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会老去

笑对人生

<p class="ql-block"><b>昵称:笑对人生</b></p><p class="ql-block"><b>编号:10864110</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医院消毒水气味最浓的走廊尽头,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里,王老伯正通过鼻饲管接受第127次营养液注射。这位退休金月入三万的老人,此刻连转动脖颈都要护工协助。而在千里之外的黄土高原,张老汉蜷缩在土炕角落,儿媳递来的红薯稀饭还带着灶膛的余温——这是他今天唯一一顿热食,因为子女们天不亮就要下地,天黑了才能摸黑回家。</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我们总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但当衰老真正降临在某个具体的人身上时,却常常被现实的粗粝棱角割得鲜血淋漓。城市里的老人或许能用营养液延续生命,却未必能延续尊严;乡村里的老人连营养液都成了奢侈品,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着等待生命的自然谢幕。这种撕裂感,恰似一面照妖镜,照见我们这个时代最隐秘的伤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曾在乡村见过这样的场景:意识模糊的老人被反锁在漏雨的偏房,子女们争吵着医药费的分摊,锅碗瓢盆的碰撞声盖过了老人微弱的呻吟。也曾在养老院看到这样的画面:子女每月按时缴纳高额费用,却鲜少出现在探视窗口,老人们守着护理员递来的智能平板,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子女孙辈的旧照片,有的甚至把年迈的老人当累赘——冷落、遗弃、不问不顾。他们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会从何而去!这些场景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同一个真相:衰老从来不是单纯的生理现象,而是折射社会伦理的棱镜。</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礼记》有云:“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但在物质与精神严重失衡的今天,连最基本的“能养”都成了许多家庭的难题。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子女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每一分钱都要算计着花。当老人患病失能,这种精打细算就变成了沉重的负担。更令人心酸的是,意识不清的老人往往成为情绪宣泄的出口,那些积压的疲惫与焦虑,最终化作一声声不耐烦的斥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但我们要明白,这样的困境不是任何一方的错。子女们并非不爱父母,他们只是被生活的重担压弯了腰;老人们也并非不懂体谅,只是疾病与衰老剥夺了他们表达的能力。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在指责之前先弯下腰,去触摸那些被忽略的细节——老人干裂的嘴唇需要润湿,佝偻的脊背需要倚靠,浑浊的眼眸需要注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们都会老去,这是生命最公平的轮回。当我们为城市老人争取更好的医疗保障时,是否也该为乡村老人建立可持续的养老体系?当我们批评子女不孝时,是否也该看到他们同样在经历着生活的艰辛?真正的包容不是纵容,而是理解背后的不易;真正的善待不是施舍,而是将心比心的共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东京早稻田大学的研究发现,经常与老人互动的年轻人,其共情能力比同龄人高出40%。这提醒我们,善待老人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治愈。当我们为老人递上一杯温水,也是在温暖自己未来的晚年;当我们倾听老人的絮叨,也是在学习如何更温柔地面对生命的衰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暮色渐沉时,张老汉的儿媳又端来了新蒸的玉米面馒头。这次,她特意挑了最软和的那块,轻轻放在老人手里。老人浑浊的眼睛突然亮起,像星星坠入深潭。这一刻,没有营养液,没有退休金,只有最朴素的温暖在土炕上流淌。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善待老人,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需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将心比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老去。当我们白发苍苍时,最希望得到的,不就是此刻我们给予老人的包容与善待吗?</b></p><p class="ql-block"><b>图:网络</b></p><p class="ql-block"><b>曲:李健《当你老了 (Live)》鸣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