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薪火传太极,匠心续文脉——记张强纳徒仪式里的非遗传承密码

天府头条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特别报道|薪火传太极,匠心续文脉——记张强纳徒仪式里的非遗传承密码</b></p><p class="ql-block"> 【曹福章、赵慧玲、黄党生/文,成都南部商会新闻采编中心/报道】晨曦微露,穿透川北丘陵的薄雾,洒落在南部县南隆街道古井村的青砖黛瓦间。2025年11月10日上午8点48分,时针与分针在“吉时”的刻度精准交汇,张强太极拳馆内已弥漫开淡淡的檀香,一场承载着百年太极文脉的纳徒拜师仪式,正悄然拉开帷幕。这里没有喧嚣的鼓乐,唯有晨光与香雾交织,将“传承太极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横幅映照得愈发庄重,仿佛时光在此刻回溯,与八百年前陈家沟的太极源流遥遥相望。</p><p class="ql-block">参加张强这次拜师纳徒见证仪式的有南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陈仕福、执行会长杜仕文、副秘书长曹福章、张强太极拳团队的学员、徒弟等。</p> <p class="ql-block">陈家沟的太极故事,自元代末年便在黄河流域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八百余载岁月流转,这门以“刚柔并济、中正平和”为精髓的武学,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艺范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它的招式看似轻缓飘逸,如流水漫过青石,实则暗藏乾坤——每一次转身都蕴含着阴阳转换的哲思,每一次推手都诠释着以柔克刚的智慧。古人云“练拳者千人万人,成手者一人半人”,这份“看似寻常最奇崛”的境界,不仅考验着习练者的毅力与悟性,更需要传承者以匠心守护、以初心延续。</p> <p class="ql-block">在川北大地,提及陈氏太极拳,人们总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张强的名字。这位1967年出生于古井村的太极传人,如同扎根乡土的青松,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太极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作为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王西安拳法二代传人,他的头衔早已缀满荣光——南部县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世界王西安太极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陈家沟太极拳传承馆技术考评官、北京体育大学太极拳高级教练……一张张证书、一个个头衔,不仅是对他技艺的认可,更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这份坚守,源于一段深埋心底的伤痛。张强的几位亲人曾因体弱多病过早离世,这份无法挽回的遗憾,让他自幼便深谙健康的可贵。偶遇太极后,他仿佛找到了生命的密钥——一招一式的演练中,不仅是筋骨的舒展,更是心灵的沉淀;日复一日的坚持里,不仅是体魄的强健,更是精神的丰盈。从懵懂少年到太极名家,张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印证着太极的魅力,也立下了“以拳济世、以文化人”的初心。如今,他不仅带领南部县太极追梦队屡获佳绩,更常年免费授课,让太极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走进千家万户,用一双有力的手,牵引着更多人踏上健康与修行之路。</p> <p class="ql-block">仪式现场的布置简洁而肃穆,却处处浸润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正前方,太极拳祖师陈王廷的画像目光深邃,仿佛在凝视着这场跨越时空的传承;右侧,武圣关公的画像威严庄重,彰显着“尊师重道、忠义传家”的武学精神。画像前的供桌上,香炉袅袅、烛火摇曳,新鲜的水果摆放整齐,既是对先祖的敬奉,也是对文脉延续的期许。两侧墙上,“传承太极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横幅熠熠生辉,如同无声的誓言,诉说着这场仪式的初心与使命。</p> <p class="ql-block">随着吉时到来,拜师仪式在庄重的氛围中依次展开。敬香、拜师、交敬表文与拜师贴、宣读敬表文、弟子敬茶、行拜师礼、师父带领弟子敬香……每一个环节都井然有序,每一个动作都饱含深意。新弟子董雪华作为陈氏太极拳第十三代传人,手持清香缓步上前,向祖师画像深深叩拜,神情虔诚而坚定。递交拜师贴时,她的双手微微颤抖,那不仅是紧张,更是对传承责任的敬畏;敬茶环节,温热的茶水承载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敬意,也流淌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温情。</p> <p class="ql-block">最动人的瞬间,莫过于张强为董雪华披衣戴飘带的时刻。只见张强身形舒展,动作轻盈如行云流水,每一个抬手、每一次转身都优雅从容,尽显太极传人的深厚功底。红色的飘带在晨光中轻轻摆动,如同跳动的火焰,象征着太极薪火的传递;柔软的衣衫披在弟子身上,不仅是技艺的托付,更是责任的传承。张强的眼神温柔而坚定,指尖的触感里,有对弟子的期许,有对文脉的坚守,更有对太极文化未来的憧憬。这一刻,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昂的誓言,却用最朴素的动作,诠释了“言传身教”的真谛——所谓传承,不仅是招式的教授,更是精神的传递;所谓师徒,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心灵的契合。</p> <p class="ql-block">南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陈仕福的发言,道出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声。“陈氏太极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历经数百年传承,既蕴含着强身健体的养生智慧,也承载着‘以柔克刚、中正平和’的哲学思想。”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在张强先生的坚守与推广下,这项非遗技艺在南部县落地生根,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传统武学的魅力,为我县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注入了鲜活力量。”他寄语新弟子:“以今天为起点,尊师重道、潜心研习,不仅要学好太极拳的招式技法,更要领悟其文化精髓,未来成为南部县陈氏太极拳传承的新生力量,让这项非遗技艺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薪火相传、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陈仕福的话语,恰是对张强数十年坚守的最好注解。如今,张强的太极拳团队日益壮大,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到如今的数百名学员,每一张面孔背后,都有一段与太极结缘的故事。有人因体弱多病而来,长期练习后重拾健康;有人因压力焦虑而来,在一招一式中获得心灵的平静;有人因热爱传统文化而来,在太极里读懂中华文脉的深邃。这些故事,如同散落的珍珠,被张强用太极的丝线串联起来,成为川北大地最动人的文化风景。</p> <p class="ql-block">太极的魅力,不仅在于强身健体的功效,更在于其蕴含的生命智慧。对于老年人而言,缓慢伸展的动作能唤醒僵硬的关节,单腿支撑的练习能增强平衡能力,有效降低跌倒风险;对于康复患者来说,柔和的招式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身体疼痛,助力身体机能的恢复;对于久坐办公的年轻人,太极能舒展紧绷的肌肉,调节神经系统,缓解压力与焦虑。研究显示,长期练习太极拳不仅能增强心血管功能、提升免疫力、改善睡眠质量,更能延缓认知衰退,培养专注力与平和心态。这份“润物细无声”的滋养,正是太极穿越百年依然生命力旺盛的密码。</p> <p class="ql-block">仪式落幕时,晨光已洒满整个拳馆。张强站在祖师画像前,看着身边朝气蓬勃的弟子,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他知道,这场仪式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他接过的不仅是师父的衣钵,更是传承的责任;如今,他将这份责任交付给弟子,如同将一束火种传递下去,期待它在未来燎原成势。</p><p class="ql-block">从古井村的小小拳馆到川北大地的广阔天地,从个人的坚守到群体的传承,张强用一生践行着“薪火传太极”的承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匠心与担当——以拳为媒,连接古今;以心为桥,传递文化。陈氏太极拳这门古老的技艺,在他的坚守与推广下,正以鲜活的姿态融入当代生活,成为滋养心灵、强健体魄的精神食粮。</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余晖为太极拳馆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远处,传来弟子们练习太极的身影,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似明月清风。那跳动的身影,是太极的新生,是文化的延续,更是中华文脉生生不息的见证。正如张强所言:“太极的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坚守,而是一群人的接力。”当更多人接过这束薪火,当太极文化在乡土大地深深扎根,这份跨越八百年的智慧,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生命之路,也书写出非遗传承的崭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