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网络,制作/本编 <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三大战役</p><p class="ql-block">是指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p><p class="ql-block">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无论战争规模还是取得的战果,在中国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十分罕见。</p><p class="ql-block">这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辽沈战役</p> <p class="ql-block">辽沈战役</p><p class="ql-block">战役时间:1948年9月12日 至11月2日。</p><p class="ql-block">兵力对比:70万:50万。东北野战军全部主力2个兵团部、步兵12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东北军区地方部队等;</p><p class="ql-block">国民党军东北“剿总” 司令部及第1兵团2个军、第6兵团4个军、第8兵团2个军、第9兵团6个军和援敌第17兵团3个军等。 </p><p class="ql-block">歼敌数量:歼灭敌东北“剿总”总部、锦州指挥所、4个兵团部、11个军部、 33个师及非正规军等共计47.2万余人。 </p><p class="ql-block">进程回放: </p><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于10月15日打下锦州,歼敌10余万,俘敌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范汉杰。</p><p class="ql-block">截断了北宁线,封闭了东北与华北的陆上通道。长春守敌动摇,一部起义,一部投诚,长春顺利解放。第二阶段从10月20日开始至28日,进行了辽西会战,东北野战军全歼了妄图重占锦州, 夺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p><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从10月29日 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解放了沈阳和营口,东北全境得以解放。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上升为300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为290万人。</p><p class="ql-block">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p><p class="ql-block">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p><p class="ql-block">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p><p class="ql-block">点评: </p><p class="ql-block">从刚进入东北时的13万余人,发展到拥有70万大军的东北野战部队,林彪居功至伟。</p><p class="ql-block">当年林彪废止与敌主力在锦州及其周围决战,并主动撤出四平,改变了解放战争之初中央军委对东北的作战方针,实践证明是极富战略眼光的,其意义与关内我军内线作战的方针同样重大。</p><p class="ql-block">从1947年夏季攻势开始,特别是经过秋季、冬季攻势之后,东北我军已占绝对优势,野战主力达70万之众。</p><p class="ql-block">东北国民党军完全处于被动下风,虽然还有14个军55万部队,但主力不到40万人, 其它多为地方保安部队扩编而成,且被相对孤立在几个大城市。</p><p class="ql-block">当时情形下先打长春肯定比打锦州有利,毛泽东从战略高度考虑要“关门打狗”,林彪更多的是从军事角度判断并认为锦州作战会演成全东北之大决战。后来…</p><p class="ql-block">“回师打长春”之举其实也无可厚非,敌增兵锦西、葫芦岛确实对我军构成威胁。 林彪的犹疑多少有关,但实际交战中,仅用31个小时就攻克了锦州,“开创了我军功坚作战迅速解决敌人的光辉战例”。</p><p class="ql-block">以高度机动和大胆穿插将廖耀湘兵团打乱并分割围剿,仅用两昼夜就将其全歼,时间之短、战果之大,在我军战史上可谓空前的记录,毛泽东要求准海前线我军也应仿效这种战法。辽沈战役组织之精彩绝伦,林彪的军事指挥水平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p> <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p> <p class="ql-block"><b>淮海战役</b></p><p class="ql-block">战役时间:1948年11月6日 至1949年1月10日</p><p class="ql-block">兵力对比:60万:80万。华东野战军全部主力15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p><p class="ql-block">第35军(吴化文部),华东军区地方部队,中原野战军全部主力7个纵队和中</p><p class="ql-block">原军区地方部队等;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司令部、前进指挥部,第2兵团5</p><p class="ql-block">个军、第6兵团4个军、第7兵团5个军、第8兵团2个军、第12兵团4个军、</p><p class="ql-block">第13兵团3个军、第16兵团2个军,第1绥靖区5个军、第3绥靖区4个军等。</p><p class="ql-block">歼敌数量:歼灭敌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p><p class="ql-block">师共计55.5万余人。</p><p class="ql-block">进程回放:</p><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从11月6日至22日。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围歼</p><p class="ql-block">敌人黄伯韬兵团,击毙敌兵团司令黄伯韬。敌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p><p class="ql-block">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3000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p><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p><p class="ql-block">主要作战目标是歼灭由豫南赶来增援而孤军突击的黄维兵团。</p><p class="ql-block">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一部的配合下,全歼敌第十二兵团于双堆集地区,生俘兵团司令黄维。</p><p class="ql-block">在此期间,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极离徐州、被华东野战军主力合围在陈官庄一带,孙元良兵团被歼灭。</p><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从12月16日 至1949年1月10日。</p><p class="ql-block">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击毙兵团司令邱清泉,生俘副总司令杜聿明,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p><p class="ql-block">这次战役共计歼敌55.5万,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的地区。</p><p class="ql-block">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京、沪一带完全暴露于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之下。</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有所不同,它从一开始战役的提出到战役规模的扩大,都是由毛泽东和前线指挥员根据不断变化的战场形势而作出的英明决策,所以战役结果也大大超出原先预想。</p><p class="ql-block">粟裕从打淮海战役(“小淮海”),演变</p><p class="ql-block">成“大淮海”的关键时刻提出了三个建议,无疑是淮海战役的点睛之笔。</p><p class="ql-block">1948年9月24日在济南战役结束的头一天,粟裕提出淮海战役建议;10月31日,粟裕分析战场形势,预见到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将由战略配合作战发展成战役协同作战,遂主动建议军委“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刘伯承尚在豫西),解决了两大野战军统一指挥的难题;</p><p class="ql-block">11月8日在淮海战役发起的第三天,粟裕根据东北全境解放的新形势,向军委发出了著名的“齐辰电”,提出了将敌人主力抑留在长江以北(徐州及其附近)逐次歼灭的设想,甚至想到了我军渡江后仗如何打,中央军委予以采纳,并下定决心把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p><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打得非常艰苦,黄百韬兵团有5个军12余万人,是淮海战场上敌军兵力最多的兵团。我华野主力只有36万余人,以6个主力纵队围歼黄百韬,还要用7个纵队在徐东打援邱、李兵团,兵力上并不占明显优势,加上黄拼死顽抗,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p><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最关键的第二阶段,粟裕在兵力使用上和精力透支都到了极限,华野一肩要挑三副重担,黄维兵团虽已被中野围住,但还要华野抽调部队参加围歼,北线杜聿明集团尚未围死,南线还要打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p><p class="ql-block">杜部邱李孙3个兵团被团团围死,李刘兵团被成功阻截是淮海战役的转折点,这时候粟裕主动提出,再调华野3个纵队(加上已经抽调的2个纵队,含特纵一部,共抽调了5个纵队),由陈士架率领参加对黄维兵团的主攻作战,其时中野虽有15万人马,但战斗力较强的也就是第4、6等几个纵队,而且重武器火力全无。</p><p class="ql-block">对于杜聿明集团,毛泽东曾指示要仿照歼灭廖耀湘兵团那样“乘其运动之际,大胆插入敌军之间,各个歼灭之”,但具体实施上又谈何容易!</p><p class="ql-block">当时华野兵力对杜集团只是略占优势,不比东野围歼廖耀湘是四倍以上的绝对优势兵力。</p><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的进行难度之大,意义更重大。</p> <p class="ql-block">平津战役</p> <p class="ql-block">平津战役</p><p class="ql-block">战役时间:1948年11月29日 至1949年1月31日。</p><p class="ql-block">兵力对比:90万:60万。</p><p class="ql-block">东北野战军全部主力2个兵团、步兵12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华北军区第2兵团3个纵队、第3兵团4个纵队,加上东北军区、华北军区部分地方部队;</p><p class="ql-block">国民党军华北“剿总”司令部</p><p class="ql-block">及第4兵团2个军,第9兵团5个军加1个新骑师等,第11兵团1个军加1个独立师、3个整骑旅,第17兵团4个军加1个独立师等。</p><p class="ql-block">歼敌数量:歼灭国民党军新保安、张家口、天津守敌及塘沽敌一部26万余人,改编北平守敌25万余人。</p><p class="ql-block">进程回放:</p><p class="ql-block">平津战役第一阶段从1948年11月29日 至12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确定的对平、津、张实行围而不打或割而不围的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完成了对平、津、张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任务,使敌人失去南逃或西窜的可能,造成了解放军从容歼敌的态势。</p><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从12月21日 至1949年1月15日,人民解放军按照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战方针,先歼灭新保安之敌两个师,接着歼灭由</p><p class="ql-block">张家口突围之敌七个师,并于1月14日总攻天津,全歼守敌13万人,生俘敌警备司令陈长捷。</p><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从1月16日至31日,在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和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的有力地促进下,经过谈判,傅作义率部25万余人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p><p class="ql-block">整个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达52万人,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这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以来我军以压</p><p class="ql-block">倒性优势对抗国民党军的一次决战,</p><p class="ql-block">此战役我东北野战军主力(70余万)加上华北军区第2、3兵团主力(20余万)总数</p><p class="ql-block">已达90万,连同地方部队参战人数多达100余万。敌华北战区兵力总数不足60万,其中正规军人数只有30多万,其它多为地方保安部队改编而成,有战斗力的部队人数也不多,又被孤立于几个城池,兵力使用上捉襟见肘。</p><p class="ql-block">较之淮海、辽沈战役,军事方面的对抗性和精彩程度相对要弱,战役胜败的悬疑度要小,政治范畴获取的胜利远大于军事上取得的胜利。</p><p class="ql-block">北平的和平解放虽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精到之处,但有几个必然因素不可否认:</p><p class="ql-block">1、傅作义本来就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只因善战而被蒋重用,蒋誉之为当代曾国藩,给子厚望以“中兴中华民国”,傅虽受宠若惊,但内心另有算盘。</p><p class="ql-block">2、傅作义以50多万的部队对付华北聂荣臻的40多万部队尚可相持,但再加上强大的东北林彪大军,傅是不会心存多少侥幸的。</p><p class="ql-block">3、国民党军徐州集团的覆没也让傳彻底放弃了幻想,也对国民党的命运丧失了信心。</p><p class="ql-block">4、如果一意孤行顽抗到底,将使自己成为毁坏京城的历史罪人。</p><p class="ql-block">但林彪根据战场态势的发展,提出暂缓攻击塘沽、大活而先取天津(后果断作出放弃攻击塘、大,集中兵力夺取天津),并调华北第2、3兵团参加平、津会战的建议无疑是正确的。</p><p class="ql-block">天津攻克作战之神速、之干净利落让傅作义等胆战心寒,也成为加快解决北平问题的一个关键所在。</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共进行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共计歼敌182万人。</p><p class="ql-block">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p> <p class="ql-block">粟裕(1907年8月10日 -1984年2月 5日),侗族,湖南会同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十大大将之首。</p><p class="ql-block">早年经历</p><p class="ql-block">1907年8月10日出生于湖南会同县伏龙乡枫木树脚村,原名多珍,后改名粟志裕。</p><p class="ql-block">1923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p><p class="ql-block">1925年因校长被害转赴武昌,加入叶挺师教导大队。</p><p class="ql-block"><b>革命生涯</b></p><p class="ql-block">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军前敌委员会警卫队班长。</p><p class="ql-block">1928年随朱德上井冈山,参与井冈山会师,历任红军连长、营长、团长、红四军参谋长等职。</p><p class="ql-block">1934年长征期间留守南方,任闽浙赣军区参谋长,后率部建立浙西南游击区,任挺进师师长。</p><p class="ql-block"><b>抗日战争</b></p><p class="ql-block">1938年3月率部加入新四军,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1938年6月指挥韦岗伏击战等战役。</p><p class="ql-block">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p><p class="ql-block">1944年车桥战役歼敌干余人,创华中抗战单次战俘敌最多纪录。</p><p class="ql-block"><b>解放战争</b></p><p class="ql-block">1946年指挥苏中战役,以3万兵力七战七捷,歼敌5.3万,获毛泽东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1947年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参与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歼敌44万)等,提出“歼敌于长江以北”战略。</p><p class="ql-block">1949年指挥渡江战役、上海战役,解放华东地区。</p><p class="ql-block"><b>建国后</b></p><p class="ql-block">1950年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p><p class="ql-block">长、中央军委常委等职。</p><p class="ql-block">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p><p class="ql-block">1958年因“个人主义”问题受批判,晚</p><p class="ql-block">年备受争议。</p><p class="ql-block">1984年2月5日逝世,杨尚昆、余秋里等四位军委首长亲临祭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