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学滋养童心的深远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文学领域深耕作文教学二十余载,我始终固执地偏爱让孩子们沉浸在名家文学作品中,而非依赖千篇一律的作文书。在我看来,作文书多是技巧的堆砌与模板的复刻,读得再多,孩子的文字也难有灵魂;而真正的文学作品,藏着作者对生活的赤诚观察、对情感的细腻捕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能让孩子在文字里学会观察、学会共情、学会思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这份文学滋养更具体系,这些年我一直坚持为孩子们梳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名家作品。从近代朱自清《背影》的深情白描,到沈从文《边城》的乡土诗意;从巴金《小狗包弟》的真诚反思,到当代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的烟火趣味,再到贾平凹《一棵小桃树》的生命韧性,我会逐人整理作品集,带着孩子们拆解每位作家的语言风格与思想内核。而梳理到本土作家板块时,河南作家乔叶的作品瞬间让我眼前一亮。这位与我们有着地缘羁绊的女性作家,文字里满是熟悉的中原烟火气,更有着对生活入木三分的剖析与对生命直抵人心的哲思。由于她的作品频繁入选初中阅读试卷,我便顺理成章地将其作为阅读素材,而这些文字也以试卷为媒介,将当代文学的养分精准输送给孩子们,其教育意义远超应试,在语言、情感与思想层面,都为孩子的成长留下了深刻印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语言表达的培育上,乔叶的作品给孩子们的文字注入了“生活的质感”,这恰恰是作文书难以企及的。作文书里的“万能句式”、“优美辞藻”,往往让孩子陷入“为写而写”的误区,写出的文字空泛生硬。而乔叶的文字,从无刻意雕琢的痕迹,却能以最朴素的表达击中人心。试卷中常考的《生命常常是如此之美》里,她用“蹭”字描写修鞋师傅擦鞋边灰尘的动作,比作文书里“无微不至的关怀”更具画面感;《阳光地带》中,她不直接歌颂母爱,只写母亲挪床铺到阳光处、晾晒洇湿作业本的细节,便让亲情有了可触摸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每次带着孩子们分析这些段落,我都会想起刚执教时,孩子们作文里满是“日月如梭”“情深似海”的空洞表达。而接触这些作品后,孩子在作文里写“奶奶给我缝校服时,针线在布上慢慢游走,像她走路的样子”,这样的文字虽简单,却满是灵气。我常和孩子们说:“作家老师教我们的,是用眼睛看生活,用文字记真心。”这种对生活化语言的锤炼,让孩子们摆脱了作文书的套路,学会用精准的文字捕捉日常,这正是孩子提升语言素养最珍贵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于情感共情的培养而言,乔叶的作品像一座桥梁,让青春期的孩子学会感知爱、表达爱,这是模板化的作文书永远无法给予的。初中生敏感又内敛,对亲情、善意等情感常觉得“难以启齿”,作文书里“妈妈的爱如春风”这类句子,只会让他们对情感表达更陌生。而乔叶的文字,恰好精准戳中了孩子们的情感痛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解读兰州中考素材《另一种珍爱》时,社里总因成绩自卑的小宇,读到“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时红了眼眶。我趁机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不完美”,小宇说:“我数学总考不好,但我画的画被老师贴在走廊,这也是我的闪光点。”这番话引发了共鸣。还有《阳光地带》中母亲藏在阳光里的爱,让孩子们纷纷说起自己妈妈的“小习惯”:总把热牛奶放在书桌角,总把校服叠在衣柜最外层。这些分享让我深深触动:乔叶的文字没有教孩子们怎么写抒情句,却让他们懂得了情感藏在细节里。这种共情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学会停下脚步感受身边的善意,这份温暖,远比作文分数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思想认知与哲理思辨的塑造上,乔叶的作品为孩子们搭建了理性看待世界的框架,这是侧重应试技巧的作文书无法承载的重量。现代孩子面临学业竞争、同辈比较等诸多压力,很容易陷入迷茫。而乔叶从不讲空洞的大道理,而是将哲理藏在日常小事与器物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解读《君子瓷是一盏灯》时,我带了件绞胎瓷摆件进课堂,孩子们盯着那些独一无二的纹理,瞬间读懂了乔叶“每个生命都有专属轨迹”的思考。有孩子感慨:“以前我总羡慕同桌数学好,现在觉得我作文写得好,就像这瓷器的纹理,不用和别人一样。”还有《生命常常是如此之美》,通过修鞋、买菜等小事,让孩子们明白日常生活藏着生命的真谛。我会和孩子们讨论:“乔叶老师为什么写这些小事?”他们渐渐明白,成长不是一定要惊天动地,坚持做好一件小事、珍惜每一份善意,就是一种成长。这种扎根生活的哲理思考,让孩子们在面对挫折时多了份从容,在看待自我时多了份理性,这份思辨能力,将成为他们未来人生中最坚实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梳理众多名家作品到聚焦本土的乔叶,我愈发坚信,真正的文学作品才是滋养孩子成长的最佳素材。它印证了比起作文书的机械模板,扎根生活的文字更能滋养童心。这些文字在语言上教孩子真实表达,在情感上教孩子共情感恩,在思想上教孩子理性思考。这份教育意义,早已超越了试卷的边界。我深切感到,我们身边像乔叶这样的本土优秀作家很多,这样的文学作品走进课堂,能让孩子触摸到有乡土温度的文字,这份力量,会永远陪伴孩子们成为有温度、有思考、有情怀的人,也一定会成为一个爱家庭、爱家乡、爱祖国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