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如果我在罗马只有一天,我会花三分之二的时间参观城中之国梵蒂冈。梵蒂冈的遗址和建筑,无论它们是混凝土还是大理石,无论它们是废墟还是圣殿,都会奇迹般地触动人的内心和灵魂。</p> <p class="ql-block">时隔三年重返梵蒂冈。不虚此行,梵蒂冈博物馆仍然让我赞叹,圣彼得大教堂仍然令我震撼。</p> <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圣彼得大教堂被基督徒视为世界上最神圣的地方之一,也是地球上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教皇的主要朝圣地。</p> <p class="ql-block">但是圣彼得大教堂不仅仅是宗教之地,它堪称艺术魁宝和建筑杰作;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更有着令人感兴趣的多层次的历史背景。</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是为圣徒彼得而建。圣彼得(Saint Peter)是耶稣基督的12使徒之一,也是早期教会的核心人物之一。据认为他建立了罗马教会,是第一位主教,也被追认为天主教会第一任教宗。这张圣彼得画像选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公元64年,罗马在一场持续了6天的大火中燃烧,致使城市的70%都变成了废墟。历史学家认为臭名昭著的尼禄皇帝是这一切的幕后推手,因为他想为建造尼禄城而清理城市。流离失所的市民也将火灾归咎于尼禄,因此尼禄就在当时还不太为人所知的基督教教派中为自己找到了替罪羊。尼禄将火灾归罪于基督徒拒绝崇拜罗马诸神。尼禄在尼禄竞技场-也就是现在的圣彼得广场上,主持了对基督徒的处决,当时大多数火灾受害者都已搬迁到尼禄竞技场附近,尼禄希望用基督徒的死来安抚愤怒的民众。当时彼得正在罗马传播福音,不久之后就因皇帝的降罪而殉道。官府依照彼得的要求将其倒钉在十字架上处死,因为彼得认为自己不配和耶稣一样端正地钉在十字架上。彼得死后,他的朋友和追随者带走了他的尸体,将其埋葬在附近的墓地中。</p> <p class="ql-block">这是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卡拉瓦乔(Caravaggio)创作的圣彼得被钉在十字架上的绘画《圣彼得受难》,目前收藏在人民广场的圣玛丽亚人民教堂内。</p> <p class="ql-block">公元326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Emperor Constantine)接受了基督教,并允许基督徒建造礼拜场所。于是在圣彼得的墓地之上建造了圣彼得大教堂,以纪念圣彼得。这座建于四世纪的建筑今天被称为旧圣彼得大教堂,至今我们仍能看到它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与其他古老的罗马建筑一样,旧圣彼得大教堂最终进入了年久失修的状态,并面临倒塌的危险。十六世纪初,雄心勃勃的艺术教皇朱利叶斯二世(Pope Julius II)下令拆除旧圣彼得大教堂,并委托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建筑师多纳托-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以圣彼得陵墓为中心、在旧教堂的同一地点建造新圣彼得大教堂。教皇试图建造一座世界上最宏伟的教堂,而他确实如愿以偿了。</p> <p class="ql-block">布拉曼特的设想是将两座著名的古罗马建筑元素结合起来:万神殿(Pantheon)和古罗马广场上的马克森提乌斯大教堂(Basilica of Maxentius), 来建造新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当布拉曼特于1514年去世时,工程传给了著名画家拉斐尔;拉斐尔于1520年去世,建筑师安东尼奥-桑加洛(Antonio da Sangallo)继续规划建造,并于1538年将大教堂项目具体化。1546 年,安东尼奥-桑加洛去世后,由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接任,他为大教堂的设计赋予了最终的形状和结构,使教堂建筑变得统一连贯并得以实施。整个建筑过程历经120年,历任教皇、多位建筑师和艺术家都曾致力于新教堂的工程,直到米开朗基罗去世24年后才得以最后竣工。</p> <p class="ql-block">做为世界上天主教信仰的古老核心和基督教朝圣的终极目的地,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美丽难以用文字来描述。圣彼得大教堂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宏伟的建筑工程之一,也是地球上最大的教堂,内部可同时容纳六万名信徒。</p> <p class="ql-block">然而圣彼得大教堂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大小,而是在于其不可估量的艺术和宗教价值。它是由首席设计师米开朗基罗和其他杰出的意大利艺术家如贝尼尼、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之父多纳托-布拉曼特共创的艺术建筑杰作。虽然米开朗基罗非常不情愿地接受了圣彼得大教堂和西斯廷教堂的创作工程,但这些作品却成为了他一生创作最辉煌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连同位于罗马的另外三座教堂,是世界上仅有的四座拥有大殿级别的教堂。这四座教堂是:</p><p class="ql-block">- 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p><p class="ql-block">- 圣约翰拉特兰大教堂(Basilica of St. John Lateran, or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p><p class="ql-block">- 圣玛丽亚马焦雷大教堂(Basilica of Santa Maria Maggiore)</p><p class="ql-block">- 城墙外的圣保罗大教堂(Basilica of St. Paul Outside the Walls)</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巨大的走廊是意大利伟大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贝尼尼设计的。呈半圆形排列的巨大的四排柱廊从圣彼得大教堂两侧围绕着圣彼得广场延伸构成了广场的框架。柱子的简单性旨在将观众的视线引向大教堂的前面。据贝尼尼的解释,柱廊是“教会慈母般的臂膀”,它拥抱信徒并将信徒带到教堂。这些柱廊标志着意大利与梵蒂冈的边界。</p> <p class="ql-block">立柱高20米,直径1.6米。柱廊顶部耸立着140座圣徒雕像,由贝尼尼的弟子于1670年创作。它们俯视到访者,守护着圣彼得广场。</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外部有很多精美的装饰。教堂的平顶部正中间站立着手持十字架的救世主耶稣,两边的雕像是他的12个门徒,呈一字排开。在耶稣旁边手持细长绿色古铜十字架的雕像是施洗者圣约翰,左侧是长老圣詹姆斯。</p> <p class="ql-block">教皇徽章</p> <p class="ql-block">祝福凉廊又称教皇阳台,是宣布新教皇任命的地点。每年的圣诞节和复活节,教皇就在这个阳台上宣读《致全城与全球书》。此外,在特殊的场合,教皇站在这个阳台上向广场聚集的信徒和朝圣者发表演说。</p> <p class="ql-block">廊檐两侧各有一座钟,右侧的钟显示的是格林威治时间而左侧显示的是罗马时间。格林威治是英国伦敦原皇家格林威治天文台所在地,是世界计算时间和经度的起点。天文学家都使用格林威治时间,故又称世界时。</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大教堂左前方的5米多高的圣彼得雕像。他神情自若、面带微笑,右手握着两把耶稣送给他的通向天堂的金钥匙,左手拿着一卷耶稣的圣旨。他的卷发、皱纹、胡须和长袍无一不被雕琢得细腻而逼真。圣彼得手中的钥匙代表耶稣赋予他的权威,使他能够服务整个教会。</p> <p class="ql-block">教堂门前的右边竖立着耶稣的另一得意门徒圣保罗的塑像。耶稣在世时,保罗总是与彼得一起跟随耶稣的左右。</p> <p class="ql-block">贝尼尼设计的皇宫楼梯建于1660年代,是巴洛克美学的典范。这座巨大的楼梯将艺术与建筑、雕塑和装饰融为一体,即是梵蒂冈宫殿的主要入口,也是宫殿与圣彼得大教堂之间的主要连接处。</p> <p class="ql-block">该楼梯不对公众开放,由瑞士卫队的护卫站岗把守。但是当走向圣彼得大教堂的入口时,可以看一眼这座壮观楼梯的入口。贝尼尼的皇宫楼梯位于绿色青铜门里面,游客从外面看不到楼梯。</p> <p class="ql-block">瑞士卫队的成员就在这里守护梵蒂冈宫殿。瑞士卫队是梵蒂冈的皇家卫队,即梵蒂冈国家的军队。身穿红黄蓝三色条纹的古代骑士服装,卫士高大魁梧,手握长戟,威风凛凛。据说十六世纪初当教皇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进攻时,100多名瑞士卫兵为保护教皇而战死在教堂外。教皇非常感动,于是决定世世代代雇佣瑞士卫队保卫圣彼得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卫士们穿着500年不变的卫队制服。据说卫士手中的长戈是十五世纪的产物。游人如果想同卫兵合影留念,他们不会拒绝。</p> <p class="ql-block">教堂有5扇巨大的门,各描绘了一个圣经故事。这是圣门,每隔25年即圣年时由教皇开放,并持续开放一年。这一传统自十五世纪就开始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年正是圣年,游客都从圣门进入教堂。这张照片是我在三年前圣门关闭时拍的全貌。</span></p> <p class="ql-block">圣门的16块青铜面板描绘了基督的生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1445年的青铜大门</span>菲拉雷特门(Filarete Door)由雕塑家菲拉雷特及其工作室打造。它是旧圣彼得大教堂的一部分。门上描绘了圣彼得和圣保罗殉难的场景。菲拉雷特门上方布满了浮雕。</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浅浮雕《喂我的羊》(Pasce Oves Meas)是贝尼尼及其工作室于1633年受委托创作的。</p> <p class="ql-block">浮雕中,基督向跪着的圣彼得发出命令:<span style="font-size:18px;">“喂养我的羊”。</span>羔羊象征着纯洁、温顺和无助,因此基督羔羊象征耶稣作为替罪的、为赎罪而牺牲的救赎者。 </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幅马赛克作品是由大名鼎鼎的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创作的。没听说过他?如果你没有研究过文艺复兴艺术史,这个名字对你来说可能意义不大。</p> <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之前的绘画作品极其平庸,人物都是二维的,几乎象火柴人一样。他们的脸上没有表情,也没有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乔托彻底改变了这种现状,他的作品让人物看起来象真人一样。然而,这是一幅真正的马赛克作品,并非绘画。尽管采用了不同的媒介,但它仍然呈现出乔托所开创的、为后世奠定了基调的栩栩如生的图像。</p> <p class="ql-block">画中,一只船满载着圣彼得的同伴,他们敬畏地注视着前方在水面上行走的耶稣。</p> <p class="ql-block">教堂入口处的圣水钵是每座教堂都有的固定设施,里面盛有被祝圣过的圣水。天主教徒进入教堂时用手指蘸圣水,于胸前划十字以净化心灵。这个圣水钵是贝尼尼的作品,两个小天使被刻划得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进入教堂后,抬头仰望。天花板上覆着金箔,闪耀夺目,仿佛置身于天堂。</p> <p class="ql-block">近教堂入口处的中央地板上极其昂贵的红色斑岩圆盘是罗马皇帝加冕时用来下跪的石板。第一位被教宗认可的罗马皇帝查理曼(Charlemagne)于公元800年平安夜在圣彼得大教堂加冕。</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地板上有很多美丽的教皇徽章。</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呈十字架形状,造型传统而神圣。教堂中心就位于十字架的交叉处;中心点的地下是圣彼得陵墓,地上是教皇祭坛,最上方是教堂圆顶。整个殿堂及周围布满美丽的图案和浮雕。阳光从圆穹和圆顶底部的16个窗户射入殿堂,为肃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几许光明,也为教堂增加了神秘的色彩。下图是大教堂中殿。</p> <p class="ql-block">圆顶可以说是这座大教堂最引人注目的结构。虽然布拉曼特、贝尼尼、拉裴尔等顶级艺术大师都为圣彼得大教堂的美丽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但设计大教堂宏伟圆顶的却只有米开朗基罗一人。在了解了米开朗基罗在梵蒂冈的创作经历之后,我对他充满了敬仰。他孤僻又才华横溢;他是同一时代最富有的艺术家,而今天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无价珍宝。这座大教堂是他在71岁时才开始的项目。米开朗基罗一直在为建造圆顶而工作直到去世,那时刚刚完成了圆顶的底座。1564年他去世后,他的学生成功地延续了米开朗基罗的愿景,并于1590年完成了圆顶。之后这座圆顶成为了世界上其他圆顶的范例,比如美国国会大厦。</p> <p class="ql-block">圆顶内的镀金装饰-马赛克和浅浮雕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登上圆顶近距离看圆顶“绘画”,可以清楚地看到马赛克拼接的纹理。</p> <p class="ql-block">圆顶本身高120,内径42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圆顶。圆顶由四个巨大的五面结构柱支撑,圆顶的底部是16个大窗户。从地面到圆顶顶部约136米,足以安放纽约自由女神塑像。</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圆顶是无法忽视的地标。</p> <p class="ql-block">在大教堂的墙上刻着很多铭文,每个字母约1.8米高。每段铭文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比如圆顶底座的铭文:“我要在这磐石上建立我的教会,我要把天国的钥匙交给你。” 这句铭文突出圣彼得作为教会奠基石的重要性,天国的钥匙象征着他在教会和天国中的领导地位。</p> <p class="ql-block">支撑宏伟的穹顶的柱子非常巨大。抬头仰望,你会注意到四根柱子上都有装饰。装饰工作由杰出的贝尼尼完成。他在1628年至1639年间雕刻了高约10米巨大的壁龛。教皇乌尔班八世委托进行这些装饰,旨在收藏几件重要圣物。每个壁龛都装饰有大理石浅浮雕,以说明里面的圣物内容。</p> <p class="ql-block">这根大柱内收藏着维罗妮卡面纱(Veil of Veronica). 据传说,当基督将十字架带到耶稣受难地(Calvary)时,维罗妮卡用面纱擦去基督额头上的汗水,奇迹般地,基督的脸被印在了布料上。</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内共有45个祭坛。中央祭坛,又称教皇祭坛,是举行弥撒的地方;圣彼得墓就位于其正下方。祭坛上方的青铜华盖高约29米,是贝尼尼从26岁开始用了9年的时间创造的杰作,也是他在大教堂的第一部作品,据说创作过程中共使用了10万磅金属,其青铜材料取自万神殿的屋顶。当你走近教堂中心时,自然会抬头凝视华盖,并顺着华盖的轨迹向上,直至穹顶。</p> <p class="ql-block">华盖的底部,也就是主持仪式的教皇的正上方,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这是当时权势滔天的巴贝里尼家族的一个标志。教皇乌尔班八世来自<span style="font-size:18px;">巴贝里尼家族,华盖就是受乌尔班八世的委托建造的。太阳的中央是一只和平鸽。</span>在基督教中,和平鸽象征着圣灵与和平,其意义根植于圣经故事。和平鸽代表着神的恩典、救赎和新生。</p> <p class="ql-block">位于后殿的圣彼得宝座祭坛的木制圣彼得之椅也被称为圣彼得王座,是圣彼得的遗物,被封装在由贝尼尼设计并完成的镀金雕刻青铜外壳中。2012 年,教皇本笃十六世将这把椅子描述为“彼得及其继任者的特殊使命的象征,将信徒在信仰和慈善中团结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铜像。据古老的传统,抚摸圣彼得铜像的右脚将会带来祝福和好运。其右脚前部已被摸得平滑。疫情开始后就不再容许摸脚了。</p> <p class="ql-block">位于圣母怜子礼拜堂里,《圣殇》,又称《圣母怜子图》(Pieta), 是最著名的宗教雕塑之一,描述圣母抱着受难后的耶稣。它是米开朗基罗在24岁时创作的,米开朗基罗也因此而一举成名。杰出的作品引来世人的争相参观,但世人曾普遍猜测它是另一位雕塑家的作品。据传米开朗基罗好强的心理驱使他深夜潜入教堂并在圣母玛丽的胸前绶带上刻下了“MICHAELA[N]GELUS BONAROTUS FLORENTIN[US] FACIEBA[T]”, 意思是“佛罗伦萨的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所作”。方括号中的字母是他慌忙之中遗漏的。这座雕像是他唯一签过名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在这尊大理石作品中,他把圣母刻画成少女的模样:“圣母玛丽亚是纯洁、崇高的化身和神圣事物的象征,所以必然能够永远保持青春美丽的容颜。”</p> <p class="ql-block">雕像在1972年被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用锤子破坏,他砍断了圣母玛丽亚的鼻子,并在肘部折断了她的手臂。耗时10个月,雕像经过精心修复后被保护在防弹玻璃后面,以防止再次受到损坏。米开朗基罗的签名就是在修复过程中被发现的。掉下来的碎块被很多围观群众捡走,后来大部分碎块被归还给大教堂,但还有一些再也没有找回来,包括圣母的鼻子。现在的鼻子是从她的背后取了一块大理石制做的:非常高超的整容术。</p> <p class="ql-block">英诺森十一世是十七世纪最重要的教皇之一,因其卓越的道德品质、业绩以及对裙带关系和腐败的回避而脱颖而出。教皇英诺森十一世于1689年8月12日因病去世。1956年,在他去世267年之后,当他的遗体被挖掘出来进行真福祝福时,发现其遗体仍然保存完好。之后他的尸体被放置在圣彼得大教堂内的一个带有玻璃的青铜石棺中,他的脸和手都被银具所覆盖。他的真面目可以在拉斐尔的《耶稣显圣容》(Transfiguration by Raphael)中看到。</p> <p class="ql-block">教皇英诺森十二世纪念碑是一座葬礼纪念碑。构图简洁而优雅,纪念碑上雕刻着象征慈善和正义的人物,代表着教皇对这些美德的奉献。英诺森十二世在位时致力于改革努力,并反对裙带关系。</p> <p class="ql-block">贝尼尼用大理石和青铜设计创作的乌尔班八世巴贝里尼之墓。左边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塑像代表慈善,右边拿着剑和天平的塑像代表正义。贝尼尼首次在纪念碑上用骷髅来代表死亡。死者的名字显示在骷髅展开的卷轴上。</p> <p class="ql-block">巴贝里尼家族的蜜蜂徽章。这些蜜蜂标志遍布圣彼得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三位一体礼拜堂/圣体堂的装饰由罗马巴洛克风格的三位巨匠-贝尼尼、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和彼得-达-科尔托纳共同完成。镀金青铜圣体龛是贝尼尼的作品。科尔托纳的贡献是祭坛画,描绘了《三位一体》,这是整个大教堂中唯一的油画,其他的“画作”都是马赛克作品。</p> <p class="ql-block">教皇亚历山大七世纪念碑是贝尼尼在80岁时创作的又一杰作,也是他最后的作品。这座纪念碑描绘了教皇临终之际的情景。雕像周围是代表四种美德的四个女人:从左前方开始顺时针方向,这些美德是慈善、谦虚、谨慎和信仰。慈善被描绘成一个抱着孩子的母亲,而信仰则是托着真理的太阳。位于信、德这两种美德之间,代表死亡的青铜镀金骷髅拿着一个沙漏,提醒我们在地球上的时间是有限的。骷髅的脸是隐藏着的,寓意我们将不知道自己会如何死去。</p> <p class="ql-block">贝尼尼创作的4米高的大理石雕塑圣朗基努斯雕像。圣朗基努斯本是罗马军队的一名无名士兵。在耶稣被挂在十字架上时-那时耶稣已死,他用长矛刺穿了耶稣身体的侧面。当耶稣的血落入他的眼睛时,几乎失明的圣朗基努斯立即恢复了视力。他惊呼道:“果然,这就是神的儿子!” 圣朗基努斯随后离开军队,皈依基督教而成为使徒。他的长矛被收藏在圣彼得大教堂祭坛上方的四根柱子之一中。</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内共有80多个小礼拜堂,洗礼堂是最美丽的小礼拜堂之一,每逢礼拜天都会进行洗礼圣事。</p> <p class="ql-block">礼拜堂的核心是洗礼盆。据圣彼得大教堂信息显示,它至今仍用于在周日执行洗礼圣事。洗礼盆由一个红色斑岩盆和一个洛可可风格的镀金青铜盖板组成,盖板细节繁复。事实上,这个洗礼盆盖板曾是圣天使城堡中的一个古罗马石棺盖,而圣天使城堡当时是罗马皇帝哈德良的陵墓。</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是梵蒂冈54个博物馆/画廊中唯一一个可以在室内用闪光灯拍照的地方。为什么?这是一个关于圣彼得大教堂画作的小秘密:十九世纪时,由于教堂内的潮湿环境,许多教堂中的画作都开始变质。所以这座大教堂内几乎没有真正的绘画作品,那些“画作”实际上都是用玻璃或陶瓷马赛克创作的。你必须非常靠近这些“画作”才能看到上面的眩光以及玻璃和陶瓷的小方块。 </p> <p class="ql-block">查理曼大帝的骑马雕像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教堂外左边的门廊处</span>。查理曼大帝是公元800年圣诞节前夕在圣彼得大教堂加冕的第一位罗马皇帝。 </p> <p class="ql-block">位于梵蒂冈城中心、圣彼得大教堂的正前方,由贝尼尼于十七世纪设计、可容纳30多万人的圣彼得广场是世界上最著名、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广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最美丽的广场之一,堪称建筑杰作。广场长320米,宽240米。今年是每隔25年才会出现一次的圣年,广场上放满了座椅,应该是给朝圣的人准备的,以仰慕并聆听教皇的演说。</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广场的前身是尼禄广场。在罗马斗兽场出现之前,这里曾是罗马人的娱乐场所。方尖碑标志着场地的中心点。尼禄广场用于公开展示、表演和战车比赛。</p> <p class="ql-block">广场正中心是一座高25.5米重320吨的古埃及方尖碑,通常被称为梵蒂冈方尖碑。方尖碑是由一整块特殊的岩石雕刻而成的。据推测该方尖碑是埃及法老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建造的,迄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这块方尖碑于公元37年被罗马皇帝从埃及带到罗马,并于1586年迁至现址。为迁移这座方尖碑,共耗时13个月。</p> <p class="ql-block">学者认为方尖碑代表永恒和不朽,其长而渐细的形状起到了连接天和地的作用。碑的尖顶通常覆盖着黄金以反射阳光。</p> <p class="ql-block">方尖碑两侧各有一座对称分布的美丽喷泉,涓涓的清流象征着上帝赋予教徒的生命之水。左侧的喷泉建在一个更古老的水景上,其原始部分至今仍然可以看到。传闻这座喷泉在当时是全欧洲最华丽的喷泉。</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是天主教会在世人面前的象征;其艺术品的历史价值-以马赛克、雕像、青铜器、雕刻、金箔和工艺品的形式进行展示,是无法估量的。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教堂下方可追溯到罗马帝国时代的建筑以及所有后来的更新修改,足以将圣彼得大教堂变成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文献。</p> <p class="ql-block">所有的基督教教堂内都有耶稣受难雕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低垂着双眼,他用自己的死改变了世界,用复活带给人希望。无论我们的信仰是什么,我们终归都要有所敬畏,有所约束,有所寄托。</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与梵蒂冈城一起于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