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初夏季节的一场42天的一路向北的旅行归来后,写过一篇九集的系列作《北行漫记》,其中的《土地篇》中写到黑土地上一望无际的玉米地,感叹粮食的金贵时,有一句话“橙黄的谷粒,粒粒是金。”一位小学六年级的小读者看到我的这篇文稿,并对这一句话作出如下的评价:“您写出这些时,没有喊口号,只说‘橙黄的谷粒,粒粒是金’,可我偏偏从这朴素的话里,读出了土地的份量:它是老家几分田的辛苦,是东北黑土地的辽阔,更是攥紧饭碗的踏实。以前我觉得土地是课本里的词,读了您的文字才懂:它是我们的根――不管是想走出土地的人,还是守着土地的人,都和这泥、这苗绑在一起。您把这些写下来,不是记风景,是记我们从哪里来。”</p><p class="ql-block"> 看到小女孩的这段话,让我非常感动,反倒觉得这段话的每一个字同样“粒粒是金”了。这位小女孩人虽小,相信读的书一定不少,不然是绝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每天都要一日三餐,从皇帝到乞丐,每个人都一样,却并不觉得哪一顿饭更为重要,然而如果哪一天不吃饭一定会饿得慌。而书籍对于读书人而言,也是一样的。只要每天坚持阅读,虽然不知道到底哪本书读来更有价值,但一定会开卷有益。正如同土地需要耕种才能长出粮食一样,同样的书每读一遍就更能闻其香。我们每读过的一个文字就如同庄稼人的一粒种子,只要在需要的时候,随时都会发芽。就单个的文字而言,似乎并没有什么生命力,可只要将它们巧妙地组合到了一起,如同种子遇到了水分和土壤,就会成为一篇富有活力的作品一样。有些很普通的文字被作者恰到好处地用到了一个合适的地方,就能字字千金。如同袁隆平先生用他千年的慧眼在杂乱无章的田野发现的那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水稻,最终发明了让亿万人吃饱饭的杂交水稻一样。</p><p class="ql-block"> 你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孤”,一个“直”,一个“圆”,都是最常见的文字了,却被王维用活了,让人读来身临其境,一下就随作者到了“长河”上游那辽阔的边塞。两句诗色彩绚丽,意境雄阔。就连《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也借香菱之口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p><p class="ql-block"> 再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同样是写的一个落“日”,同样是写的一条“河”,又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前文的“大漠孤烟直”,一个“孤”字,未免让人和作者一样萌发一种离别伤感之情。而这一句,让读者跟着作者的脚步一步步登高,入眼望去,所见皆为壮丽开阔的山川景象,不免让人抒发出一种积极豪迈的向上之情。加上后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短短的共二十个字,尤其是这“穷”字,让人有一种尺幅千里之势。因此,千百年来,因为这首诗,让一座本来普通的鹳雀楼成了中华千年名楼。</p><p class="ql-block"> 再看,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好一个“说不尽”,好一个“又开封”!把写信人的内心情感描写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还是王维,那句人人皆知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个“尽”字表达了作者对就要离别的朋友的一片赤诚,一个“无”字又道尽了作者对朋友无尽地牵挂。让读者也不禁想端起酒杯和两位一饮而尽。</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老祖宗给我们发明了奇妙的方块字,一点一横长,字字皆文章。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众多的文人墨客又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鸿篇巨著,我们穷其一生也不能读得这些著作的万一。但只要我们以书为伴,就一定能成其美,书其章。古人所谓的“书中自有颜与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就道尽了这书的份量。</p><p class="ql-block"> 从种子到种子,浸润着庄稼人的汗水,希望粒粒是金;从文字到文字,同样浸润着读书人的心血,希望字字是金,更希望让人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