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张文斌艺术简介</p><p class="ql-block">1938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奥地利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主席。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人民美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编辑、编审。</p><p class="ql-block">1955年入学北京艺术学院油画系,指导老师是吴冠中先生。1988年赴奥地利讲学,举办个人画展。1989年获得奥地利总统奖章和奖金,奥地利艺术教育部承认并授予“艺术家”称号。1995年向奥地利风景画家玛尔法学习大型风景画的调色、写生技巧,对张文斌油画写生的指导留下了美好的记忆。1998年作品《维也纳街头》获第一届北京国际书画大奖赛铜牌奖。1999年江泽民主席访问奥地利,以华人艺术家代表的身份受到江泽民主席接见,并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2000年8月为庆祝青岛啤酒节举办“张文斌欧洲风情油画作品展”。2005年作品《多瑙河畔》参加“第二届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2008年作品入选“北京29届奥运会美术作品展”。2009年作品获“亚洲艺术节美术作品展”优秀奖并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2010年作品参加“上海世博会美术大展”。</p><p class="ql-block">出版有《21世纪有影响力画家•张文斌》《张文斌欧美速写集》《中国当代名家画集•张文斌》(大红袍)。</p> <p class="ql-block"><b>中国画廊推介画家精品(油画)</b></p><p class="ql-block"><b>张文斌 画册</b></p><p class="ql-block">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p><p class="ql-block">2015年5月</p> <p class="ql-block">一生依恋大自然的艺术家</p><p class="ql-block">—《张文斌画集》序言(节录)</p><p class="ql-block">贾德江</p><p class="ql-block">在许多中国画家眼里,张文斌的油画显然属于西方艺术体系,但在西方艺术家眼里,张文斌的油画表现着浓厚的中国情趣和中国精神。张文斌满脸幸福地告诉我,他一生最大的幸运是遇到了两位恩师,一位是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读于北京艺术学院油画系5年期间大他19岁的指导老师</p><p class="ql-block">吴冠中先生,教授他油画和水彩课,吴先生的艺术语言和艺术理念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另一位是他于20世纪90年代,在维也纳得到一位比他小12岁的奥地利风景画家玛尔法的指教,使他对西方当代油画的色彩和写生技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许可以这样说,是东西方两位伟大的艺术家共同打造了张文斌这块好钢材,使他成为欧洲华人艺术家中的佼佼者,被公认为中西艺术结合的具有代表性的杰出画家。</p><p class="ql-block">受吳先生的影响,张文斌说他是坚定的“写生主义者”。他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养成了“一生对大自然依恋”的习惯,不仅对祖国的山情水境情有独钟,也迷恋欧洲异邦的旖施风光。他偏爱自己故乡内蒙古草原的广阔无垠,钟情于夫人家乡青岛的蓝天大海。他崇仰首都北京的名胜古遂,神驰于街头巷尼的老城新貌:他喜爱荷塘游鱼、小桥流水的江南美景,也喜爱雪山商原、现代建筑的壮丽境象;他更喜爱与夫人驾车满世界的游历,广蓄海外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于笔下,饱览他乡的风士人情于胸中。从1960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始,到1988年后定居奥地利至今,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他始终没有改变对风景画的一往深情,风景写生已经成为他艺术生活的基本元素。正是在不间断的风景写生中,他保持和发展了自己的色彩感觉,下笔多优美而少强悍,多舒展而少晦涩。无论描绘什么样的风景,笔端都流消着生命活力,表现的是清新、明朗的自然。他的画最突出的特色,是像诗一样洗练而抒情。不论是描绘内蒙古草原生活的创作,如《故乡》《黄雨》《月光下》,还是表现南方乡村荷塘的写生,如《金色池塘》《赏春》《春风又绿江南岸》;也不论是表现北方田园山野的图画,如《美丽的田野》《丰收在望》《高原之秋》,还是描绘异域风情的佳构,如《威尼斯船歌》《步行街》《西班牙乡村》,抑或是表现万里碧波的海岸,如《海与船》《胶东海阳》《海礁》、无不单纯、宁静、明快而动人,有不可言传的诗意,有抒情音乐般的美妙。</p><p class="ql-block">美学家早就注意到,诗情思维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既是具体的又是朦胧的。</p><p class="ql-block">当这种胶脱被饱含感情的、创造性的智性之光照亮,腰脱的感受便转化为一种有肤序的情感符号。正如马拉美的名育;一一个人不是用思想而是用词句来写诗的。“画家必须用形象,色彩表现出他的心灵激劝。張</p> <p class="ql-block">奥地利风光 80 X 80 布面油彩</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之秋 80 x 80 布面油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斌营构自然景象处理画面的过程,是理性与感性的综合,既是自己心灵的表述,也是对自然和人文世界的思索,而将多重感受变为视觉形式。张文斌追寻的是用形象,色彩表现出一种情感,记忆与思考的回荡交啊。他描绘往营的城市,遥远的田野,描绘那些人们所忽略的砖瓦和草木,它们在画家的笔下获得永不凋谢的生命。像诗一得更远,更富于肯意和音乐旋律的美感。</p><p class="ql-block">这些形象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说明,与他的老师吴冠中一样,张文斌一直不仅仅是为了让读者一次性地读懂亡的含在研究中西绘画异同的基础上寻找两者的意义,而是以它特有的形式,以它永恒的清纯结合点。所不同的是,他虽承继了吴冠中先生,自然一次义一次地打动我们,让我们沿着生将传统水墨写意与西方现代表现性绘画</p><p class="ql-block">他所创造的第二自然,在情感层面而展开 熔于一炉的理念,但更多的是受奥地利画联想的再创造。就此而言,他比他的老师走家玛尔法的影响,在远离学院式古典画法</p> <p class="ql-block">保持油画自身表现力的基础上,汲取了现</p><p class="ql-block">代派对闪烁于流动空气中的光与色的迷恋, 对弥漫于城市和郊野的明艳与和悦的神往。</p><p class="ql-block">他的个性化色彩更加突出,他的平面化处</p><p class="ql-block">理色彩构成更加直率,他以对比强烈的色</p><p class="ql-block">调和饱满响亮的色彩描绘天空、土地、花中盎廮</p><p class="ql-block">树、阳光以及滋生其间的生命。与他所尊重</p><p class="ql-block">的前辈画家相比,他更善于在单纯和变化之</p><p class="ql-block">间取得平衡。整体性的、气脉贯通的单纯,</p><p class="ql-block">恰当地把握美的纯度与深度,一直是他统御</p><p class="ql-block">画面的主旨。有人说他是色彩的诗人,有人</p><p class="ql-block">说他是浪漫的歌手,他对自然内美的礼赞,</p><p class="ql-block">是诗性思维的形象化体现。他的画风似行</p><p class="ql-block">云流水,有时是安详的炽烈,有时是雅静的</p><p class="ql-block">繁艳,犹如音乐的和声,总是带给人悦耳的</p><p class="ql-block">欢欣。</p><p class="ql-block">20世纪最后十年中,张文斌在欧洲进</p><p class="ql-block">行了艺术巡礼,西方艺术史上那些经典作</p> <p class="ql-block">奥地利萨尔茨堡湖畔 80 x 80. 布面油彩</p> <p class="ql-block">品使他深受感动,同时也促动他新的艺术探索。走向新世纪的十多年来,他以更加自由无羁的精神状态作画,他的油画风景的笔法更加得心应手而舒展自如,色调更加鲜明强烈而统一谐调,表现与抽象的更加融会贯通,客观物象的形、色、空间关系更有效地让位于形式的节奏与韵律。当所有的外来激情在自己这个流淌着华夏文化血液的躯体逐渐得以消融的时候,中西两种类型的艺术,并不像许多理论家断言的那样难以接近和不可相互包容。张文斌和他的艺术实践为中国的风景油画创作展现了一个明朗的前景——在自由地融合东西方文化艺术真正表现了人在大自然中的愉悦感受的绘画作品,仍然具有使人激动的感染力,仍然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在古人、外国人已经画出了那么多不朽的风景画之后,当代画家仍然可以大有作为。</p> <p class="ql-block">此幅作品取名</p><p class="ql-block">《鸳鸯戏水》,构思温暖祥和,用色热烈饱满。三面火红的枫林花草,完美构成了一和底部姹紫嫣红的一个圆环,象征着爱情的团圆和美。血色的枫叶将一片池塘染得火红,让一对对的鸳鸯与晚霞中携手归巢的恋人们相映成景,爱情的热烈美好扑面而来。远处橙黄的林间木屋若隐若现,那便是恋人们的归宿———家园。</p><p class="ql-block">(王晓冬)</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街景一隅 </p><p class="ql-block">100x80 布面油彩</p> <p class="ql-block">此作品通过极富地中海式风情的一隅街景,生动描绘了异域的美丽风景。作品最大特点是光的运用,洁白的墙壁、斑驳的光影、透亮的绿色、绚丽的红色,让整幅画面照射感极强。地中海式的阳光扑面而来,从观感上便一下抓住了读者。葱茏的植被和商耸的椰树,又让画面多了儿分生机,使整个画面洋溢着热情似火的地中海风情。(王晓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海画舫斋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80cm x 80cm</p><p class="ql-block">此幅《北海画舫斋》继续沿袭大色块笔墨、黑白灰对比的民居画风,再次重现了中国古建筑的古朴典雅。所不同的是作者运用45°俯视的角度,弃用横直纵深的线条传统,取而代之弯曲弧线、圆形构图,一下将满园的春色呼之欲出。那碧绿如玉的池塘,那点点彩色的衣衫,让画面富有生机,那重重叠叠的屋顶,那弯曲盘旋的屋檐,如三月里的春燕徘徊呢喃。如果说“庭院深深深几许”是传统画风的意境,那么此幅“满园春色关不住”就是作者跨越传统,寻求解放的灵魂之所在了。(王晓冬)</p> <p class="ql-block">《湖边》是一副标准的景物油画。一条弯曲幽深的小路,一片如玉碧绿的湖水,一方云淡风轻的碧空,将画面有机分割成三个层次。而葱茏的花草,茂密的树林,又让安静的湖景增添绿意生机。湖面路面的光影使画面多了分明亮,温暖跃然纸上。(王晓冬)</p> <p class="ql-block">此幅作品以红顶白墙的古堡为中心,以远山、蓝海、椰树为背景,黑白相称,冷暖交融,活脱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极具地中海风情的西班牙风景。</p><p class="ql-block">作者的用光用色极具考究,就椰树的用色来说,从黄绿、翠绿、墨绿,到远处透过椰树还能看到海的那种透明色,作者把树木因受光不同而应体现出的色调差异表现到极致,让人不得不对其深厚的艺术功底以及观察的细致入微叹为观止。两艘搁浅的小船停在岸边,为画面增添一份闲适,而星星点点的红顶白墙一直蜿蜒至大山深处,让我们联想到小镇的热闹与繁华,或许会渴望跟着作者的笔触一直将美景追随下去也未可知呢!(王晓冬)</p><p class="ql-block">◎ 海角古堡</p><p class="ql-block">2014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80cm x 80cm</p> <p class="ql-block">《麦田》承袭了作者崇尚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审美特征,将湛蓝的天空、连绵的群山作远景,着力描绘眼前这一片在阳光下熠熠闪光的近景—麦田。那密密层层的秸秆,那参差不齐的麦穗,在阳光下闪着金光,舞着欢歌。这是金色的季节,这是收获的季节,滚滚的麦浪正在奏着一曲《田园交响曲》,而五彩斑斓的花草又将整个画面衬托得更加亮丽生动。(王晓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品以海港小镇为背景,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海港民居高耸林立,红顶点缀,洋伞密布,色彩缤纷斑斓。幽深的小径沿石阶垂直折下,纵深入海滩,于是两艘休憩的渔船悠闲地映入眼帘。那随意搭放的船桨,那散乱堆积的渔网,让人不由想起它刚刚经历的风浪,片刻宁静的满足感袭上心来。与石阶垂直的一大片春花绚丽烂漫,呼应着那蓝得透亮的大片海水,让人忍不住想跃入画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王晓冬)</p> <p class="ql-block">2014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80cm x 80cm. 藤萝架下</p><p class="ql-block">此幅作品是画家为纪念思师吴冠中先生而作。55年前,北海公园的藤萝架下,吴冠中先生第一次指导作者写生,从此作者便走上了艺术的不归路。作品虽为纯粹的景物写生,却饱含着感情,浸染着文化。画面虽不着墨于师生二人,却能透过作者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藤萝架下,师生二人切磋硏磨、精益求精的执著精神和他们古朴典雅、学贯中西的艺术品位。那粗陋的石拱门、朴素的木轩窗,映现出小院是如此静谧,而门内隐约的几枝竹叶,𨚫让小院又多了几分生机。院外铺天盖地的藤萝,以作者熟悉的油画色彩,渲染得翠色欲滴。阳光透过缝隙,酒在那灰白的墙上,落在那青灰色的地上,那斑斑驳驳的光影,让思绪时隐时现,朦胧中仿佛回到了 55年前•⋯玲珑的假山与盘曲的藤蔓对应相称,思念不由深深植入读者心中。(王晓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5# 油彩布面 </p><p class="ql-block">100cm x 80cm。秋水长天</p><p class="ql-block">作品的重点和亮点是水面的处理,斑驳的光影、静静的水波,如梦似幻。片片的落叶为画面增添了动态空间,像电影里的闪回,不觉间便让读者眼前似落叶缤纷,花自飘零水自流的一缕调怅油然而起。远处背景的碧空看似平淡,实则精彩,正是它的明媚高远,与这泓秋水相互映衬,才有了整幅画面秋水长天的美好意境。(王晓冬)</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小镇</p><p class="ql-block">此作品以一种长镜头式的独特视角,再次完美地诠释了地中海式的蓝天白云、鲜花美景。用光、用色依证潜心考究、布局结构依旧独具匠心,只是这幅的主角变成了鲜花。精心培植过的植被,就那样成片地搭在麻檐上怒放着,已是碧绿成荫</p><p class="ql-block">,已是灿若红寶,一如那热辣辣的地中海阳光,让人无法抵挡。(王晓冬)</p> <p class="ql-block">100 × 80cm。西班牙🇪🇸花巷</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结合了水粉画与中国画的绘画特点,使得嫣红明丽的花朵与灰白暗淡的墻壁相互映衬,让花不那么艳,让墙多了一分古朴。墙角的虬枝采用了中国画的用色方法,氤氲的青色使画面多了一分中国元素,展现了作者中西结合多方位的艺术功底和独特视角的艺术匠心。所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见过高楼林立的繁华,才能品出这墙角一隅之況味吧!(王晓冬)</p> <p class="ql-block">天鹅湖。 80 x100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此幅作品名日《天鹅湖》,其实也正像是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再现。两片对称的树林,宛如舞台对开的幕布。当慕布缓缓拉开,天鹅妈妈带着几只小天鹅优雅登场。晶莹透亮的洁白和碧绿如玉般的水面相互衬托,和谐叉优雅。水面的处理恰当又独到,让画面透着一种天鹅绒的丝滑质感。</p><p class="ql-block">底部近处的花草看似凌乱光鲜,似乎打乱了整个画面的色彩节奏,但其实这是作者的独到匠心,意与几只调皮的小天鹅相互映衬,为作品增添几分情趣。鳖幅作品宛如仙境,表达了一种相亲相爱、超然物外、桃花源般的美好愿望。(王晓冬)</p> <p class="ql-block">林间 80 x 100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此作品承袭了画案一贯用色雅正、构思新颖的特点。画面的童点似乎備左下,成群的自鸭,成片的树林,那么安详,那么静谧,似乎它们才是自然的主宰。然而拾眼望去,农人们点点依糯的背影却井华了主题。他们或是刚从小溪边经过,与自腾嬉戏良久,威是刚从树林间穿过,追逐打闹个不停。此刻,林间球只留下远处他们漸行漸远的朗朗笑⋯</p><p class="ql-block">我们总在说人与自然的话题,究竟怎样才算是=者的和谐相处?我想画家的作品似乎给出了一个答案,那便是浓淡相宜,选近相安,不侵犯,不擦夺,相融相惜,自在天地闹。</p><p class="ql-block">(王晓冬)</p> <p class="ql-block">8Осm x 80cm。北海濠濮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此幅《北海濠濮间》以公园亭台一角为中心,以曲折悠长的石桥凭栏为分隔,将画面分成两部分。上面继承了吴冠中先生开创的民居画风—大色块的使用构威空间分离,黑白色调的强烈对比形成视觉冲击。四角卷起的屋顶是作者对传统民居的突破,与凭栏构成一个倒三角的形状,别出心裁,呼应亭里翩翩起舞的人群,包括点缀的色彩是画面的珍宝,于是画面节奏欢快律动。下半部分承继作者的风景专长,将浮萍花草光影表现得淋漓尽致,使画面富有勃勃生机。(王晓冬)</p> <p class="ql-block">* 80m x 80am 群鸭戏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群鸭成水》整体是《天餡湖》的改版,是再创作。如果说上一幅是清晨曲静的潮面那这一畅就该是午后时分的美景了。湖水的处理依旧丝滑有质感,鴨子们的婆态活灵清现,游爾一来橙黄的暖色创影,为画面增添了温暖气息。最令人拍案称绝的是底部小路的设计,意味深运,浮想联翩,成是农人们劳作归来经过这里,或是孩童们蹲在湖边与鸭群嬉戏,抑或就是画家自己蜜在湖边,不知是幽醉在景色里还是画作中……好的艺术作品都读使用留白,以让读音有是够的空国去想象、画家做到了、在我心中,这样的画家便是大师了。(王晓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