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盘门,古称蟠门,是在古盘门、古城墙和周边名胜古迹基础上形成的风景旅游区。是苏州古城的“吴都八门”之一,是中国国内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p> <p class="ql-block">盘门始建于周敬王六年(前514年),苏州城最初是周敬王六年(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所筑春秋吴国都城,盘门为吴门八门之一,古称蟠门。</p> <p class="ql-block">瑞光塔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宝塔,高53.57米(其中塔刹9.14米),是一座七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其基台为须弥座式,十分精致,周边拱以青石雕刻,下枋满雕卷云,意为整座宝塔坐在流云之上。</p> <p class="ql-block">漫步盘门,仿佛置身诗意画卷,水陆萦绕、小桥流水,尽显姑苏水乡的婉约风韵。</p> <p class="ql-block">盘门,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尽显江南水乡的古典韵味。</p> <p class="ql-block">盘门作为苏州古城的八门之一,始建于周敬王六年(前514年),因刻有木作蟠龙置于城门之上,以镇慑越国,故称“蟠门”;后因水流萦回交错,改称“盘门”,现存城门为元代遗构,城楼为1986年初夏重建。盘门是中国现存较典型较完整的水陆并列的古城门,由两道水关、两道陆门和瓮城、城楼和两侧城垣组合而成,陆城门分内外二重,二门之间设有“瓮城”,既可藏兵,又可围敌;水城门和陆城门紧相毗连,亦分内外二重,两门之间还有暗道可通城楼。水陆城门均设有巨大的闸门,古代用盘车提升或关闭,可控制往来行人与船只,便于设防守城。</p> <p class="ql-block">陆门也有内外两重,其间为平面略成方形的瓮城,内周长约177米,城墙高8.1米,下以条石为基,上砌城砖,内门偏于瓮城西南,以三道砖拱构成,为增强稳固性,门外左右加筑梯形护身墙。</p> <p class="ql-block">盘门总体布局和建筑结构基本保持元末明初旧观,水陆两门南北交错并列,总平面呈曲尺形,朝向东偏南10度,水门由相距4.6米的内外两重城门组成,纵深24.5米。陆门也有内外两重,其间为平面略成方形的瓮城,内周长约177米,城墙高8.1米,下以条石为基,上砌城砖。</p> <p class="ql-block">盘门外的吴门桥横跨大运河,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古时称为新桥,现存的吴门桥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为单孔石拱桥。桥身全长66.6米,桥底宽5.8米,中部宽4.8米,拱券跨长16米,拱顶离正常水位9米多,大于半径,在苏州古桥中,是拱最高的一座古桥,桥南北两坡各铺设整条花岗石50级,登桥可供人凭眺,桥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砌有0.6米宽的纤道,为古代纤夫拉船过桥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城墙采用“糯米灰浆”砌筑,设计体现“瓮中捉鳖”战术,被誉为中国古代城防技术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水门由相距4.6米的内外两重城门组成,纵深24.5米。内外水门之间,南北砌泊岸,东南隅城墙内辟有洞穴通道,可循石级登城台,内门由三道纵联分节并列式石拱串连构成,三拱尺度不一,第三道拱最大,内外两水门建筑结构不同,非同一时代遗存,外门显然早于内门。</p> <p class="ql-block">盘门城楼于1986年依循古制重修复建的城楼,为传统木结构的二成重檐歇山顶式的建筑,面阔三间,周围设回廊;城楼阔15.48米,高11.3米,进深8.65米,总面积20平方米,外形古色古香,雄伟壮观,盘门现有城墙长300多米、高5米多,城墙上的雉堞、垛口、射孔、炮洞、闸口、绞关石、天井(防火设施)。</p> <p class="ql-block">盘门城楼正面悬挂的匾额上题有“水陆萦回”四个字,由苏州籍书法家顾廷龙题写,生动描绘了盘门作为水陆交通枢纽的地理特征;背面匾额则题有“吴中锁钥”四字,突显其军事战略地位。</p> <p class="ql-block">这里没有喧嚣,只有千年时光沉淀的静谧与雅致,如诗如画的江南古意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伍相祠,是一座集厅堂、廊亭与精致花园于一体的古建筑群,其设计巧妙,布局严谨,内部装饰与外部环境相得益彰。大殿之上,悬挂着题有“气壮山河”四个大字的匾额,大殿中央供奉着伍子胥的坐像,周围则展示着与伍子胥及吴国相关的历史文物和史料,伍相祠内还保存有一座千年夹石古桥,该桥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历经多次改建与重修,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单孔石拱桥形态,桥体采用金山花岗岩与宋代旧桥遗存的武康石共同构筑,全长达66.3米,桥面宽5米,桥底宽5.7米,拱券跨径16米,拱高9.5米。</p> <p class="ql-block">伍相祠始建于元代,该祠堂是为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而建,其主持修建了阖闾大城(今苏州古城前身),后因谏言被吴王夫差赐死,遗体被投入江中。祠堂建筑承载着苏州百姓对伍子胥功绩的崇敬,民间传说其怨气化为'涛神',衍生出祈求江上平安的祭祀传统。</p> <p class="ql-block">门前照壁刻有“相土尝水”,呼应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筑城理念。</p> <p class="ql-block">现存遗址包含逾千年历史的夹石遗存,历史上曾作为佛事活动场所,具有显著的建筑研究与历史文化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