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9月底的武当山脚下,寒意已经悄然来临,清晨我们一行四十几人的问道武当之旅正式开始。我裹紧外套,跟着当地导游谢导(后来得知她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金牌导游),一路走一路拍照打卡,去往武当山。“各位小心脚下,”谢导回过头,声音带着笑意,“咱们这是‘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要去神仙住的地方做客,总得付出点辛苦。”这句玩笑让队伍活跃起来。谢导是当地人,中年女性身材偏瘦,普通话中带着乡音,说话总爱在历史典故里夹点现代梗。她说,爬武当山得像打太极,“不急不躁,方能四两拨千斤”,但是今天为了照顾旅游团成员,我们坐缆车上山,然后爬金顶。</p><p class="ql-block"> 坐在缆车里向周围看去,山峦层叠,云雾缭绕,越往上走雾越大,后来缆车外什么都看不到了,只看见白茫茫一片乳白色的云雾填满了山谷。很快我们到了半山腰下了缆车,谢导给我们讲解路线图,从哪里上山下山,沿途的景观,山下集合时间,我们便自行爬山去金顶。山上小雨,雾气腾腾,仿若到了仙境一般,抓紧锁链沿阶而上。</p><p class="ql-block"> 金顶在雾霭中隐现,琉璃瓦在雨水的冲刷中见证着世人的虔诚与百态。“这就是‘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奇观,”谢导的声音适时响起,“古人说武当是‘一柱擎天’,你们看像不像老天爷用山峰当筷子,夹云海当餐点?”大家都笑了,她接着正色道:“但地质学上,这是典型的古生代沉积岩地貌,七亿年前的海洋变成了今天的仙山,这才是真正的‘沧海桑田’。”</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讲解贯穿全程。在南岩宫,她指着悬空伸出的龙头香说:“武当山龙头香被称为天下第一香,位于悬崖之上,古人建它,是要提醒我们‘临渊履薄’——修仙之路如走钢丝,得步步为营。”在紫霄宫,他讲解太极图时更是妙语连珠:“黑白鱼眼就像武当的天气,你看现在晴空万里,可能转眼就云雾弥漫。做人嘛,也得学会‘见好就收,见坏不慌’。”</p><p class="ql-block"> 这种将天地造化与人文哲思融为一体的讲解,让整座武当山活了起来。石头不再是石头,而是亿万年的信使;宫殿不再是宫殿,而是与天地对话的媒介。</p><p class="ql-block"> 告别武当的第二天,我们驱车前往神农坛。如果说武当山是飘逸的仙境,神农坛则是厚重的大地之书。这里的云雾更低更浓,缠绕在杉树林间,带着草木的清香。</p><p class="ql-block"> 谢导用她渊博的知识为我们讲解:这里的很多植物都是被一个外国人带回国后研究发现的稀有物种……她首先带我们去看那棵著名的“杉王”——一棵历经千年风雨的巨杉。</p><p class="ql-block"> “这棵树见过宋朝的月亮,淋过明朝的雨,”谢导抚摸着斑驳的树皮,“它身边的伴生植物就像它的‘粉丝团’,苔藓是忠实老粉,蕨类是年轻新粉。”接着她话锋一转,讲起年轮的科学:“每一圈都是一年的日记,宽的是丰年,窄的是灾年。研究它,就是在读一部活的气候史。”</p><p class="ql-block"> 在神农祭坛,谢导的讲解尤为精彩。她指着台阶数字解释:“243级台阶,代表二十四节气和三才之道。爬的时候别光数数,想想咱们祖先——他们可是真爬遍群山尝百草呢!”她模仿起古人尝草的样子,龇牙咧嘴地假装被苦到,逗得大家前仰后合。但当她讲述炎帝制耒耜、尝百草、开创农业文明的故事时,语气又充满敬意:“为什么说‘粒粒皆辛苦’?因为每一粒米里,都藏着祖先的智慧与勇气。”</p><p class="ql-block"> 最妙的是她将两个圣地联系起来:“武当是‘天道’,教我们仰望星空;神农坛是‘地道’,教我们脚踏实地。一个讲顺应自然,一个讲改造自然——但最终都是‘天人合一’。”她指着祭坛周围的群山,“看这些山像不像朝拜的人群?大自然才是最早的朝圣者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行程结束那晚,我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云,在武当的金顶与神农的杉王间飘荡。醒来时忽然明白,这场旅行最珍贵的收获,不是拍到了多少美景,而是学会了用新的视角看世界——通过导游生动的讲述,枯燥的历史变成了跌宕的故事,静止的山水变成了流动的哲学。</p><p class="ql-block"> 武当的云雾教会我“柔能克刚”的智慧:那些看似柔弱的水汽,能托起千钧山峰;神农的古树教会我“生生不息”的坚韧:在寂静中生长,却能见证千年文明。这些感悟,或许就是旅行的意义——它让我们在山水之间,遇见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如今回想起来,耳边依然回响着小陈的调侃和谢导的妙语,眼前依然浮现着云海翻涌、古树参天的画面。那片土地上的每一缕风、每一片叶,都还在诉说着古老而鲜活的故事,等待下一个有缘人去倾听,去解读。而你我,都可能是那个有缘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