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 影:孤帆远影</p><p class="ql-block">美篇号:903694</p> <p class="ql-block"><b> 中国曾经有一所最穷的大学,却在八年的时间里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得主,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0多位院士以及上百位历史、文学、外语的人文大师,甚至是泰斗级宗师。多年以前,汪曾祺回忆起那段岁月感慨:“这是一座可以彪炳于世界大学之林,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平列而无愧色的大学。” 这所大学就是西南联大。图为西南联大旧址所在地云南师范大学大门。</b></p> <p class="ql-block"><b> 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先迁往长沙,合并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1946年8月,三校复员北返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昆明联大旧址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改称云南师范大学。图为由朱光亚题写的大学旧址。</b></p> <p class="ql-block"><b> 2006年5月25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b></p> <p class="ql-block"><b> 据资料,1935年8月2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分别授函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指定三人分任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组建新校。1937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在长沙合组临时大学,由三所大学校长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任常务委员,主持校务。… 长沙临时大学共设文、理、工、法商四个学院,十七个学系。学校还另设圣经学校,承担文学院的教研工作。学校于1937年11月1日筹备就绪,开始上课,这一天也被定为学校的校庆日。</b></p> <p class="ql-block"><b> 在长沙,全校共有学生1452人,教师148人。学校在长沙正常办学仅有一个学期。1937年底,南京沦陷,后波及武汉。图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湖南圣经学校旧址。</b></p> <p class="ql-block"><b> 1938年2月,三校师生从长沙分三路西迁昆明。其中一路乘火车经京广铁路至广州转香港,乘船到越南海防,经滇越铁路来昆明。近300名师生翻山越岭,横穿山省,徒步走完3000多里抵昆明。学校奉教育部命令,改校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仍由三校校长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于1938年5月4日恢复上课。图为第二次迁徙路线图。</b></p> <p class="ql-block"><b> 新校舍建成前,西南联合大学租校舍办学,并分别在蒙自、昆明等多地租校舍。办学条件及师生住宿、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办学期间日军飞机还时常空袭昆明。图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b></p> <p class="ql-block"><b> 纪念碑碑额由闻一多先生篆额</b></p> <p class="ql-block"><b> 校园中闻一多先生塑像。</b></p> <p class="ql-block"><b> 西南联大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所顶尖学府组成。这三所大学,任何一所都令人仰望,而“三合一”的西南联大,简直就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航空母舰”。西南联大,这一所世纪名校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图为校园草坪一角。</b></p> <p class="ql-block"><b> 1937年3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不久,蒋介石等国民政府高层邀请全国各阶层的精英上庐山一起商讨最迫切的问题。中日全面战争势不可免,中国应该如何抗战?文化的种子又该如何保存?当时社会上流行两种论调,中日全面开战了,一是大学就别办了,就算要办,短期训练班足矣,受训结束的大学生直接开赴前线,为国效命。二是大学还是要办的,但是要向战争倾斜,比如说化学系就学怎么做炸药,物理系就教如何造枪炮,总之,一切教育围绕着抗战进行。</b></p> <p class="ql-block"><b> 但是在庐山上,以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否定了上面两种论调,并提出一种观点:战时的教育,是常态的教育。</b></p><p class="ql-block"><b> 纵观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许多欧洲国家的在校大学生直接开赴前线,陷入战争的绞肉泥潭之中。等战争结束后,人才出现了明显的断层。而竺可桢则进一步指出,大学教育是纯粹的高等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各行业领袖人才的地方。和内忧外患比较起来,各个领域的领袖人才如果见识浅薄,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那才是真正的灾难。图为广场上北大、清华、南开三位校长的塑像。</b></p> <p class="ql-block"><b> 最终,国民政府接受胡适、竺可桢等人的建议,确立了战争期间高等教育的办学方针,常态教育原本应该学什么,就继续学什么。哲学、艺术,这些和战争没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和课程全部保留,战争总会结束,胜利终将来临。届时,那些按照常态教育培养的顶尖人才,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事实正是如此!</b></p> <p class="ql-block"><b> 西南联大办学期间共设理、工、文、法商、师范五个学院,分二十六个系,历时八年多,先后有8000名学生就读于该校,共有本科生和研究生3800余人从这里毕业。毕业后的西南联大学子有超过1/3的人从军,为抗战的最终胜利贡献了一份力量;也有人选择继续深造和出国留学,在更专业、更精深的领域内探寻科学真理。1946年5月4日,在正式上课八周年之际,西南联大的办学任务圆满完成,西南联大的历史,就此画上句号。</b></p> <p class="ql-block"><b> 7月30日上午走进西南联大博物馆参观</b></p> <p class="ql-block"><b> “刚毅坚卓”,西南联大校训。</b></p> <p class="ql-block"><b> 西南联大校徽</b></p> <p class="ql-block"><b> 7月,正置暑假期,博物馆中人头攒动。</b></p> <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 抗战烽火 教育长征</p> <p class="ql-block"><b> 西南联大课堂上的学生</b></p> <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 结茅立舍 弦歌不辍</p> <p class="ql-block"><b> 曾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名人众多,比如涵盖理科领域的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华罗庚、陈省身等,文科领域的陈寅恪、钱穆、冯友兰、朱自清、闻一多等。</b></p> <p class="ql-block"><b> 西南联大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包括杨振宁、李政道(二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邹承鲁(生物化学家)、王希季(卫星专家)、朱光亚(“两弹一星”功臣)、马识途(作家)、巫宁坤(翻译家)、汪曾祺(作家)、许渊冲(翻译家)等。</b></p> <p class="ql-block"><b> 尽管抗战时期异常艰难,西南联大汇聚了一批知名教授任教。以1939年为例,西南联大全校教师共269人,其中北京大学89人,清华大学150人,南开大学30人。</b></p> <p class="ql-block"><b> 校园内的烈士纪念碑</b></p> <p class="ql-block"><b> 西南联大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b> “一二.一运动”事件经过: 1945年11月25日,昆明6000余名学生和市民在西南联大集会反对国民党内战政策,要求民主自由。由于国民党在报纸上污蔑与会人士,激起师生愤慨,多所学校相继罢课。12月1日,国民党军警特务袭击学校,造成4名师生死亡,数十人受伤,史称“一二.一惨案”。图为校园内的纪念广场。</b></p> <p class="ql-block"><b> 校园一角</b></p> <p class="ql-block"><b> 后记: 今天,在云南师范大学老校区内,尚保留着西南联大老教室,纪念碑、亭等旧物,并新建了西南联大博物馆,以及“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柱等建筑,共同见证了文化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而仅仅11年后,从西南联大走出去的杨振宁、李政道因为提出“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得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奖,他们的获奖,既是对个人研究成果的肯定,也是对西南联大办学水平的认可。图为杨振宁于2008年回昆明西南联大旧址访问,并参加西南联大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b></p><p class="ql-block"><b>注:编辑参照网络文章和博物馆中文字,个别幅照片下载与翻拍,在此鸣谢!</b></p><p class="ql-block"><b> 游览拍摄于2025/07/30</b></p><p class="ql-block"><b> 图文编辑于2025/11/10</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谢谢朋友们欣赏与关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