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凤尾螺是四大名螺之一,因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禁止捕捞,运输,买卖。所以很难见到实物。由于十分敏感 ,不但介绍的文字资料甚少 ,就是清晰完整的图片也很少,下面这几张偶尔得到的网络照片,完整的拍出了凤尾螺的花纹斑点,美丽的让人惊叹。仔细观察,其实每个图片上的海螺花纹并不相通,各有特点或特征。为此存留图片欣赏</span></p> <p class="ql-block">每次看到凤尾螺的照片,心里总像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它不像寻常海螺那样朴素,反倒像大自然偷偷藏起来的一件艺术品,只肯偶尔露一面。那波浪般的纹路一圈圈盘旋而上,像是海风在壳上吹出的年轮,棕与白交织,深浅错落,仿佛记录着潮起潮落的秘密。光线落在它身上时,那层淡淡的光泽像是从壳里透出来的,温润却不张扬。我常想,若真能亲手捧起一枚,大概连呼吸都会不自觉地放轻吧。它美得让人不敢惊扰,像一段沉在海底的旧梦,偶然浮出水面,惊艳一瞬,又悄然隐去。</p> <p class="ql-block">它的名字很多,大法螺、海神螺、山水螺,听上去都带着几分神秘与庄严。它不属于喧嚣的沙滩,也不在寻常拾贝人的篮子里。它藏身于印度洋到西太平洋的暖水深处,栖息在珊瑚礁的缝隙间,或是藻类繁茂的岩底。它的壳形如号角,螺旋高耸,体层宽厚,表面覆着绒毛般的壳皮,斑纹如凤尾展开,又似孔雀开屏,层层叠叠,华美得不像凡间之物。古人把它供在庙堂之上,吹响它,说是能驱邪避灾,能令神明欢喜。我虽未听过那声音,却总觉得,那该是来自深海的低语,是潮水与时间共同吟唱的经文。</p> <p class="ql-block">它是四大名螺之首,却不是谁都能见上一面的奇珍。如今它已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止捕捞、运输、买卖,连完整清晰的照片都成了稀罕物。我曾辗转看过几张流传于网络的影像,背景是深蓝或纯黑,衬得那螺旋上的纹路愈发清晰——棕褐与乳白交错,如火焰凝固在壳面,又像古老的符咒一圈圈缠绕而上。那种美,不是张扬的艳丽,而是一种沉静的贵气,仿佛它生来就该被供奉,而不是被收藏。</p> <p class="ql-block">在佛教中,它象征法音,是智慧的回响。我无法想象,当年僧人吹响它时,那低沉悠远的声音是如何穿透山林,唤醒沉睡的心灵。它不只是贝壳,更像是一种媒介,连接着人与自然,凡俗与神圣。它的花纹,或许正是大海写下的经文,一圈一转,皆有深意。我们看不懂,却能感受到那种庄严的美,像月光洒在礁石上,静默,却让人心颤。</p> <p class="ql-block">它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珊瑚礁的守护者。它以棘冠海星为食,而那海星,正是珊瑚的天敌。在海底的生态链里,它默默扮演着卫士的角色,用缓慢却坚定的步履,守护着那片五彩斑斓的寂静世界。它的美不只是视觉的震撼,更是一种生命的重量。它不是为了被人观赏而存在,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平衡,一种秩序。</p> <p class="ql-block">有一张图,我印象极深:黑色背景中,它静静伫立,壳口微张,内里透出淡淡的红,像藏着一团未熄的火。那红色,像是从深海涌上来的血,又像是黎明前天边的第一缕光。它不说话,却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它会被称作“法螺”——有些美,本就不该被占有,它只该被敬畏。</p> <p class="ql-block">它移动缓慢,壳上常被苔藓虫附着,像披着岁月的外衣。可正是这份缓慢,让它显得更加沉静。它不属于快节奏的世界,它属于潮汐,属于季风,属于那些需要耐心等待才能看见的奇迹。我们总想把美握在手里,可有些美,注定只能远观,只能心存敬意地凝望。凤尾螺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它美得克制,美得孤独,美得让人不敢靠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