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十八岁公民具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大三的孩子参加学校活动,是大学领导还是大学老师不懂法不知法!还要求家长签字,是社会的悲哀,还是学校的悲哀,还是人民的悲哀!中国怎么变这样了,人人规避风险,个个顾已自保!</p> <p class="ql-block">身份证静静地躺在纸上,像一封未寄出的信,承载着一个人的身份与过往。那上面的名字、出生年月、住址,都像是命运刻下的印记,清晰而不可更改。可如今,这张本该代表独立与责任的证件,在某些校园的规章面前,却仿佛失去了分量。一个年过十八、早已成年的学生,参加一次普通的学校活动,竟还要家长签字画押——仿佛那纸墨不是证明权利的凭证,而是用来推卸责任的凭据。</p>
<p class="ql-block">那张身份证静静摊开在桌角,边角微微卷起,像是被反复摩挲过。照片上的男人目光平直,眼神里有种被岁月磨平的沉静。他早已过了需要父母签字的年纪,可就在几天前,他儿子的辅导员发来通知:暑期社会实践需提交家长知情同意书,附身份证复印件及签字手印。他盯着那张纸,忽然觉得荒诞——三十年前他背着铺盖去外地上学,连个电话都打不回来,出了事家里根本不知道;如今信息通达、保险齐全,反倒人人都要“留痕”,仿佛不签个字,天就会塌。</p>
<p class="ql-block">我见过太多这样的表格。厚厚一叠,压在学生会办公室的柜子里,像某种仪式性的祭品。每一张都写着“自愿参加”,却又被“必须由监护人签署”死死框住。有个学生苦笑说:“我都交了社保,能献血能签器官捐献,怎么就不能自己决定去趟山区支教?”这话听来心酸。法律上,十八岁就是一道门槛,跨过去便是独立个体;可在一些人眼里,只要还领着学生证,就永远是需要被“看管”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学校总说这是“为学生安全负责”。可真正的负责,难道不是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配备专业指导老师、购买足额保险?而不是把责任层层转嫁,最后压到一个远在千里之外、对活动细节一无所知的家长身上。那位父亲签下名字时,手是抖的——他不是不愿支持孩子,而是愤怒于这种形式主义的“免责游戏”。他知道,这一笔落下,不代表他真正了解活动内容,只代表有人可以事后说:“看,家长同意了。”</p>
<p class="ql-block">更讽刺的是,这类签字越来越多。春游、讲座、社团招新,甚至校内义卖都要“家长确认”。仿佛只要白纸黑字,就能抹去所有管理疏漏的可能。可我们有没有想过,当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这种氛围中成长,他们会学会担当吗?他们会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选择吗?还是只会习惯性地回头问:“这事要不要爸妈签字?”</p>
<p class="ql-block">成长的本质,是学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而教育的意义,是在安全边界内,给予试错的空间。可现在,我们用无数张签名表织成一张巨网,把本该展翅的少年困在名为“保护”的笼子里。他们身体成年了,权利却被冻结。这不是保护,是精神上的延迟断奶。</p>
<p class="ql-block">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怀念那个没有微信通知、没有电子签章的年代。那时出门远行,父母只是默默塞一瓶水、一件外套,说一句:“注意安全。”没有签字,没有录像,没有层层审批,却有最深的信任。而今天,我们用技术与制度堆砌出看似严密的防护墙,墙里面,却是信任的荒漠。</p>
<p class="ql-block">当一个社会开始用签字代替信任,用文件替代担当,那它离真正的安全,其实越来越远。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家长的签名,而是更多敢于承担责任的教育者,是真正把学生当作成年人来尊重的校园文化。否则,哪怕身份证上的年龄一年年增长,我们在精神上,却始终没能成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