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琼的美篇

常琼

<p class="ql-block">苏州高新区的春日午后,阳光斜照进会场,一场名为“品书香·启新思”的主题活动悄然拉开帷幕。我坐在后排,看着台上那张简洁的海报,心里竟泛起一丝久违的庄重感。宣传部与总工会联合主办,名字虽正式,氛围却不疏离。章剑华的名字赫然在列,像是一把钥匙,即将打开一扇关于文化与思想的门。</p> <p class="ql-block">灯光渐暗,大屏幕亮起,“文化建设与文学创作”几个蓝字沉静地铺展在眼前。他站在讲台中央,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没有夸张的修辞,也没有煽情的桥段,他只是娓娓道来,像一位老友在书房里聊起毕生所爱。台下的人们放下手机,有人悄悄举起相机,有人低头记笔记。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真正的文化讲座,不是表演,而是唤醒。</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的文字不断更迭,从宏观的文化建构,落到具体的文学表达。他讲创作如何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讲作家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守住内心的灯。我不由得想起自己书架上那些蒙尘的书,曾几何时,我也在深夜为一段文字辗转反侧。如今,竟是在这样一个普通的下午,被几句平实的话语重新点燃了某种渴望。</p> <p class="ql-block">“文化的定义”四个字浮现在屏幕上,像是一个哲学命题的开端。他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带我们一层层剥开:文化是耕种,是人对精神土壤的耕耘;是习俗,是代代相传的生活密码;是人化,是人类将自然与自我不断转化的过程;是文明,是时间沉淀下的集体智慧。这些解释并不新鲜,却在他口中焕发出新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西装笔挺的他站在光影之间,讲到“文化的现代意义”时,语气微微上扬。他说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最深沉的回响;也是“生活软件”,是我们日常行为背后的逻辑与审美。台下有人点头,有人若有所思。我望着屏幕上的“文化即人化”,忽然觉得,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无意识地参与这场宏大的书写。</p> <p class="ql-block">他继续深入,讲到文化如何塑造个体品行。屏幕上跳出梁晓声那句“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紧接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力量的论述。这些话语原本只存在于新闻报道里,此刻却被置于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变得可触可感。我身边一位年轻人悄悄对我说:“原来这些话,真的可以听进去。”</p> <p class="ql-block">讲台上的他并未刻意渲染宏大叙事,反而频频引用生活片段:一个孩子在博物馆驻足凝视青铜器,一位老人在社区书屋读完一本小说,一群青年在街头用涂鸦表达态度。他说,这些都是文化的当下形态。我忽然明白,文化从不悬浮于空中,它就藏在我们每一次选择读什么、看什么、相信什么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文化是一种力量”,这句话被投在屏幕上,像一句箴言。他解释说,这种力量不是强制,而是调节——让国家在变革中不失定力,让民族在融合中保持特质,让人在浮躁中守住本心。我环顾四周,发现许多听众的眼神都亮了起来,仿佛在混沌中看见了一条清晰的路径。</p> <p class="ql-block">当话题转向“传统文化的现代功能”,舞台的灯光似乎也变得更加庄重。木质背景墙透出温润的质感,像极了古籍书页的颜色。他没有堆砌典故,而是从“四大发明”讲到“四大名著”,从轴心时代的孔子讲到今天的文化传承。他说,传统不是古董,而是活着的基因。</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列出“和谐”“中庸”“道德”三个词,分别对应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他解释,“中庸”不是平庸,而是恰到好处的智慧;“和谐”不是妥协,而是多元共生的格局。我想到城市里的喧嚣与焦虑,忽然觉得,这些古老的理念,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缺的解药。</p> <p class="ql-block">他讲到中华文明在轴心时代的高峰,地图上东西方文明并列而立,孔子的雕像静静伫立。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两千年前的思想光芒,穿越时空,落在今天的讲台上。他说,我们不必盲目复古,但也不能数典忘祖。文化自信,首先来自于对自身来路的清醒认知。</p> <p class="ql-block">听众中有人轻声议论,有人奋笔疾书。我注意到前排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一直盯着屏幕上的“道德”二字出神。或许,他也正经历着某种内心的叩问。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种稳定的价值锚点,而传统文化,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演讲进入尾声,他语气放缓:“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基因,也是我们的宝贝。”这句话没有豪言壮语,却让我心头一震。基因意味着不可割裂的血脉,宝贝则暗示着需要珍视与守护。我们常常在追逐未来时忘了回望来处,而这场讲座,像一次温柔的提醒。</p> <p class="ql-block">最后,他谈到文化建设的现代目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屏幕上写着“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我忽然意识到,文化不只是精神食粮,也可以是发展的引擎。当文化真正融入城市肌理,它就不再只是讲座里的概念,而是街角书店的灯光、社区演出的笑声、年轻人创业项目中的创意源泉。</p> <p class="ql-block">讲座结束,掌声响起。我没有立刻起身,而是坐在原地,回味着这一下午的思绪流淌。走出会场时,天色已暮,城市灯火初上。我抬头望见远处高楼LED屏上滚动的广告,忽然希望,有一天,那里也能闪过一句诗,或一段哲思。</p> <p class="ql-block">文化,从来不是一场讲座能讲完的事。但它可以是一粒种子,在某个安静的午后,悄然落入心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