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与《易经》相伴的思想山时光, 思想山的书房,夜灯总比别处温润些,光晕落在摊开的《易经》上,正停在第四十五卦——䷮ 萃卦。这些日子,我与这卦象朝夕相对,它不再是古籍中冰冷的爻辞,而是化作了流淌于我家日常的温暖溪流。</p><p class="ql-block"> “萃,亨。王假有庙。”初读时,我只觉是君王宗庙的肃穆。而今再品,方知这“庙堂”何在。它不在高台,而在每个晚餐时分,灯光下的一蔬一饭里;在我与孩子关于一幅画、一首诗的交谈里;更在我于这书斋中,提笔练字时,内心寻得的那片刻安宁里。这精神的庙堂,无须巍峨,但求坚实,它是我为这个家点起的一盏心灯。</p><p class="ql-block"> 家的萃聚,最是微妙。它并非要将所有成员熔铸成一模一样的个体。曾几何时,我渴望家人的步伐完全一致,稍有参差,便心生焦虑。是萃卦的彖传说:“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此言如镜,照见了我的执念。丈夫所聚,或许是他那个年龄段的抱负与不甘;孩子所聚,是他年轻视野里的好奇与探索;而我所聚,便是这满架的图书与案头的笔墨。我们如同溪流、树木与山风,形态各异,却共同构成了“家”这片完整的风景。真正的凝聚,是允许溪流奔淌,树木生长,而山风自在穿行,彼此欣赏,而非彼此吞噬。</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学会了“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的智慧。这并非枕戈待旦的紧张,而是一种清醒的守护。我开始修筑内心的堤坝,那并非源于不信任的隔阂,而是源于自爱与责任的疆界。我更加精心地经营自己的园地——读书,画画,将心神安顿于当下。我发觉,当我这片“大地”足够沉静与丰沃时,便能更好地承载家人的一切——“泽水”的激荡也好,枯荣也罢,我自安然。这份安定,本身就成了凝聚这个家的核心力量。</p><p class="ql-block"> 最令我动容的,是孩子的成长。他并未读过萃卦,却以他纯净的本心,演绎了卦中最深的奥义。当他用一个个温和的问题,而非尖锐的指责,去陪伴父亲思考一项冲动的决定时,我看到了“引吉,无咎”的柔韧力量。他守护着这个家,用的不是对抗的盾牌,而是理解的桥梁。从他身上,我看到了萃卦的终极秘密:聚的至高境界,是爱。是发自内心的尊重、理解与不忍。</p><p class="ql-block"> 如今,思想山的夜更静了。合上《易经》,窗外月色如水,泽润山峦。我深知,人生风波或许难测,家的航船或会遇浪。但只要舱中有一盏不灭的灯——那由文化、由爱、由共同的记忆点燃的“庙堂”之灯——我们便总能找到彼此,聚在一起,成为风雨中彼此最温暖的渡口。</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萃卦赐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