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情走进米亚罗藏族若木纽节

北国之春毛喜良

<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5日,我和几位战友带着家人驱车来到四川阿坝理县的米亚罗镇,原是想躲开城市的喧嚣,寻一处山林静谧之地过几天清闲日子。没想到刚落脚,就撞上了藏族一年二度的若木纽节。</p> <p class="ql-block">  若木纽节起源于嘉绒藏族山神崇拜和农耕文化,是四川阿坝州理县米亚罗地区嘉绒藏族为庆祝丰收、敬奉山神而设立的传统节日,藏语意为“打平伙庆丰收”或“观花”,每年农历五月和九月/十月各举办一次。‌</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今天遇上的是“党日若木纽”是庆丰收之意。到农历的十月,牧场牛肥马壮,地里五谷入仓,经过秋的风霜,漫山的枫叶浸染层林,该是庆祝丰收的时节了,所以“党日若木纽”一般都在农历十月举行,只有少数地方是在冬月举行。会期一般五至七天,也有多达九天的。庆祝内容除敬山神(藏民认为丰收是山神相助而来)外,和“仁古若木纽”庆祝内容基本相同。</p> <p class="ql-block">  节日包含烧烟敬山神、赛马、跳锅庄等传统民俗活动。节前需举行"日木确"敬山神仪式。参与者身着传统藏族服饰,在草坝开展歌舞表演、体育竞技及篝火锅庄互动。活动兼具庆丰收、团聚祈福及青年社交功能。</p> <p class="ql-block">  若木纽节起源于嘉绒藏族山神崇拜体系,现代发展为融合传统民俗与旅游文化的盛会,推动理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p> <p class="ql-block">  镇子不大,却被装点得热闹非凡,横幅高悬,彩旗飘扬,森林环抱着的小镇像是突然醒了过来,连空气里都飘着酥油茶和青稞酒的香气。我们站在写着“米亚罗若木节暨雪域珍馐嘉绒丰收宴”的横幅前,看着远处的雪山倒映在林间,仿佛一脚踏进了某个被时间遗忘的节日梦境。</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镇上的主街已经铺满了红花与彩绸,像是大地披上了节日的嫁衣。我和战友们并肩走在街上,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夹克,帽檐下是熟悉的倔强眼神——四十年前我们在高原哨所站岗时,就是这副模样。</p> <p class="ql-block">  街角一位穿传统服饰的藏族汉子笑着递来一碗热腾腾的奶茶,我们合影留念,快门按下的一瞬,我忽然觉得,这不只是节日的热闹,更像是某种久违的归属感在心头悄然落定。</p> <p class="ql-block">  11月5日,理县米亚罗镇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中,2025年红叶温泉冰雪节暨嘉绒若木纽节正式拉开帷幕。千余名当地群众与游客欢聚一堂,共庆嘉绒藏族丰收喜悦,共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盛宴。</p>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米亚罗镇,街道两侧的红叶在秋风中摇曳,极具藏式风格的街道两侧人头攒动。身着嘉绒藏族传统服饰的群众从周边村寨赶来,脸上洋溢着笑容。集镇主街道上,百张餐桌整齐排开,酥油茶的醇香与藏式火锅的气息交织弥漫,一场属于嘉绒儿女的文化盛宴就此展开。</p> <p class="ql-block">  转过一条小巷,我们遇见一群藏族妇女坐在一扇黄漆木门前,她们的衣裳像是把整片高原的色彩都织了进去,金线银饰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我站在她们面前,正用嘉绒话和大家聊天,引得众人笑声不断。</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不远处看着,心里却想起当年在部队,每逢过年,南方兵不会包饺子,全靠北方战友手把手教,那股子“一家人”的热乎劲儿,和眼前这一幕竟如此相似。战友之间的情谊,从来不需要太多言语,一个眼神,一碗热汤,就足以把心连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午后,我们走到镇中心的广场,一座雕像静静矗立,刻画的是两位藏族先民并肩劳作的场景,他们的背影坚定而沉稳,仿佛在诉说这片土地上千年的守望。我站在雕像前,战友拍了拍我的肩:“你看他们,像不像咱们当年在边防线上搭帐篷那会儿?”我们都笑了。是啊,一个守山,一个守土,虽民族不同,但那份对家园的执着,竟如此相通。</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中央的雕塑更让我驻足——一人牵牛,一人扶犁,仿佛正从土地里翻出希望。阳光洒在山峦上,森林如海,远处的屋舍炊烟袅袅。我忽然明白,若木纽节不只是庆祝丰收,更是对辛劳的致敬,对自然的感恩。就像我们这些老兵,虽已脱下军装,但骨子里那份“守”的信念,从未改变。我们看雕塑,看山,也像是在看自己走过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我走过去,用刚学会的几句藏语问候,她笑着点头,递来一块糌粑。那一刻,语言不再是障碍,笑容和食物成了最朴素的交流。我回头看了看战友,他正仰头看着山脊上的晚霞,侧脸被染成金色,像极了当年在哨所值夜班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我们在一处小亭前歇脚。亭子古朴,金顶在夕阳下泛着光,石屋错落,花盆里还开着不知名的野花。一位藏族老人坐在石凳上,手里捻着经筒,眼神平静如湖。</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整条街亮起了灯笼,红得像火,像血,像我们年轻时胸膛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人们围坐在一起,唱歌、跳舞、喝酒,孩子们在桌间穿梭嬉笑。我们几个老兵也坐进人群,一碗青稞酒下肚,话就多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起当年训练受伤,是战友背他走下山;有人提起退伍那天,全班抱在一起哭得像个孩子。这些故事,平日里藏在心底,只有在这种温暖的夜里,才愿意轻轻拿出来晒一晒。</p> <p class="ql-block">  激情之下,我和藏民一起学跳锅庄舞。我原本只是站在圈外,笑着看,心里却早已被那节奏撩拨得发痒。一位藏族阿妈笑着拉住我的手,眼神亮得像星子落进了山谷,“来嘛,脚跟着拍子走,心跟着大家走,不用学得像,跳得开心就行!”她手掌粗糙却温热,那一拉,像是把我从旁观的世界拽进了节日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也加入了圆圈,脚步生涩,动作笨拙,可没人笑话我。男人们豪迈地引吭高歌,女人们裙摆飞扬,笑声和吆喝声此起彼伏。锅庄的舞步其实并不复杂,重在齐心,重在那份毫无保留的投入。一圈又一圈,脚踩在夯实的土地上,心却像是飞了起来。火光映在每一张脸上,不分你我,不分来处,那一刻,我们都是节日的孩子,都是这片土地的儿女。</p> <p class="ql-block">  我忽然明白,所谓若木纽节,不只是藏民祈福迎新的仪式,更是一场生命的共舞。他们用歌声和舞步告诉世界:生活或许艰辛,但只要还能围在一起跳舞,就永远有光。而我,一个偶然闯入的过客,竟也被这光温柔地照亮了。</p> <p class="ql-block">  在藏族若木纽节日舞台上,战友爱人两个美女登台留下了美好的记忆。那天的阳光像融化的酥油般洒在大地上,暖得让人想唱歌,想跳舞,想把心掏出来交给这片土地。我站在米亚罗的山坡上,看着那面写着“米亚罗若木纽节暨雪域珍馐·嘉绒盛宴”的横幅在风里轻轻摆动,稻谷与牛的图案在阳光下仿佛活了过来,像是从古老传说里走出来的图腾,诉说着一年的丰收与感恩。</p> <p class="ql-block">  同行的雅安美女妹妹上台高歌一曲青藏高原,激情四射,美妙动听,引起藏民的热烈掌声和欢呼。这晚的亚木罗,没有游客,没有看客,只有舞者,只有歌者,只有一群在火光中彼此照亮的人。</p> <p class="ql-block">  若木纽节的火堆燃得正旺,映红了每个人的脸。我忽然觉得,这不只是藏族人的丰收节,也是我们这些老兵的一次心灵归乡。在这片雪域山林间,战友情没有褪色,反而像这篝火一样,被岁月越烧越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