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期,我经历的两件事,让我对教育管理的智慧、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的体悟,愿和大家共勉。</p> <p class="ql-block"> 一个是孩子的事情。一位挺有责任心的班主任将两名表现欠佳的学生领到我办公室,提议让我帮着“吓吓”他们。两名学生都是自开学以来犯错不断,自律性有待加强的孩子。这两孩子,到我办公室也没闲着,眼睛嘀咕嘀咕,站也没个正行。我声色俱厉地批评了他们。</p> <p class="ql-block"> 另一个是老师的事情。研讨岗位竞聘方案的职代会上,老师们提出了诸多意见。从竞聘评分标准的细化程度,到借调人员的打分方式是否合理;从行政加分的权重高低,到部分岗位职责描述的模糊不清;再到工作量界定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p> <p class="ql-block"> 这两件发生在校园内的事,第一件事情,我的处理方式是当场就批评了那两个孩子,语气严厉,强调了他们“不听话”“让老师操心了”,甚至说“再这样下去,叫家长来学校接人”。结果,孩子们低着头一言不发。第二件事情,我的处理方式是面对老师们提出的一连串问题,我不耐烦,甚至觉得有的问题提出来本身就是荒谬的存在,有的问题提出来就是对学校管理的挑战。我没有认真倾听他们的具体诉求,情绪裹挟着态度。会后,听到老师颇有微词之时,火冒三丈,一触即发。</p> <p class="ql-block"> 这两个事情的处理方式,我都有思考,也愿意把这份“想”的过程分享给各位同仁。</p> <p class="ql-block"> 第一件事:老师请校长帮忙批评孩子,初衷是为了增强教育力度,但这种依赖权威的方式,往往违背教育初衷。校长日常忙于学校整体事务,与每个具体的孩子深入交流的机会极少,看到的多是孩子的表面行为,却难知背后的深层原因。就像这两个孩子,我简单粗暴地批评,或许能换来他们因害怕而暂时地顺从,但会让他们对校长这个身份产生恐惧,关闭和学校沟通的大门,未来遇到问题更不敢倾诉,可能还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权威就是命令”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 何况,我跟这些孩子接触的机会极少,批评之后很难有交集,无法去及时抚慰他们受伤的情绪,更难亲自持续跟进他们的改变。而真正有效的教育需要长期的陪伴和引导,作为校长,我得注意不能用简单的权威代替漫长的教育。若老师有需要,我可以在合适时机找孩子单独交流,给予尊重而非批评,用理解化解抵触;若为多个孩子的共性问题,则需反思学校的育人模式与管理方法,从根源解决问题。</p> <p class="ql-block"> 这份守住边界的思考,同样适用于职代会上、会后对老师意见的反应。面对老师们的不同声音,我能听进去的是理性的发声,而非情绪裹挟态度的发声。我意识到自己在“管理者”和“倾听者”之间因角色混淆而急于反驳,甚至上火。但冷静下来思维渐渐清晰:老师们的每一条声音,无论表达方式如何,背后都是对公平的渴望、对规则透明的期待,以及对学校的信任。那些关于加分、借调、工作量的争论,不是挑刺,而是希望制度更合理、环境更安心;那些情绪与牢骚,不过是一线压力的自然释放。我也曾在一线多年,深知其中甘苦。</p> <p class="ql-block"> 岗位竞聘三年一轮,汲取这次的经验,下回我们可以提前广泛征求意见,可以联合教研、行政、教师代表共同仔细研究,把模糊的地方细化、有争议的地方厘清,让规则经得起推敲、让大家心服口服,这才是解决问题的王道。事后,我也给相关老师打了电话,再次听取了她们的想法;也有老师主动给我打电话,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这些电话里的交流,比会上的争论更让我触动、感动——原来老师们要的从来不是输赢,而是被理解被重视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这两件事,让我深刻意识到:真正的管理智慧,不在于如何证明自己永远正确,而在于如何听取不同的声音,把学校做得更有温度、更有凝聚力。</p><p class="ql-block"> 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位老师都敢说、愿说,并慢慢地站在学校大局的角度去说,让学校的管理在倾听与反思中走向真正的民主。</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以此事和大家共勉:无论是做人还是做教育,永葆赤诚之心,坦坦荡荡,这或许是更高的人生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