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赋 原创 母焕胜 渝州腹地,昌州故郡,大足石刻肇始于唐,鼎盛于宋,绵延明清,历千年沧桑而不朽,融三教文脉于一石。此地古号“海棠香国”,今为石刻之乡,两山夹溪,群峰叠翠,摩崖造像星罗棋布,凿山为佛,刻石为史,遂成中华艺术之瑰宝,世界遗产之明珠。 千手观音龛 手部造型细节:现存830只手呈放射状排列,采用高浮雕与圆雕结合技法,所有手臂无重复造型,手中持有法器达72类231件(如宝瓶、宝剑),形成孔雀开屏般的视觉效果。 2015年修复工程揭露出含金量达90%的宋代原金层,与清代75%金箔形成鲜明对比。 转轮王 大足石刻转轮王是大足石刻中与佛教地狱变相主题相关的造像元素,主要出现在宝顶山石刻的地狱场景中,象征佛教中的轮回审判概念。 毗沙门天王托塔造像 大足石刻北山佛湾第5号龛的毗沙门天王(佛教护法神)呈现托塔形象。 十八层地狱 夫大足石刻者,非独一龛一窟之谓,乃八十余处石窟群之总称也。北山之幽,宝顶之雄,南山之雅,石门之奇,皆各具神韵。其造像规模之宏阔,技法之精妙,题材之广博,意境之深邃,冠绝天下。自唐永徽元年始,工匠们劈山开石,以刀为笔,以石为纸,呕心沥血,世代相传。或危崖绝壁之上,或浅滩溪谷之旁,佛像、菩萨、罗汉、真人、忠臣、孝子,凡三千余龛,十万余尊,大者高逾七丈,小者不盈寸许,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大足石刻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身卧佛造像,位于重庆宝顶山大佛湾第11龛,横卧长度31米,开凿于南宋时期,2019年启动保护修缮工程。 核心特征:右胁而卧姿态,慧眼微闭神态安详,下半身隐入崖壁的设计突破传统造像形式。 融合世俗与宗教题材,前方14尊弟子群像包含四川密宗祖师赵智凤及其师柳本尊。 释迦涅盤圣迹图 北山石刻,古名龙岗石窟,以晚唐、五代、北宋造像为主体。沿山而凿的“转轮经藏窟”,堪称宋代石刻艺术之巅峰。窟中造像三十一尊,布局匀称,神情各异。文殊菩萨端坐狮背,眉目清秀,慧光内敛;普贤菩萨乘象而来,仪态雍容,慈悲温婉;观音菩萨手持净瓶,衣袂飘飘,似欲乘风而去。众菩萨衣纹流畅,褶皱自然,宛如丝绸拂面,尽显“吴带当风”之神韵。其雕刻技法集浮雕、圆雕、透雕于一体,线条细腻如发,刀法刚劲有力,将石材之硬与造像之柔完美融合,令人叹为观止。另有“韦君靖碑”,碑文千余字,记录石窟开凿始末,兼具史料与书法价值,为研究晚唐政治、文化提供了珍贵佐证。 孔雀王 大足石刻北山石刻的孔雀明王窟是北宋时期的重要石刻艺术代表,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北山,以孔雀明王造像为核心,展现了精湛的雕刻技艺。 编号第155号窟,高3.47米、宽3.22米、深6.07米。 北山石刻 晚唐时期 宝顶山石刻,乃南宋高僧赵智凤历时七十余年主持营造,融教义、哲学、伦理、艺术于一炉,为中国石窟艺术之集大成者。其造像以大型佛教密宗题材为主,辅以儒道故事,形成一个完整的宗教文化体系。“大佛湾”长达五百米,崖壁之上,造像连绵不绝,气势磅礴。“释迦涅槃圣迹图”,佛身长达三十五米,侧卧于岩壁,神情安详,肌肤纹理清晰可见,仿佛正在沉睡之中,展现出涅槃的宁静与超脱。两侧弟子神情悲戚,或垂足而坐,或俯身而泣,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将丧师之痛刻画得淋漓尽致。 宝顶山石刻 “千手观音”龛,更是宝顶山石刻之精华。观音菩萨端坐莲台,千手千眼,形态各异,无一雷同。每只手中持有不同法器,或宝珠,或如意,或莲花,或宝剑,金光闪闪,琳琅满目。千手交织,如孔雀开屏,似祥云缭绕,既庄严神圣,又灵动飘逸。其雕刻工艺之复杂,难度之极高,古今罕见。工匠们在坚硬的岩壁上,精雕细琢,将观音菩萨的慈悲与神通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世界石刻艺术史上的奇迹。此外,“六道轮回图”“父母恩重经变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图”等,以图像化的方式阐释佛教教义与儒家孝道,通俗易懂,寓意深远,兼具教化与审美功能。 六道轮回 父母恩重如山 南山石刻,以道教造像为主,辅以佛教题材,风格典雅清丽。造像多为南宋时期开凿,线条简洁流畅,造型优美端庄。“三清古洞”中,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端坐正中,面容慈祥,衣袍宽大,尽显道家清静无为、超凡脱俗之气质。洞壁之上,神仙、真人、玉女环绕,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其雕刻技法注重神韵的刻画,不求形似而求神似,将道家思想与艺术美学完美结合,为研究中国道教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南山石刻 石门山石刻,地处深山之中,环境清幽,造像以佛教、道教、儒家三教合一为特色。“三皇洞”中,伏羲、神农、黄帝并列而坐,旁有孔子、老子、释迦牟尼造像,三教始祖共处一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多元共生的特点。造像风格古朴雄浑,刀法粗犷豪放,与北山之细腻、宝顶之恢宏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大足石刻艺术的多样性。 石门山石刻 大足石刻之妙,不仅在于其精湛的雕刻技艺,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既是宗教信仰的物化体现,也是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造像题材涵盖了佛教、道教、儒家三教教义,以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和社会风貌。从唐代的雄浑大气,到宋代的精致细腻;从佛教密宗的神秘庄严,到儒家孝道的温情脉脉;从神仙世界的虚无缥缈,到人间百态的真实鲜活,大足石刻如一部镌刻在山石上的百科全书,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轨迹。 在艺术表现上,大足石刻突破了传统石窟艺术的局限,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将宗教性与世俗性相融合。工匠们以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将人物的神情、姿态、服饰刻画得惟妙惟肖,充满了生活气息。无论是佛像的庄严神圣,还是凡人的喜怒哀乐,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造像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将人工美与自然美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意境。 历经千年风雨侵蚀,战火兵燹,大足石刻依然保存完好,熠熠生辉。这得益于古代工匠们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科学的保护方法,更离不开历代先贤的悉心守护。如今,大足石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它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前来瞻仰朝拜,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大足石刻,是石头的史诗,是艺术的丰碑,是文化的瑰宝。它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技艺、丰富的题材、深厚的内涵,在中国乃至世界石窟艺术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站在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土地上,仰望那些栩栩如生的造像,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文明的脉动。大足石刻,这颗镶嵌在渝州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