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山西——晋南壁上烟云(之六)

秋荷听雨

<p class="ql-block">题记:参加大咖说晋南壁上烟云游学,第六天打卡运城市稷山县马村辽金砖雕墓、青龙寺,万荣县东岳庙飞云楼、后土祠秋风楼。</p> <p class="ql-block">虽已立冬,晋南大地却依然沉浸在深秋里。黄土塬上层林尽染,柿子树举着满枝红果,像悬了千万盏小灯笼。汾河两岸芦花胜雪,风过时掀起柔软波浪。农人弓身田间,身后跟着觅食的喜鹊。远山苍茫,微雾缥缈,空气里浮动着干草与泥土的暖香。这片土地正以最饱满的色彩,完成季节最后的抒情。</p> <p class="ql-block">晨光刚漫过成片的麦田,我们便朝着今日的第一站马村辽金砖雕墓出发。此前便听闻晋南是古墓葬的富集地,而马村的砖雕墓,更是把宋代的生活图景刻进了砖石里长存。</p> <p class="ql-block">穿过村庄里寻常的街巷,砖雕墓群就藏在一片开阔的院落中。踏入墓室的瞬间,外界的喧嚣陡然被隔绝,只剩下潮湿的土味与历史的厚重感。墓室砖雕仿木结构,从斗拱、门窗到梁柱,每一处都雕刻得极为精巧。</p><p class="ql-block">建筑装饰:墓室四壁下部砌束腰须弥座,雕飞马、奔鹿等兽形;屋身回廊环绕,檐下斗拱四铺作或五铺作,屋顶单檐或重檐,饰兽面图案。</p><p class="ql-block">戏剧场景:墓室南壁多为戏台,内有四五人表演杂剧,北壁雕板门或开芳宴场景,次间置破子棂窗或屏风。</p><p class="ql-block">伦理题材:4号墓须弥座上廊前勾栏陈列二十四孝立体雕塑,造型生动。</p><p class="ql-block">据介绍墓地为段氏家族墓地,墓主为段用成(段楫曾祖父),段家为宋金时期医药养生世家,富甲一方。 ‌他们把生前的日常刻入阴宅,既是对生活的眷恋,也是古人“事死如事生”观念的直观体现。</p> <p class="ql-block">下一站青龙寺</p> <p class="ql-block">离开马村,车程不远便到了青龙寺。这座始建于唐的古寺,藏在万荣县的村落间,没有显赫的声名,却有着堪称瑰宝的元代壁画。寺院不大,红墙黛瓦在绿树掩映下显得格外静谧。大雄宝殿内的元代壁画,是藏于乡野古寺中的艺术珍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壁画以宗教人物为核心,布局规整却不失灵动。居中的佛祖身披繁复袈裟,衣纹线条如流水般流畅,似有风轻轻拂过而定格的瞬间。袈裟原有的金红纹样虽经数百年岁月侵蚀,金箔早已斑驳脱落,鲜红也褪成温润的浅赭色,但残存的色彩层次,仍能让人想见当初绘制时浓墨重彩的盛景。佛祖身侧的菩萨端坐莲台,眉眼低垂,眼角勾勒出柔和的弧度,满是俯瞰众生的悲悯,那份温婉让人心生安宁。而两侧的护法神祇则尽显威严,怒目圆睁的双目、紧蹙的眉头,搭配精细勾勒的铠甲——鳞片根根分明,甲胄边缘的磨损痕迹都清晰可辨,凛然气势扑面而来,与菩萨的温婉形成鲜明而和谐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些壁画历经多次修缮,才得以保存至今,它们无声地记录下元代的绘画技艺与宗教文化。在这里驻足片刻,连呼吸都不自觉放轻,生怕惊扰了这殿内的千年宁静。</p> <p class="ql-block">驱车东岳庙飞云楼</p> <p class="ql-block">在晋南平原的万荣县城内,矗立着一座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的古建筑——飞云楼。这座位于万荣东岳庙内的纯木质楼阁,以其精巧绝伦的榫卯结构、繁复华美的斗拱装饰和"明三暗五"的独特构造,成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杰出代表。与晋北的应县木塔并称为"南楼北塔" ,飞云楼以其玲珑精巧的造型和精湛的建筑技艺,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p><p class="ql-block">关于飞云楼的建造,当地流传着一个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的传说。相传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世民率师平叛,逼近龙门关,途经万荣县(古称汾阴)时,曾在张瓮、解店、古城三地驻兵扎寨。平叛之后,为了宣扬战功,李世民在三处驻地分别修建了乐楼和庙宇。张瓮、古城两处的建筑早已毁于战火,只有解店的飞云楼及东岳庙历经各朝各代的多次维修,保留至今 。</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采用十字歇山顶设计,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较高的屋顶形式之一。十字歇山顶四向出际,沟滴脊兽皆为黄绿色琉璃制品,四只鸱吻矗立脊端,正脊十字交叉,脊刹宝瓶立于当心,山花透空,翼角翘起,造型壮丽精致 。</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的造型和结构,在山西乃至全国木构楼阁式建筑中极具特色。楼身方形,三层四檐,十字歇山顶,总高23.2米。二、三层的屋檐在四面都出现一个歇山顶抱厦,使得这两层的每一面檐角都由1个变为3个,与底层屋檐、顶层屋檐有了明显的曲线变化,木楼的外立面由此打破了单一的直线直角,出现了曲折玲珑的檐角 。</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特别是其榫卯结构的抗震性能。这种榫卯结构不仅赋予楼体卓越的稳固性,还具备一定的防震功能,在漫长岁月里,飞云楼历经多次地震等自然灾害,却始终屹立不倒 。据记载,嘉庆二十年九月河东地震,解州、安邑、虞乡、平陆、芮城五城较重,平陆尤甚,但飞云楼却安然无恙。</p><p class="ql-block">飞云楼的建筑艺术代表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最高成就。十字歇山顶式楼顶,层层叠加,翼角翚飞,共计有32个翘角屋檐。这种复杂而富有韵律的轮廓线,使其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极尽变化,玲珑剔透。</p><p class="ql-block">飞云楼见证了泰山信仰在山西地区的传播与地方化过程,是理解古代民间信仰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庙宇内现存的碑刻、题记等,也为研究地方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p> <p class="ql-block">《秋风辞》 汉武帝</p><p class="ql-block">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p><p class="ql-block">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p><p class="ql-block">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p><p class="ql-block">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p><p class="ql-block">少壮几时兮奈老何!</p> <p class="ql-block">当日的最后一站,是黄河岸边的后土祠。后土祠是华夏民族最早祭祀后土(地母)的发祥地 ,被誉为"海内祠庙之冠"和"北京天坛之源" 。从轩辕黄帝"扫地祭天"开始,后土信仰便扎根华夏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 ,此后历代帝王多来此祭拜。</p><p class="ql-block">秋风楼就屹立在祠内,因收藏汉武帝《秋风辞》碑刻而闻名。秋风楼虽始建年代不详,但最晚明代已有记录,现存建筑为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 。秋风楼为高32.6米的十字歇山顶楼阁 ,四周围廊,每层都饰有精美的木雕与砖雕。楼内的《秋风辞》碑刻字迹遒劲,“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默念着诗句,再看眼前的大河落日,仿佛能感受到汉武帝当年登临此处的豪迈与怅惘。</p> <p class="ql-block">秋风楼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外观设计。一二层四面各凸出龟须座一间,上筑瓦顶,山花向前;二三层廊下置斗拱或平座 。全楼斗拱密布,造型美观大方,檐下斗拱简洁,结构精美古朴,形制壮丽劲秀 。</p> <p class="ql-block">后土祠和秋风楼体现了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完整体系。从黄帝的"扫地为坛",到汉武帝的立祠祭祀,再到唐宋时期的鼎盛,最后到明清时期的转移,后土祠见证了中国古代国家祭祀制度的演变全过程。特别是北京天坛、地坛的建立,直接源于后土祠的祭祀传统,充分说明了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的源头地位。</p> <p class="ql-block">暮色渐浓时,我们结束了一天的行程。从马村墓葬的砖刻日常,到青龙寺的壁画神姿,从飞云楼的木构奇巧,到秋风楼的大河情怀,晋南的每一处古迹都像一部厚重的书,翻开一页,便是一段鲜活的历史。这些跨越千年的建筑与雕刻,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藏着晋南大地最深沉的文化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