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县老年大学第一届文化艺术节暨2025年教学展演活动之朗诵《中华颂》(20251107)

童柳

<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7日,艺术节的舞台上,朗诵班学员以一曲《中华颂》掀起了掌声如潮的涌动。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次情感的激荡与文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王瑞的这篇朗诵稿,由王老师精心选定,旨在通过文字的力量唤醒深沉的家国情怀。表演中,学员们的声音如清泉流淌,时而低沉如诉,时而激昂如雷,将观众带入一个东方精神的殿堂。那一刻,掌声不仅是对艺术的赞美,更是对中华魂的集体共鸣。</p><p class="ql-block">王老师的课堂点说,是这场盛宴的基石。她逐句分解《中华颂》,开篇(东方家园):语气充满自豪与神秘感,“向东方走”缓读重音,“叫中华”语调上扬,展现对祖国的深情呼唤。</p><p class="ql-block">历史篇章(强汉盛唐):“金戈铁马”“威仪天下”用铿锵有力的节奏,凸显古代辉煌;“青春中国”转为激昂,突出新时代的朝气。</p><p class="ql-block">转折(灾难与团结):“大难之中”语气沉痛,“龙族血脉都排列在旗帜下”逐渐坚定,凝聚民族力量。重音与停顿:关键词如“四大文明”“改革”“百年奥运”加重语气;“江山//如画”“星翰/灿烂”按斜杠标记停顿,增强画面感。强化肢体感染力“如画”可抬手示意辽阔,“薪尽火传”抚心表达传承,目光始终与观众交流。结尾“中华是我们的家”重复两次,逐次加强,最后一字落定,传递归属感。语速变化:描述历史时舒缓庄重(如“紫气东来”),歌颂现代成就时加快节奏(如“太空里的五星红旗”),形成对比。教导学员如何精准发声:句首“向东方走”需用沉稳的语调,唤起对故土的向往;句中“激情四起”处则加快节奏,连读如奔腾的江河,传递不屈的民族精神;而句尾“那里有一个地方叫中华”又回归舒缓,营造余韵悠长。老师强调,朗诵如歌唱,需懂得呼吸——吸气时蓄力,呼气时释放情感,让字词本身蕴含的色彩(如“中华”的庄严与“家国”的温情)通过语言自然流淌。特别是首尾呼应的处理,她指导学员用渐强的语气开场,以升华的深情收束,确保整体结构如诗如画,情感层层递进。这种专业剖析,不仅提升了技巧,更点燃了学员们心中的火焰。</p><p class="ql-block">课后,学员们以汗水浇灌默契。他们反复训练,组员间相互磨合:一人试读,众人倾听,调整抑扬顿挫的节奏,确保每个停顿、每次加速都丝丝入扣。这种合作精神,让排练场化作熔炉,将个人才华锻造成集体艺术。终于,在11月7日的舞台上,一切完美绽放。学员们身着中国红T恤配白色长裤,红如赤子之心,白似纯洁理想,清爽靓丽的视觉搭配,与朗诵的听觉盛宴交相辉映。表演中,他们饱含深情——温情处,声音轻柔如风,诉说“家”的温暖;激情处,语调铿锵如鼓,呐喊“国”的荣光。抑扬顿挫间,配合天衣无缝,观众仿佛置身历史长河,感受中华文明的壮丽画卷。</p><p class="ql-block">这场表演,是艺术与情怀的双重胜利。它不仅呈现了听觉的饕餮,更通过视觉的冲击,将家国情怀升华至心灵深处。学员们用声音绘制了东方的图腾,证明当技巧与情感交融,平凡的文字也能撼动人心。这曲《中华颂》,终成岁月中不灭的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