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0月6日,白俄罗斯之旅的最后一天,秋阳温柔地洒在明斯克的街头。我们穿过几条静谧的街道,梧桐叶在风中轻轻飘落,像是城市低语的注脚。转角处,一座沉静而庄严的建筑悄然浮现——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就坐落在列宁街20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灰白色的外立面在秋光中泛着柔和的光泽,雅典式廊柱挺拔而立,柱间伫立着沉默的雕像,仿佛守护着一段被时光珍藏的记忆。门前宽阔的台阶逐级而上,每一步都像是迈向一个静谧的世界。这座被印在1000白俄罗斯卢布纸币上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古典的拱廊与现代的玻璃穹顶交相辉映,既庄重又通透,宛如“城市屋檐下的艺术殿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踏入馆内,喧嚣被悄然隔绝。没有拥挤的人群,只有零星几位本地人缓步而入,神情专注而平和。那一刻,整个空间仿佛凝固成一幅静物画,时间放慢了脚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术馆始建于1939年,原名“白俄罗斯国家画廊”,1957年正式更名。它曾历经战火摧残,二战期间几乎被夷为平地,藏品大部被纳粹劫掠。然而,正是在艺术家与收藏家们不屈的坚持下,它如凤凰涅槃,在废墟之上重新崛起,成为白俄罗斯艺术的精神灯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按照规定,我们将外套与背包寄存于衣帽间——这小小的仪式,仿佛是一次“脱尘”的过程。褪去外界的纷扰,心才真正沉静下来,准备与艺术对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术馆的布局清晰而优雅。一楼与环廊常设临时展览,若运气好,或许能邂逅一场跨界艺术的惊喜。而二楼的五个固定展厅,则如一条缓缓展开的长卷,将我们从12世纪的宗教圣像,一路引向20世纪的现代艺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初入展厅,光线柔和,空气清冽。第一眼,是12世纪的东正教圣像画。木板上的金色圣容在幽光中低垂眼帘,金箔勾勒的轮廓泛着千年不灭的微光,色彩沉郁而庄重,仿佛能听见千年前修士的低声祷告。那些圣像不仅是信仰的载体,更是时间的见证者,静默中诉说着虔诚与永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再往前,艺术的脉搏逐渐鲜活。17世纪的肖像画中,贵族身着华服,神情肃穆。尤其是涅斯维日的拉齐维乌家族画像,衣饰繁复,目光深邃,映照出那个时代显赫家族的荣光与威严。每一笔触,都像是历史的回声,在画框中轻轻震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步入19世纪,俄罗斯巡回画派的春风拂面而来。列宾、列维坦、希施金等大师的作品静静陈列,每一幅都如一首无声的诗。希什金的《暮色中的森林》令人驻足:夕阳的余晖穿透高耸的松林,洒在静谧的湖面上,水面倒映着天空与树影,光影交错,宁静而深远。那是一种自然的呼吸,一种无需言语的慰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暮色中的森林》</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音乐家马蒂厄·维尔戈斯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另一侧,卡尔·布留洛夫的《音乐家马蒂厄·维尔戈斯基》则展现出另一种动人之美。音乐家身着鲜红外套,指尖轻抚大提琴,神情专注而优雅。深色幕布衬托出明亮的人物,光线如舞台追光般落在他身上,仿佛下一秒,悠扬的琴声就要在展厅中流淌开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楼的现代艺术展区,风格更为多元。抽象、表现、装置艺术在此交汇,年轻艺术家们用新的语言讲述着白俄罗斯的今天与未来。色彩跳跃,线条奔放,仿佛在说:传统从未断裂,只是以新的方式延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而在展厅一角的儿童艺术工坊里,几个孩子正围坐桌前,用彩笔临摹一幅传统花纹。他们的小手认真描画,专注的神情映在纸上,也映在墙上斑驳的光影中。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艺术的传承,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这些细微的瞬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馆藏37000余件珍品,来自132个国家,跨越十二个世纪。每一件展品,都曾经历过战火、流散、寻找与重聚。它们不是冰冷的陈列,而是带着温度的记忆,是民族伤痛与重生的见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因时间匆忙,未能尽览所有展厅,但已深深感受到:这里不仅是艺术爱好者的天堂,更是了解白俄罗斯的窗口。从战争创伤到文化复兴,从宗教信仰到现代表达,37000件藏品串联起的,不仅是一部艺术史,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史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明斯克的秋日,与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相遇,便是与一段厚重而温暖的时光相拥。它不喧哗,不张扬,却以最沉静的方式,诉说着美、记忆与希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离开时,回望那座灰白色的建筑,阳光正洒在玻璃穹顶上,熠熠生辉。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千年艺术的回响——在寂静中,悠远而清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