带到夏楼古城村西的乱坟岗(时称“西岗”),割去耳朵,土掩胸口,砍去头颅掩埋。</p><p class="ql-block"> 张树实牺牲,时年44岁。</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张树实的妻子及近房亲属将其遗体偷偷抢回,秘密安葬于九鼎山区京渠村西茂密的农田之中。</p> <p class="ql-block">谢谢你的支持和鼓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