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州市 三苏祠

笑傲浆糊

<p class="ql-block">三苏祠位于眉山市东坡区纱穀行,原为北宋文坛巨擘苏洵、 苏轼、苏辙三父子故居。南宋改宅为祠,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依制重建,后逐步扩大。</p><p class="ql-block">现占地106亩,完整保存16处古建筑及古井、丹荔、黄荆古树等遗迹,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三苏纪念场所。</p> <p class="ql-block">苏洵与同时代大多数读书人的人生路径都不相同,他屡试不第,转而游历天下,“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中华大地辽阔的疆域、多样的地形、秀美的山川启发了他的思考,丰富了他的生命,开阔了他的襟怀。 </p><p class="ql-block">在游历过程中,苏洵结识了很多和他一样忧国忧民、胸怀大志的朋友,也促成了苏洵深入观察思考社会现实,形成了自己的政论。正如苏颂评价苏洵:“观国五千里,成书一百篇。” </p><p class="ql-block">晚年在修书中度过余生,但是苏洵的襟抱最终开在了两位“雏凤”--苏轼、苏辙身上。</p><p class="ql-block">苏洵,其妻程氏知书达理, 端庄贤淑。宋史《苏轼传》,开篇就讲了一个程夫人育子的故事,寥寥几笔,却极为传神。从苏轼和苏辙的诗文以及回忆中,如《记先夫人不发宿藏》《记先夫人不残鸟雀》和《异雀》中,都记载了程夫人教育他们兄弟姊妹的故事。可以看出程氏的早期教育对苏轼、苏辙两兄弟产生的深远影响,作为贤母,后世将其与孟母、岳飞母亲一起并称为“三大贤母”。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苏辙说哥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称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兄弟情谊,不仅源自血脉,更来自家国理想。千百年后,慷慨文辞,仍然令人动容。 </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更多了一份对人间亲情的眷恋。亦师亦友的兄弟二人感情至深至情至性。</p><p class="ql-block">苏轼踏上仕途的第一站,担任陕西凤翔签判时,一天晚上,所住的公房一处塌陷后露出了一个瓦罐,苏轼好奇地想把它挖出来看个究竟,夫人王弗阻止了他,并用婆婆当年教育丈夫的方式将塌陷处埋好。</p><p class="ql-block">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到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p> <p class="ql-block">少年时期,苏辙与苏轼一样读书应举,关心天下。“少年读书不晓事,坐谈王霸了不疑。脂车秣马试长道,一日百里先自期。” </p><p class="ql-block">史书中以“沉静简洁”著称的苏辙在决定他前半生命运的制科考试中,直斥皇帝与弊政,引起朝堂轩然大波,也间接导致他沉沦下僚,之后十余年间,苏辙出任大名府推官、陈州教授、河阳军学官、齐州掌书记、应天府判官等,由于官职太过微末,在正史中甚至没有留下事迹。后来,苏辙又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筠州盐酒税。直到四十七岁,苏辙才被命为歙州绩溪令,结束了幕僚生涯。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祐年间,旧党回归朝堂,司马光主持政局,主张尽废王安石新法。苏轍认为新法部分措施利国利民,不应尽废,需要废除的新法法令也应该按部就班废除,而非一蹴而就。司马光曾限期五天废除免役法,恢复差役法。时任开封府知府蔡京原本是新党成员,积极奉行新法,还得到王安石的赏识,但此时却督迫京畿各县全部恢复了差役法,并得到司马光的夸奖:“使人人奉法如君,何不可行之有!”司马光完全没有意识到蔡京有意“挾邪坏法”,苏辙一眼就看出蔡京“故意扰民,以坏成法”的目的, 两次上书请求罢免蔡京开封府知府。到了徽宗朝,蔡京任职宰相,主政期间,又重新恢复了新法,可见苏辙的先见之明。 </p><p class="ql-block">制科考试时,司马光作为主考官在苏辙陷入风波时,大力维护他,还提出以最优成绩录取他。司马光主政时,也曾多次提拔苏辙,但是苏辙见到司马光担任宰相却缺少宰相独当一面、 力挽狂澜的政治能力,在另外一封奏书中指明司马光“虽有忧国之志,而才不迨心”,无法胜任宰相,建议罢免司马光。这既体现了苏辙强干精明、通晓世故人情的一面,也体现了《宋史·苏辙传》所说的“君子不党,于辙见之”。</p> <p class="ql-block">“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 </p><p class="ql-block">这句诗是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 年),苏轼42岁任徐州太守时所作《答任师中 家汉公》中的一句。意思是门前有竹林环绕,屋内藏四库典籍,描述书香门第的居住环境。‌‌</p><p class="ql-block">‌竹子象征文人气节(虚心有节、坚韧不屈)。‌‌</p><p class="ql-block">四库书代指完整典籍体系(经史子集分类),体现学术积淀。‌‌</p><p class="ql-block">‌通过竹与书,表达对父亲苏洵治学精神的追忆,暗示文化品格与学识传承。</p> <p class="ql-block">快雨亭,因清代官员何绍基避雨得名。</p><p class="ql-block">苏东坡善用鸡毛笔,何绍基也用鸡毛笔,据说“三苏祠”的匾就是他用鸡毛笔写的。何绍基因爱东坡而爱眉山,咸丰年间来眉州主持考试,宴游三苏祠。适逢炎夏遇雨而得凉,故将避雨的小亭称作“快雨亭”,为之书写亭匾并作跋。</p> <p class="ql-block">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四月,苏轼和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进京参加科考(这一年的科考被誉为“千年科考第一榜”),在礼部会试中,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主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曾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p><p class="ql-block">当年的作文题《刑赏忠厚之至论》, 这相当于要求现今不到二十岁的高考生在高考作文中谈论我国的法律制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后来仁宗皇帝亲自监考的殿试中, 苏轼和弟弟苏辙一起高中进士,一时名声大噪,被誉为“三苏进京名动京城”。正当苏轼大展拳脚之际,家乡传来噩耗,母亲程夫人去世。按照礼制,苏轼兄弟回家为母守孝三年。</p> <p class="ql-block">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居丧期满,和父亲、弟弟再次进京,并参加了制科考试,该考试是当时朝廷选举人才最高规格的考试,由皇帝钦点。苏轼《进策》、《进论》和《御试制科策》等文章,系统提出了各自的革新主张。苏入三等、苏辙入四等(一等二等都是虚设),为宋朝开国百年第一。宋仁宗看过苏轼、苏辙文章高兴不已,跟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p><p class="ql-block">仁宗与苏轼的交集仅此而已。</p><p class="ql-block">可就这一句话,不仅给了苏轼人生最美好的开始,而且,护佑了苏轼十多年。 </p><p class="ql-block">制科考试后,苏轼去凤翔府任签判,两年后仁宗去世。</p> <p class="ql-block">凤翔任职期满,苏轼于1065年正月还朝,已是宋英宗治平二年。 </p><p class="ql-block">英宗1063年继位,1067年病逝, 在位总共只有四年期间还经常生病,但他对苏轼非常器重。</p><p class="ql-block">如果英宗在位时间长一些,也许能实现仁宗对苏轼的期许。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p><p class="ql-block">1066年,父亲苏洵去世,苏轼回乡守孝。</p><p class="ql-block">等他两年后再回京城,英宗已逝,神宗皇帝即位,北宋进入到风云渐起的熙宁二年。</p><p class="ql-block">到了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年,正值王安石变法时期,新旧党争激烈。‌‌</p><p class="ql-block">‌苏轼调任湖州知州时,在《湖州谢上表》中使用“新进”“生事”等语,被监察御史何正臣、舒亶等人指控为讥讽新政;随后御史台搜集其诗集《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中的诗句,进一步罗列“指斥乘舆”等罪名。‌‌</p><p class="ql-block">‌御史台因汉代柏树栖鸦得名“乌台”,案件因苏轼诗文获罪,故称“乌台诗案”。</p> <p class="ql-block">“乌台诗案”苏轼最终能逃脱一死,虽有太后、 王安石等人求情,但神宗皇帝对他的钟爱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p><p class="ql-block">神宗特别喜欢苏轼的文章,在宫中读时,常常忘了吃饭,称苏轼是天下奇才。 </p><p class="ql-block">有一天,他问身边的大臣,苏轼可与哪位古人相比?</p><p class="ql-block">大臣说:可比李白。 </p><p class="ql-block">神宗却道:李白有苏轼之才,却无苏轼之学问。 </p><p class="ql-block">苏轼到黄州后,只要有人从那边来,神宗都要问苏轼近来可曾有新作。 </p><p class="ql-block">一次,苏轼患眼疾,一连几个月闭门不出。恰巧那时,曾巩去世,有消息就传成了苏轼去世。 </p><p class="ql-block">神宗听说后,连忙向一位和苏轼有点亲戚关系的大臣打听,那位大臣说也曾听到这个消息。 </p><p class="ql-block">当时,神宗正准备吃午饭,叹口气道:“难得再有此等人才!而后离桌,饭也没吃。”</p> <p class="ql-block">宋徽宗1100年即位,当时摄政的向太后将苏轼与其他元佑老臣一律赦罪。 </p><p class="ql-block">1101年7月苏轼在常州去世。当第二年他的名字与其他元佑老臣被列入那块沉重的“元佑党籍碑” 时,他已经无从知道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祐党籍碑,又称元祐党人碑,是宋代摩崖石刻遗存,现存两块均在广西境内。该碑由北宋权臣蔡京于徽宗崇宁年间主导刻立,将司马光、苏轼、苏辙, 黄庭坚,秦观,范仲淹的三个儿子,苏门四学子(苏轼的四个学生),李格非(李清照的父亲)。最后连章惇,王珪也刻上去了,共309名元祐、元符年间官员列为“奸党”,诏令全国刻石公示。</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晚上,一道雷劈下来,把这块有着历史新征程意义的元祐党籍碑击中了。 </p><p class="ql-block">宋徽宗听说后大惊,心想雷击石碑可不是什么好兆头,于是赶紧下诏把石碑毁了。 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宋江、方腊宣布造反。不久金兵南下攻宋。</p> <p class="ql-block">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的仁宗赵祯、 英宗赵曙、神宗赵顼、哲宗赵煦和徽宗赵佶五代皇帝,同时包括后来的南宋高宗赵构对他追赠为“太师”和孝宗赵昚时对他追谥“文忠”等,他在不同的皇帝执政期间有着截然不同人生经历和地位评价,共同串起了他才华横溢、 乐观豁达而又坎坷跌宕的一生,让后人为之推崇和叹息不已。</p> <p class="ql-block">看这座雕塑像,很明显苏轼的手很大和身材不成比例。是大文豪有大手笔的意思。</p><p class="ql-block">诗人余光中说李白: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那是不是可以说苏轼:大手一挥就半个北宋。</p> <p class="ql-block">《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不合,自请外任。到密州后,他虽尽力为百姓做事,却仍心怀壮志未酬之感。这首词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展现了他渴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豪情。</p><p class="ql-block">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用了“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这三个典故。 </p><p class="ql-block">1、亲射虎</p><p class="ql-block">典故出处: </p><p class="ql-block">出自《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p><p class="ql-block">作用: </p><p class="ql-block">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抒发了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p><p class="ql-block">2、遣冯唐</p><p class="ql-block">典故出处: </p><p class="ql-block">《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欺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少了六个首级),被削职。 经冯唐代为辨白后,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 </p><p class="ql-block">作用: </p><p class="ql-block">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p><p class="ql-block">3、射天狼</p><p class="ql-block">典故出处: </p><p class="ql-block">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比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p><p class="ql-block">作用: </p><p class="ql-block">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我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险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p> <p class="ql-block">东园·晚香堂</p><p class="ql-block">原址为清代眉州试院。现存两廊及封火墙。2006年重建,为仿清建筑。堂名因明代学者陈继儒收集整理出版苏轼墨迹《晚香堂帖》而来。 </p> <p class="ql-block">醉翁亭记</p><p class="ql-block">北宋元祐六年(1091),苏轼在颍州任</p><p class="ql-block">知州,应除州知州王诏之请而书。《醉翁亭记》是欧阳修于庆历六年(1046)创作的散文名篇。此书法“潇洒纵横,绵里裹铁”, 是苏轼楷书名作之一。 </p> <p class="ql-block">洗砚池为苏轼两兄弟青少年时期习字作画洗涤墨砚的水池,“洗砚池”三字由清末眉州人彭耀章书。民国时增建护栏。 </p> <p class="ql-block">表忠观碑</p><p class="ql-block">北宋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p><p class="ql-block">知州时,奏请皇上为其修缮钱氏祭庙,以表彰五代吴越王钱镠一门“三世四王”的历史功绩。祭庙落成后,苏轼作此碑文。 </p><p class="ql-block">原石存杭州市表忠观(今钱王祠)。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苏味道写的,是苏轼的十一世祖。这名字有趣,有点味道儿,好记,听一遍就记住了。</p><p class="ql-block">苏味道(648—705)为唐代宰相、文学家,其子苏份(第二子)定居四川眉州,成为眉山苏氏始祖。从苏味道至苏轼的直系传承关系如下:‌‌</p><p class="ql-block">苏味道‌(第一代)。</p><p class="ql-block">‌苏份‌(第二代,定居眉州)。</p><p class="ql-block">后续传承至‌苏洵‌(第十代孙)。</p><p class="ql-block">‌苏轼‌(第十一代孙)。</p> <p class="ql-block">在眉州市区内,到处都有三苏的味道儿,整个城市充满着文化气息,有三苏祠,有苏轼公园,苏洵公园,苏母公园,苏辙公园,还有个苏堤公园。</p> <p class="ql-block">蟆颐观又名“重瞳观”,传说是四目仙翁之真府,素有“锦江南来第一道观”之称。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后毁于兵楚,为唐代蜀中三大名观之一。</p><p class="ql-block">解放后曾作为四川省电影影片洗印厂厂址。 现存重瞳观大殿为明代成化十三年(1477)重修,山门及老人泉为清代重修。</p><p class="ql-block">蟆颐观有文昌殿、重瞳殿、慈航殿等8个殿堂,历史上三苏父子、陆游以及明清眉州知州皆曾来此游谒题咏。</p> <p class="ql-block">文昌殿,殿内供奉文昌帝君、财神赵公明、药王孙真人。自古以来,文昌帝君一直被文人士子奉祀崇拜,适逢科考之际都会纷纷到文昌殿上香祈福,以求中得功名。而眉州素有“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三苏文化之乡”等美誉, 更使得文昌殿香客延绵,香火鼎盛,以求儿女修身立德,文采飞扬,登榜题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