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赣鄂秋旅(二)跟着宋词游千年不涝的赣州:福寿沟博物馆•文庙•魏家大院

刘公岛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福寿沟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b>历经千年的<b>福寿</b>沟位于赣州市章贡区境内,因排水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b>福</b>”、“<b>寿</b>”二字而得名。它是我国古代基础的城市下水道工程,是当时一项重大的发明与创举,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下水道。这一套近千年前古人创设的地下排水系统,是一个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活文物”,更被誉为千年不朽的“城市良心”。</p><p class="ql-block"> 为挖掘保护宋城文化资源,章贡区以建设福寿沟博物馆、修缮魏家大院等重大文旅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宋城文化旅游核心区建设。福寿沟博物馆历经一年半建设,向世界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它的建成在赣州、江西乃至全国文化旅游市场填补了一项空白。</p> <p class="ql-block"><b>赣州千年不涝的城市秘密</b></p> <p class="ql-block">  赣州古城三面环水(章江、贡江、赣江交汇),历史上饱受水患困扰。北宋熙宁年间(约1072年),知州刘彝主持修建福寿沟排水系统,其名称源于沟渠走向形似篆体“福”“寿”二字,总长12.6公里。该系统历经千年演变,201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是赣州老城区排水主干道。‌‌</p><p class="ql-block">福寿沟的设计原理与功能</p><p class="ql-block"> 福寿沟的智慧体现在“通、集、运、滤、蓄、排”六字机制,结合自然地势实现高效防洪排涝:‌‌</p><p class="ql-block">‌ 地势利用‌:赣州古城西南高、东北低,福寿沟依势而建,通过明沟、暗渠和池塘网络加速雨水汇集与排放。‌‌</p><p class="ql-block">‌ 水窗自动启闭‌:排水末端设水窗装置,江水水位高时自动关闭防倒灌,城内水位高时冲开内闸排涝,形成“城外洪水滔滔,城内安之若素”的景观。‌‌</p><p class="ql-block">‌ 沟塘联动系统‌:福寿沟与城内百余池塘相连,暴雨时池塘蓄洪削减峰值,晴日时蓄水灌溉,形成“海绵城市”雏形,增强调蓄能力。‌‌</p><p class="ql-block">‌ 过滤与维护‌:沟体设沉井沉淀泥沙,路面“铜钱状”排水孔阻挡垃圾,保障系统畅通。‌‌</p><p class="ql-block">现代传承与影响</p><p class="ql-block"> 福寿沟的理念融入当代赣州城市规划,体现为:</p><p class="ql-block"> ‌ 海绵城市实践‌:如千亩中央公园作为人工“海绵”,通过水体联网增强蓄洪排涝功能。‌‌</p><p class="ql-block">‌ 综合管廊建设‌:新城整合水路、电路于地下智能管廊,划分防灾分区,提升城市韧性。‌‌</p><p class="ql-block">‌ 生态保护‌:保留滨江绿地,维持自然水文格局,减少内涝并提升城市品质。‌‌</p> <p class="ql-block">  福寿沟的建成,并延用至今,离不开三个时代,五位志士。唐末五代卢光稠,雄才大略,建政扩城,是谓建城首功;北宋孔宗翰,伐石冶铁,加固城池,彰显城市人文;北宋刘彝,修缮福寿二沟,造水窗十二,解决城市江水倒灌问题;清代文翼及魏瀛,关心民生,协调各方修缮福寿沟。</p> <p class="ql-block">合理布局</p> <p class="ql-block">修渠护城</p> <p class="ql-block">水塘的分布</p> <p class="ql-block">防洪方略:防、导、蓄、高、坚、护、管、迁。</p> <p class="ql-block">  对唐宋清三代的志士仁人为赣州的千年不涝做出的丰功伟感感到十分钦佩。他们伐石冶铁,加固城池,修建福寿沟,造水窗,解决城市江水倒灌问题;关心民生,协调各方修缮福寿沟,保持排水畅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赣州文庙</b></p><p class="ql-block"> 赣州文庙位于江西省赣州老城区东南、厚德路东段42号,清乾隆元年(1736),知县张照乘将赣县县学迁建于此,因县学又为祭孔之场所,庙堂与学校合一,故又称文庙。</p><p class="ql-block"> 文庙建筑群整体布局和主要建筑均保存完好,占地10000余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分为三组,采取平行轴线方式布局:中轴线上有棂星门、泮池、仪门、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东庑、西庑、大成殿、崇圣祠;东轴线上有魁星阁、尊经阁;西轴线上有节孝祠,大部分建筑为清乾隆年间建造。</p><p class="ql-block"> 赣州文庙是江西省现存的形制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学校址,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p> <p class="ql-block">状元桥(中间)和泮池(两侧)</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  中间供奉的是孔子,两旁是他的四个弟子。</p> <p class="ql-block">  这两座狮子的外貌很怪异,头一次见,不知有何来历。</p> <p class="ql-block">  赣州文庙是古代县学校址,现在仍然有赣州市厚德路小学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那座巍峨的慈云塔(原慈云寺的塔)在厚德路小学内,不属于文庙,也未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魏家大院</b></p><p class="ql-block"> 魏家大院位于荷包塘罗家巷内,是赣州城内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九厅十八井式建筑。魏家先祖魏宗长,于清代乾隆年间由福建连城西门外魏坊迁到赣州城,是典型的"倒迁入赣"的客家人。</p><p class="ql-block"> 魏家以做木材和钱庄生意发家,后成为民国期间有名的赣州四大家之一。这座院子为魏宗长侄子魏天机于嘉庆年间始建,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魏元浚夫人郑氏百岁大寿,魏氏族人建造了一座气势雄伟、装修华美的祠堂来为郑氏庆寿。民国初年,又在祠堂的西侧和北侧增建了两栋住宅,构建了一座四合院式的学校。至此,魏家大院的规模已基本定型,计有住宅5栋,厨房、马房、杂物间各1栋,祠堂1座、谷仓2座、旧式蒙馆2座、新式学校1座。魏家大院主体建筑占地3000平方米,加上祠堂、学堂等其它附属建筑,占地达18000多平方米,所有建筑均采用水磨青砖的封火山墙,房梁用材考究,木建筑精雕细刻,堪称是赣州古建筑中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劝学匾</p> <p class="ql-block">耕读传家</p> <p class="ql-block">庭院深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小财神赣菜馆</b></p> <p class="ql-block">  到住地附近的小财神老派赣州菜馆品尝赣州美食。</p> <p class="ql-block">饭店的就餐环境喜庆优雅!</p> <p class="ql-block">菜烧的很有品位</p> <p class="ql-block">大屏幕菜单很别致</p> <p class="ql-block">续接<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mywqo2"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2025赣鄂秋旅(三)跟着宋词游千年不涝的赣州:灶儿巷•古浮桥•通天岩</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