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雨访中山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立冬的时节,细雨纷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游人如织的队列里穿行,寻着孙先生的足迹,细听梧桐的叶子滴答有声。 <span style="font-size:18px;">片片金黄的悬铃木叶子飘满了湿漉漉的陵园路和紫金山路。银白色高大的树干整齐有序地排列两边,向陵园蔓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博爱”牌坊,沿着千年雪松夹迎的墓道,来到碑亭。仰视一米多宽几米高的石碑,除了“中国国民党葬孙先生于此”再无多余解释。无言的背后是一代伟人,世纪的领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踏过二百多级石阶, 紫金山顶云烟升腾,细雨如丝,中山陵清晰可见。其间每隔三四十个台阶都会有一个两三米的平台,平台两侧拍照的人很多,排队可免费领取钥匙扣链一枚。小小的塑料壳内有自己小小的相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过“天下为公”的陵门,站在紫金山顶的祭堂前,看着祭堂正中中山先生布衣汉白玉塑像,正襟危坐,手抚膝上一方长卷,慈眉善目,一副学者先生模样(法国雕刻家保罗·朗特斯基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着门楣中央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看着下方国民党元老张静江书写“民族,民生,民权”和灰白蓝顶中西合璧简约庄严的建筑,看看祭堂两边中山遗嘱《建国纲领》,回首俯视山下密密麻麻摩肩接踵,纷至沓来的人们,瞭望远方,整个市区尽收眼底。心里怎能平静,怎不心思潮涌,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在龙柏之边,坐在龙爪槐下,想起他生于布衣,心系苍生。为革命救民于水火百折不挠,愈挫愈勇。是他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结束了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启了中国的新纪元,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崇高的精神和光辉的业绩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永远受到不只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们的敬仰。是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感情纽带和精神空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个中山陵呈钟形设计,寓意“唤起民众”,与中山先生思想高度吻合。据介绍陵园于1929年建成,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重要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昔 若 2025.11.8.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梧桐听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雨访中山陵</p><p class="ql-block">立冬的时节,细雨纷飞。</p><p class="ql-block">我在游人如织的队列里穿行,寻着孙先生的足迹,细听梧桐的叶子滴答有声。 片片金黄的悬铃木叶子飘满了湿漉漉的陵园路和紫金山路。银白色高大的树干整齐有序地排列两边,向陵园蔓延。</p><p class="ql-block">走进“博爱”牌坊,沿着千年雪松夹迎的墓道,来到碑亭。仰视一米多宽几米高的石碑,除了“中国国民党葬孙先生于此”再无多余解释。无言的背后是一代伟人,世纪的领袖。</p><p class="ql-block">踏过二百多级石阶, 紫金山顶云烟升腾,细雨如丝,中山陵清晰可见。其间每隔三四十个台阶都会有一个两三米的平台,平台两侧拍照的人很多,排队可免费领取钥匙扣链一枚。小小的塑料壳内有自己小小的相片。</p><p class="ql-block">穿过“天下为公”的陵门,站在紫金山顶的祭堂前,看着祭堂正中中山先生布衣汉白玉塑像,正襟危坐,手抚膝上一方长卷,慈眉善目,一副学者先生模样(法国雕刻家保罗·朗特斯基塑)。</p><p class="ql-block">看着门楣中央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看着下方国民党元老张静江书写“民族,民生,民权”和灰白蓝顶中西合璧简约庄严的建筑,看看祭堂两边中山遗嘱《建国纲领》,回首俯视山下密密麻麻摩肩接踵,纷至沓来的人们,瞭望远方,整个市区尽收眼底。心里怎能平静,怎不心思潮涌,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走在龙柏之边,坐在龙爪槐下,想起他生于布衣,心系苍生。为革命救民于水火百折不挠,愈挫愈勇。是他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结束了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启了中国的新纪元,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的国家。</p><p class="ql-block">他崇高的精神和光辉的业绩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永远受到不只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们的敬仰。是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感情纽带和精神空间。</p><p class="ql-block">整个中山陵呈钟形设计,寓意“唤起民众”,与中山先生思想高度吻合。据介绍陵园于1929年建成,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重要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昔 若 2025.11.8.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孝经鼎,位于中山陵牌坊对面。鼎前牌记重达万斤。内藏戴季陶之母手书《孝经》全文。由国民党元老,中山大学校长和国立中山大学全体师生捐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