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致远去的军旅岁月(六)</b></p><p class="ql-block"><b> ——在黄河大堤旁边”旅游”</b></p><p class="ql-block"><b> 在每年的11月11日,总能想到这是我们人民空军成立的一天!</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11月11日,是人民空军成立76周年纪念日,不禁回忆起在57年前的1968年的夏秋之交,在部队里参加选飞工作的一个小故事。</b></p><p class="ql-block"><b> 配乐:《人民解放军进行曲》</b></p><p class="ql-block"><b> 图片采自网络,谢谢!</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11月11日</b></p><p class="ql-block"><b>~ ~ ~ ~ ~ ~ ~ ~ ~ ~ ~ ~ ~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致远去的军旅岁月(六)</b></p><p class="ql-block"><b> ——在黄河大堤旁边“旅游”</b></p><p class="ql-block"><b> 在11月11日人民空军建立76周年到来之际,我不禁想起了1968年的夏秋季,在部队战士中挑选飞行学员的一段往事。</b></p><p class="ql-block"><b> 人们常常把当兵的生活,叫作“军旅生涯”,军旅的“旅”,是说的旅游吗?</b></p><p class="ql-block"><b> 为了“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作为培养飞行员的摇篮——空军航校,经常需要在全国中学生中挑选飞行学员。在一九六八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已进行了两年多,各地的中学生们还正在搞四大,在“选飞”工作已经无法在地方中学里进行的情况下,上级决定在部队战士中挑选。南空选飞组来空四军,经过对战士动员、报名、初选、体检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后,就进入了繁重的政审取证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当时我在上海空四军政治部保卫处任干事,临时抽调在军选飞办公室工作。本着对空军建设高度负责的精神,战士在体检通过以后,对预选对象要进行政审外调,就成了体检合格战士能否进航校的关键。</b></p><p class="ql-block"><b> 飞行学员的政审材料,要求非常严格,往往要补充甚至返工。探照灯一团有一名叫赵国財的战士,在体检初选合格后,因该部队对赵的第一次外调材料不符合要求,要返工,派我与该团军务参谋刘瑞丰再次到赵的家乡实地调查、补充和核实,这样的返工,预计至少要十天时间才能完成。但因前段时间被耽误了,此时已经是九月下旬,为了完成总部要求在国庆节前将飞行学员交给空军航校的任务,面临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办?唯有抓紧,别无他法!</b></p><p class="ql-block"><b> 这位叫赵国財的战士,家住河南省原阳县陡门公社黄河边上的赵荘庄大队。那时候从上海乘火车到河南原阳县,需要到郑州站换车,转京广线北上,到新乡站下车,再乘长途汽车到原阳县。当时还没有高铁,过长江在浦口乘轮渡也要好几个小时,仅到县里一个来回最快也要三天多,也就是说能给我们的工作时间最多也只有三天,就是从原阳县到陡门公社,再到赵荘庄大队开展调查,来回到县里的时间,也只有三天!为了给自己留有余地,我和刘参谋当即决定:在大队里找群众的全部调查取证工作,和去时在公社转介绍信和回来时去公社盖章等工作,务必要在一天内完成。当晚在原阳县人武部查阅了地图,确定了行进方向和路线,又向县人武部借了自行车,带着水和干粮,在第二天一早,一人一骑,飞赴赵荘庄!</b></p> <p class="ql-block"><b>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捷驶,就到了又高又宽的黄河第二道大堤下。我们爬上大堤,放眼望去,堤外一点水也没有!下得堤来,在我们眼前出现的,是一片荒芜的黄沙地,稀稀拉拉地长了一些野草,只有一条靠人畜踏出来的小道还算坚固,小道旁边也长着野草,不远处还有放羊娃隐约的吆喝声。经向当地老乡打听,赵荘庄大队,还要沿这条小路向东南方向走下去。我们喝了点随身携带的水和啃了几口冷馒头 ,又骑行了一个多小时左右,在紧靠黄河边的第一道大堤内,终于到达了我们外调的目的地——赵荘庄大队。</b></p><p class="ql-block"><b> 黄河大堤的景色真奇妙:竟然会有两道大堤!两道大堤之间,竟然还有好几个村庄!还有一些小商小吃店!在南方长大的我,真的是长见识了。事后我才知道,这里是准备让黄河在泛滥时,随时都可能冲过第一道大堤,有时为了不让下游的良田被淹,还会主动挖开第一道大堤进行分洪,这时候两堤之间的群众,就要搬迁到第二道又高又宽的大堤上临时过渡。这个时候,这里就不是田野而是河野了!两道堤内每年只种一季小麦,当时时值中秋季节,小麦早已收割,天气干旱,还未播种。村与村之间,只有人畜踏出来的小路,满是车辙和土疙瘩,骑在车上巅得屁股痛。黄色的尘土足有半寸厚,一路行车,一路风尘!</b></p><p class="ql-block"><b> 高高低低的沙土路不好走,近中午时分,我们才赶到了赵荘庄。这里的民风淳朴,一进农家门,就会招呼你洗把脸,擦去满脸的灰土。一句“中不中?”,回答“中”!就拉近了人们的距离。这里的贫下中农,见到解放军来,就像见到了自家人。当年刘邓大军千里中原逐鹿,挺进大别山就曾经过这里。我与刘参谋的这次外调任务,在当地农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外调材料的补充、核实工作进展得很顺利,与赵荘庄村周边的相关亲戚或社会关系的线索,也很快前往记录补充好,找当事人开座谈会、记录并核实情况,请到会的有关亲戚、邻居按手印等。下午4点多,我们告别了赵荘庄,赶在下午下班前,终于赶到了陡门公社,当几十页旁证材料,经公社盖好鲜红的印章和骑缝章后,就把赵国财的所有亲友社会关系的有关人员政治面貌、现实表现的旁证材料全部到位。接着又骑车向原阳县城里的人武部进发。在华灯初上的时候,回到了原阳县城。此时已经是9月28日晚上了。我们在地图上用比例尺估算了一下,一天骑车的行程,去回相加足足有100多公里!水浒里的神行太保戴宗,也只能日行百里,我与刘参谋自诩:我们两个人成了当今的神行太保了,甚至比神行太保还厉害!回到县旅店,只觉得混身像散了架一样,两个膝盖好像要裂开了!赶忙打了一盆热水,泡上双脚,又把热毛巾把两个膝盖包起来焐热,再用双手把膝盖周边皮肤擦到发红发热为止。刘参谋说这是保护膝盖的好方法。在后来的几十年里,我养成了经常泡脚摩擦膝盖的好习惯,至今虽已年过八旬,双脚和两个膝盖依然灵活自如,每天还能步行近万步。</b></p><p class="ql-block"><b> 军旅生涯是难忘的,军旅中的“旅游”更是难忘的。它是伴随着执行任务才有的机会。在十七年的军旅岁月里,这样的“旅游”机会还真不少。曾经为即将出国的某高炮部队补充兵源而到河北邯郸,瞻仰过安葬着左权将军等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陵园。曾经赴武汉三镇住在汉口的长江边,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聆听过那“惊涛拍岸”的江涛声。曾经在英雄的南昌八一广场上,仰望过那座53.6米高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也曾背着背包挎着枪在拉练的行军路上,走过浙江塘溪古镇,翻越过那座京杭大运河上唯一一座七孔大石拱桥——广济桥。而那次在黄河边上骑着自行车的“旅游”,饱览了中华民族母亲河北岸大堤里的风光,更是让我终生难忘!</b></p> <p class="ql-block"><b> 也就是那次回沪时,已是国庆节前夜,火车开到南京北面浦口江边时,第一次驶上了刚刚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车开得很慢,从车轮发出的崆峒声,可以判断车不是走在路基上,从很有节奏的哐当、哐当声,再伴随着车窗外有节奏的明亮电灯光,证实了南京长江大桥通车了。我们有幸在宣布通车前夕,曾行走在大桥试运行的时间节点上。当时还好生奇怪:南京长江大桥真的通车了吗?直到第二天1968年国庆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早晨的新闻节目中,宣布了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正式通车的消息。 </b></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p> <p class="ql-block"> ~ ~ ~ ~ ~ ~ ~ ~ ~ ~ ~</p><p class="ql-block"> 2025.11.11 初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