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吉尔吉斯斯坦🇰🇬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内陆国家,北边与哈萨克斯坦相接,西边为乌兹别克斯坦,西南是塔吉克斯坦,东边紧邻中国,国土面积为19.99万平方公里,人口截至2024年1月为720万,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80多个民族,吉尔吉斯族占73.3%,除主体民族外,还有乌兹别克族占14.7%,俄罗斯族占5.6%,其余包括东干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哈萨克族等,官方语言为吉尔吉斯语和俄语。</p><p class="ql-block">在历史上,吉尔吉斯斯坦曾是多个古代文明的交汇点,如乌孙国、西突厥汗国、喀喇汗王朝等。此外,这里还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文物。</p> <p class="ql-block">阿拉套广场(原名列宁广场)民族英雄玛纳斯塑像</p> <p class="ql-block">游览阿拉套广场,同时观看了一次国旗护卫礼兵换岗仪式</p> <p class="ql-block">广场西侧原总统府,现为国家议会大厦</p> <p class="ql-block">广场北侧的国家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国家芭蕾舞剧院</p> <p class="ql-block">1991年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比什凯克还保留着列宁与马克斯和恩格斯等领袖人物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在列宁塑像前让我们拍照的几位当地妇女</p> <p class="ql-block">在比什凯克市区森林公园竖立着多位吉尔吉斯斯坦🇰🇬早期20年代领导人的塑像,据导游说,这几位领导人在30年代都被斯大林清除杀害了</p> <p class="ql-block">吉尔吉斯斯坦🇰🇬二战胜利广场</p> <p class="ql-block">胜利广场母亲塑像和长明火</p> <p class="ql-block">伏龙芝博物馆位于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市中心阿拉套广场附近,是一座以苏联红军早期军事统帅,米哈伊尔·伏龙芝生平为主题的故居博物馆,通过三层展区系统展示其革命生涯、军事成就及个人生活,是了解苏联军事历史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图为伏龙芝博物馆外景</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是为了纪念米哈伊尔·伏龙芝(1885-1925)这位出生于比什凯克的苏联红军早期军事统帅而建,列宁生前,伏龙芝曾任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主导红军改革并创立伏龙芝军事学院(影响深远,朱可夫、刘伯承等曾就读)。其战略思想对苏联军事体系有奠基作用,伏龙芝病逝后,1926年比什凯克曾以他命名,博物馆现为城市重要文化地标。</p><p class="ql-block">图为博物馆内景</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的伏龙芝塑像</p> <p class="ql-block">伏龙芝军事学院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是苏联培养诸兵种合成军队军官的高等军事学校。在其过去80年的建校史中培养出了很多出类拔萃的军事人才,例如朱可夫,刘伯承,左权等,因此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与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美国西点军校以及法国圣西尔军校并称世界“四大军校”。</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为典型的苏式三层建筑,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现代功能性。其前身为伏龙芝1885年的出生地,后经扩建形成现有结构,外观朴素庄重,内部以保护性设计覆盖故居原址。</p><p class="ql-block">博物馆采用逆向参观动线,核心展区分布于三层:</p><p class="ql-block">先从三楼开始参观:聚焦伏龙芝生平,分为四个主题区,童年与青春:展示早期照片、书信及家庭背景 ,三次革命:呈现革命文献与手稿,还原其投身革命的起点。内战时期与突厥斯坦阵线:通过作战地图、武器残件及指令文件,具象化其指挥的布哈拉战役、克里米亚战役等关键军事行动。</p><p class="ql-block">二楼展示伏龙芝所获勋章、军装及工作笔记,突显其军事贡献;另设“家族荣耀”展区,通过后代书信体现精神传承。</p><p class="ql-block">一楼(故居复原):以1:1比例复刻伏龙芝出生居所,保留原址家具如木床、书桌等,还原1885年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外的伏龙芝铜像</p> <p class="ql-block">比什凯克市区有一座漂亮的大清真寺,是该市的标志性建筑,宏伟壮观,占地35公顷</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由直径25米的中央穹顶和4座70米高的室礼塔组成</p> <p class="ql-block">这座清真寺🕌由土耳其出资建设,送给吉尔吉斯斯坦🇰🇬,设计风格为奥斯曼帝国时期古曲风格,按照土耳奇首都安卡拉清真寺建造,并大部用土耳其产洁白大理石装修,于2018年竣工并对外开放使用,最多可容纳三万人礼拜,据导游说,是中亚地区最大的清真寺,可以看出,土耳其在此建这个体量巨大的清真寺,是为了扩大自己在突厥语系地区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比什凯克第二天上午,团队来到了碎叶城遗址,探秘李白出生地,这是大家此次来中亚期待已久的 行程</p> <p class="ql-block">经历了历史变迁,碎叶城,现今被称为阿克·贝希姆遗址,坐落于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的托克马克市西南8公里之处</p><p class="ql-block"> 碎叶城是唐朝在西域设的重镇,是中国历代王朝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一座边陲城市,也是丝路上一重要城镇。碎叶城于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建置,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割让于突厥施汗国。碎叶城与龟兹、疏勒、于阗并称为唐代“安西四镇”。曾经多次修筑城墙,唐代碎叶城就是仿长安城而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两次考古发现,确认了碎叶城遗址地的所在</p><p class="ql-block"> 一尊红花岗岩石刻造像揭示了唐代碎叶城的重要历史地位,其文字记录被解读为关于唐代碎叶城的重要信息。1982年,在阿克·贝希姆的考古发掘中,一尊由红花岗岩精雕而成的石刻造像重现天日。造像的基座上,残存的文字片段揭示了其不凡的身份:“口西副都口碎叶镇压十姓使上柱国杜怀口”。经过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这段古老的文字被解读为:“安西都护、安西副都护、碎叶镇压十姓使杜怀宝”。这一发现,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唐代碎叶城的历史风貌,更填补了相关历史研究的空白。</p><p class="ql-block"> 1994年托克马克遗址新发现,</p><p class="ql-block">俄罗斯考古人员在托克马克发现的石碑,确认了碎叶城的具体位置并提供了历史细节。1994年,在吉尔吉斯首都附近的托克马克市西南8公里处的阿克-贝希姆,俄罗斯考古人员展开了一场田野调查。他们意外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安西都护府侍郎……”的字样。这块石碑详细记载了唐朝时期一位驻守碎叶的侍郎为其母亲建造佛塔的史实,从而正式确认了碎叶城遗址的具体位置。</p> <p class="ql-block">碎叶城遗址于2014年6月22日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以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碎叶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说明文字节录:</p><p class="ql-block"> 《世界遗产地– ,6世纪至11世纪的苏亚布城(中文译作碎叶城)位于现在的阿克-贝希姆遗址,它由一座城堡、两个设防的内城(沙赫里斯坦)组成 ,苏亚布(碎叶)是丝绸之路一个重要中转点。早在公元629年,中国文献中就提到了苏亚布(碎叶),称其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和贸易中心。在8世纪,这座城市曾驻扎有来自唐朝的驻军。有资料表明,中国著名诗人李白就出生在这里。李白的作品如今与莎士比亚和但丁的作品并称为世界经典。》</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碎叶城,虽然只遗存下来一片断壁残垣和废墟,但仍然不断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人来到这里,站在遗址前会使人想像着大唐帝国那辉煌的时代和广括的疆域,并使人想像着这里怎样诞生了中国历史上伟大和浪漫的诗人。导游还提到,碎叶城遗址也吸引了一些日本游客来这里观光游览,导游的介绍让我想到了日本历史上与中国唐朝文化的那些源渊,结束游览时导游说,中国日本两国的有关部门曾提出愿意将碎叶城遗址做为旅游观光地进一步完善的想法,真希望这里的遗址能够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和关注</p> <p class="ql-block">上述视频是同行的一位团友所录,关于碎叶城是李白的出生地,国内学术界还有一些不同看法,主要是认为出生地的证据还不够充分</p> <p class="ql-block">离开碎叶城,我们来到了另外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布拉纳古城</p> <p class="ql-block">古城遗址入口处的文字,翻译成中文是:《布拉纳博物馆–共和国考古与建筑博物馆综合体》</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当地政府已将遗址做为一处考古博物馆来完善管理</p> <p class="ql-block">遗址里小型室内博物馆,面积只有50平方米左右,展示了一些遗存下来的历史文物和图片文字说明</p> <p class="ql-block">布拉纳古城遗址在9世纪时名称为巴拉沙衮(又称八剌沙衮),唐代称裴罗将军城,是9世纪喀喇汗王朝东部政权都城 ,古丝绸之路上重要商贸中心。1134年西辽耶律大石攻占该城后更名为虎思斡耳朵,作为帝国统治中心近百年</p> <p class="ql-block">遗址留存了粟特、突厥、契丹等多民族文化遗存,出土突骑施钱币、开元通宝等文物,见证了唐代至西辽时期丝绸之路北道的繁荣,历史上曾实行契丹游牧宫帐与穆斯林城区并置的特殊管理模式,对研究中亚定居-游牧文明交融具有重要价值,布拉纳塔为该遗址唯一保存至今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布拉纳塔,是遗址里原来一座清真寺的古老砖砌宣礼塔,也是遗址现存的唯一建筑,它承载着中亚伊斯兰文明的深厚历史,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见证了无数信仰与历史的交融时刻。自11世纪建成以来,布拉纳塔便成为喀喇汗国时期伊斯兰礼拜的重要象征,它见证了伊斯兰文明的传播与交融,是中亚伊斯兰文明的象征之一。</p><p class="ql-block"> 塔名“布拉纳”,源自突厥语,意为“云”,寓意其高耸入云的形态。而关于其命名,还有学者认为可能与古代突厥的传说或诗歌文化紧密相关。历经多次地震的洗礼,尤其是15世纪的那场大地震,使其遭受严重损害后依然屹立不倒,似乎向世人诉说着这里的千年故事,经1970年代前苏联时期重新修复后,布拉纳塔的高度从原本的46米缩减至现在的25米</p> <p class="ql-block">布拉纳塔的建筑风格,生动体现了伊斯兰建筑特色,塔身呈圆锥形,底部直径约9米,顶部逐渐收窄至6米,外观略带倾斜,展现了伊斯兰建筑风格的特点,如圆锥形、倾斜指向麦加的设计等,彰显了伊斯兰教徒对圣城的虔诚敬仰。塔身上的雕刻符号与图案也反映了当时宗教与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p> <p class="ql-block">古城遗址西北角有大量形状各异的石人矗立,这些石人相貌迥异,和中国新疆西北部伊犁州草原石人有相像之处</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古城遗址时,身穿民族服装的年轻妇女们正在宣礼塔前进行表演</p> <p class="ql-block">两位身穿民族服装的少女欣然和一位中国游客合影</p> <p class="ql-block">遗址留存下来的三座中世纪穆斯林墓地</p> <p class="ql-block">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布拉纳古城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说明文字节录:</p><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遗址布局与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 布拉纳是一个曾经拥有城墙的遗址,该遗址的中心部分是一个四边形,其边长分别为570、500、600和570米。一个外围郊区 ,被两道同心环状的城墙环绕,最外侧的一道城墙长达17-20公里,由烧制砖块建成。在1970年至1974年的考古发掘中,在东部和东北部发现了一个中世纪穆斯林墓地,以及三座同样由烧制砖块建造的大型陵墓,在陵墓中发现了两块墓碑,刻有带有尼斯巴(阿拉伯·穆斯林名字)的墓志铭:该建筑群建于11世纪至12世纪期间。1970年代末,在东南角300米处,发现了一座哈曼浴室及其供水系统的遗迹以及南部发现了一座基督教墓地,其年代可追溯至12至14世纪。佛教僧侣的遗骸是在现存的一座塔上被发见的。人工土丘,在米纳拉特以东一公里处。遗址保存下来的建筑是宣礼塔,它是一座已不复存在的大清真寺的一部分。虽然它曾经达到45米左右的高度,但现在高25米。今天,宣礼塔大约三分之一的建筑物是1970-1974年间重建。宣礼塔形状像一个锥形圆柱体,内部有螺旋楼梯。</p><p class="ql-block">2014年,布拉纳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网络"的一部分。该廊道是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共同提名的。这条廊道是丝绸之路上5000公里的一段,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之间,一直使用到16世纪。它连接了多个文明,促进了贸易、宗教、科学、技术创新、文化以及艺术交流》</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考古遗址,导游说,今天去东干人村吃午饭,这引起了我们极大兴趣 ,由于知道东干人是150多年前迁徙到中亚的中国陕甘回族后裔,我们自然很想见到他们,亲眼看一下他们现在的生活状况</p> <p class="ql-block">东干人族群形成于清代同治年间陕甘回民起义,起义被左宗棠主政西北时镇压,白彦虎等首领率众于1862-1880年代分三批迁入俄国所属的中亚地区。苏联政府1942年正式以"东干"命名该群体,其传统农耕生活方式延续至今,部分从事工商业。东干人将水稻种植等技术引入中亚,东干人生活习俗与文化传统融合了中国西北民俗与中亚特色,其聚居区分为甘肃籍为主的"甘肃村"与陕西籍为主的"陕西村"。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交界的楚河,河这边哈萨克斯坦🇰🇿有7座东干人村庄,一河之隔的吉尔吉斯斯坦🇰🇬河岸有9座东干人村庄。</p><p class="ql-block">由于东干人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且百余年来仍不愿融入当地部族,因此在苏联解体时,哈吉两国约定“东干人可自由往返楚河边检站”,这一传统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其传统农耕生活方式延续至今,少数从事工商业,东干人将水稻种植等技术引入了中亚</p> <p class="ql-block">我们就餐的东干人村庄距离碎叶城遗址不远,类似于国内农家乐,进门时看到餐桌已经布好等候我们</p> <p class="ql-block">一进门女主人用很浓的陕西、甘肃一带方言向大家问好!准备的午饭是中国西北风味的拉面,除女主人外还有一个十多岁的少年帮厨,少年说的中国西北方言也很标准,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东干人这里一直都是保存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比什凯克的第三天,我们游览了阿拉阿恰国家森林公园</p> <p class="ql-block">吉尔吉斯斯坦🇰🇬不仅有宏大漂亮的清真寺和丝绸之路上的千年遗迹,也有高山雪峰的国家森林公园,</p> <p class="ql-block">阿拉阿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南约40公里处,是天山山脉核心区域的高山公园,以壮丽的冰川、终年积雪的山峰、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多样化的户外活动著称。公园交通便利,是比什凯克热门旅游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阿拉阿恰国家森林公园始建于1976年,总面积200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为4895米,包括阿拉阿恰河峡谷及周边山脉,有20多个冰川、50余座山峰和冰川融水河流,形成瀑布与温泉景观。</p><p class="ql-block">峡谷内分布云杉林、高山草甸,夏季野花遍开,高山深处有雪豹、盘羊、黑熊等珍惜野生动物出没</p> <p class="ql-block">公园入口处的两侧立有野生动物雪豹和盘羊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天空湛蓝,群山披上金色的光辉,深秋季节,大自然尽情展现了它最美的风景,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p> <p class="ql-block">森林公园低海拔区域,树林草地间不断有体型很大的松鼠出现在游人眼前</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公园里一处景点时,恰逢一位老清洁工,他在清扫广场拎着垃圾桶时,边走还边跳着快乐的舞蹈,看到我们主动打招呼,用手势告诉我们,他年已76岁,而且非常愿意和我们合影,这位老员工乐观的工作状态,使我们不由得给他竖起大拇指,并录下来这一难得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不必远赴阿尔卑斯,吉尔吉斯斯坦🇰🇬阿拉阿恰国家公园的初秋已把“瑞士感”拉满,蓝天衬着雪顶,草甸渐染焦糖色,每一步都是治愈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备注:美篇的制作借用了同行团员的一些视频和照片,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