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值此浙江省老干部书法家协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回首与翰墨相伴的岁月,一段段深情往事便涌上心头。</p><p class="ql-block">我自幼钟情笔墨丹青。少年文化馆学舞蹈时,总趁课间溜到书法班门口,痴迷地望着教美术的王老师挥毫——她提笔从容、落笔笃定,在我眼中高深莫测。王老师察觉我的好奇,邀我试笔,柔软笔尖晕开的墨痕,既让我觉得神奇,更对她笔下的自如美妙心生向往。后来得知她是军人家属,我常去她家观摩写字画画;缘分更妙的是,我入伍后,她的妹妹竟成了同部队的战友。凭着这份对书法的热爱,部队里的黑板报、墙报,我总是积极参与。</p><p class="ql-block">一支毛笔、一瓶墨汁、一张宣纸、一方砚台,这些物件本身就浸着醇厚的文化气息。每一种字体都藏着美感,每一笔划都沉淀着底蕴,书法的种子就此在我心底悄悄扎下了根。</p><p class="ql-block">一晃数十年,退休后重拾闲暇,沉睡的书法梦悄然苏醒。六年前,小区书法班让我正式踏上习书之路,初遇褚遂良《阴符经》便一见倾心,那飘逸婀娜、刚柔相济的字体满是张力。授课的皮老师是中国美院书法系毕业,教法虽严却体系正规,一年下来我进步显著。次年,省老干部书法家协会环东片片长王炳三老师接手,带我们研学王羲之《圣教序》。年过八旬的王老师思路清晰、精神矍铄,粉笔字与钢笔字皆佳,诗词歌赋样样通晓,更懂中老年人的学习心理,善用鼓励点燃大家的兴致。</p><p class="ql-block">自此,我深陷书法魅力不能自拔。常读帖至深夜,被爱人提醒才知已过了零点;那两年,我暂时放下了钟爱的舞蹈,清晨起床先临一张字,睡前必提笔练几笔,做饭间隙也会翻出手机里的书法名帖揣摩。每临完一篇,便挂在墙上反复端详,比对字帖、拍照放大细究不足;等车、候诊、茶余饭后,读帖品字成了日常,笔墨的牵引让我愈发沉醉。</p><p class="ql-block">六年习书路,我结识了诸多良师益友,更有幸加入省老干部书法家协会。协会常组织研讨会、笔会,在请教交流中,我的眼界与见识不断开阔。从甲骨、金文、篆隶到行草楷书,每本字帖都有其身世故事,透过笔墨,能触摸到书写者的情绪与精神——或狂喜、或悲壮、或淡泊、或高远。原来,每一本帖都是有温度、有灵魂的,凝结着古人的智慧、才情与生命状态。</p><p class="ql-block">曾在书展上,一幅《兰亭序》摹本让我驻足良久。字里行间的流动感,仿佛让我听见曲水流觞的笑语,看见王羲之微醺挥笔的洒脱。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书法不只是写字,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临摹的不只是结构笔法,更是古人彼时的心跳与呼吸。还有一次雅集,秋阳正好、桂香浮动,良师益友围坐案前,有人写杜甫诗笔力沉郁,有人抄心经字字静谧。有老师鼓励我也写一幅,我壮着胆子书写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写完仍沉浸在那份睥睨尘世的精神气象中。</p><p class="ql-block">如今,家中书房是我的一方净土。墙上挂着自己临写的名帖片段,虽不成熟,却凝结着无数清晨的专注与夜晚的沉思;砚台边未干的墨痕,恰似未完的心声。每当提笔,心便静如止水,尘世喧嚣悄然退远。每逢春节前夕,我总会参与协会组织的下部队、进社区写春联送福字活动,用笔墨给千家万户送去温暖。</p><p class="ql-block">书法这门古老艺术,无门槛却有深度,不争朝夕却滋养一生。它让我们退休后重拾生活的节奏与方向,更让银发岁月焕发光彩。</p><p class="ql-block">协会四十年翰墨书香,承载着无数同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赤子情怀。我们在笔墨纸砚间寻觅的,不仅是安顿身心的爱好,更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生命态度。这四十年,协会搭建的不只是学习平台,更是精神殿堂,让我们得以根植传统、书写时代、贡献社会。</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