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著名书法家蒋普权老师

武芳

<p class="ql-block">武芳:蒋老师您怎么从一介草根的书法家,以笔墨逆袭,不忘初心坚守在中国书法界?曾历经生活磨难,却始终未曾放下手中的笔。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人民政府特聘书法家,您的作品已进入大众视野,悬挂于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的门牌之上,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您能谈一些艺术追求吗?</p><p class="ql-block">蒋普权:我常考虑,书法者的社会意义是什么?书法家的价值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的心中,成为不断探索的命题。只有扎根传统,独树一帜,书法结构讲究严谨,每一笔画的完成都讲究起、行、收的韵律。起笔方圆兼备,富有变化,硬朗中见柔韧,纤细处显粗放。书写时笔或提或按,或行或止,行笔速度的微妙变化形成文字特有的结构美感。我的书法融合了怀素风格,穿插揖让自然妥贴,虚实浓淡相得益彰,长短相间,收放自如,通篇一气呵成。作品根据字意诗章韵味而变化,尽显个人风格,满纸扬溢文人风骨。</p><p class="ql-block">武芳:面对成名后接踵而至的功名利禄,如何权衡利弊呢?</p><p class="ql-block">蒋普权:荣誉只是当下的虚华,对书法的真正追崇,需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持续努力。”这种对艺术的虔诚与敬畏,在浮华的荣誉面前从未迷失自我。</p><p class="ql-block">武芳:您怎么走上一条艺术人生之路呢?</p><p class="ql-block">蒋普权:我是1960年出生在秦岭北麓的蓝田县,自幼在黄土高原的沟壑田埂间感受关中文化的厚重底蕴。用树枝在地上临摹春联的童年经历,悄然播下了书法的种子。从高中毕业后的教师生涯到军旅历练,从用240元复员费摆起凉皮摊谋生到克服经济困难完成党校学业,还被被称为“凉皮议员”的艺术家始终未放下手中的笔。三十余年的钻研淬炼,既承载汉魏遗风,又深得傅山神韵。荣获“时代楷模第二十一届爱心中国德艺双馨书法家(艺术家)”荣誉称号。从早年撰写6万多字建议论文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到获得“中国改革建议大奖赛”三等奖登上人民大会堂领奖;从2012年受邀在西北大学分享成长经历,到2024年6月出席第二十五届世纪大采风品牌人物年度盛典,始终保持着对社会的热忱,积极推动书法艺术的当代传播。</p><p class="ql-block">武芳:能和广大网友谈点习书心得体会吗?</p><p class="ql-block">蒋普权:书法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更蕴含生命美学,能修身养心。这种理念体现在对青年后辈的扶持和对传统文化普及的投入上。用坚持与热爱诠释了“把热爱刻进生命,岁月只会成为养分”的人生哲学。塬上的风一吹,我就知道该怎么下笔了。那风里有千年的文脉,有土地的呼吸,更有一个匠人对初心的坚守。即使已获“陕西十大新闻人物”、“中国十大新闻人物”等诸多荣誉,仍坚持每日临帖不辍,认为“艺术的圣坛上,从来没有‘迟到者’,只有‘前行者’”。将继续以笔墨为媒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书法艺术服务社会、传递正能量。在未来的道路上,让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更大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