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铸史:从瀚海荒烟到绿电长歌

薛国华

<p class="ql-block">文/薛国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车出哈密,地平线便挣脱了人间烟火的束缚,向着天地尽头无限延展。那是一种令人失语的辽阔,黄沙与砾石交织成的瀚海,在阳光下泛着冷冽而苍茫的光,仿佛自开天辟地以来,便以这样的姿态凝视着世间沧海桑田。</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先生曾说,“大地默默无言,却在每一寸肌理中刻下历史的密码”,新疆的大戈壁,便是这样一部用亿万年时光写就的史诗,每一粒石子都藏着宇宙的回响,每一阵风都载着岁月的叹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戈壁深处,最先被震撼的是自然的伟力与时间的厚重。脚下的土地,在亿年前曾是一片浩瀚汪洋,珊瑚摇曳,鱼龙潜跃,海洋的潮汐日复一日冲刷着远古的海岸。直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巨手将地壳掀起,海洋退去,山脉隆起,曾经的碧波万顷在风雨侵蚀与烈日炙烤下,逐渐化作今日的砾石荒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笔下的壮阔在此刻有了具象的注解——没有孤烟,却有绵延不绝的砾石如波浪般起伏;没有长河,却有地平线与天际线在远方无缝衔接,将天地的辽阔渲染到极致。耳边不禁响起唐人岑参那苍凉的诗句,觉得再贴切不过:“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哈密的戈壁,是极端环境的代名词。年降水量不足30毫米,蒸发量却超过3000毫米,干旱如一把无形的刻刀,雕琢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稀疏的骆驼刺在砾石间倔强地扎根,肥厚的叶片里储存着仅有的水分,它们是戈壁的精灵,用卑微的生命对抗着自然的严苛。风是这里永恒的行者,时而轻柔如低语,拂过砾石表面,留下细密的纹路;时而狂暴如怒吼,卷起漫天黄沙,遮天蔽日,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吞噬。然而,正是这样的极端,却孕育了独一无二的宝藏——古生物化石群在此沉睡,世界上首枚三维立体保存的翼龙蛋化石,便在这片荒原中重见天日。当考古学家的毛刷拂去化石上的尘土,远古翼龙的骨骼轮廓逐渐清晰,那些曾经翱翔在史前天空的巨兽,仿佛跨越亿万年时光,向我们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这便是戈壁的温柔,在看似荒芜的外表下,藏着地球生命演化的密码,每一块化石都是时光的标本,见证着生命与自然的博弈与共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戈壁的美,不在于繁花似锦的娇媚,而在于其坦荡无垠的雄浑与纯粹。在这里,天空是极致的蓝,蓝得没有一丝杂质,仿佛一块巨大的蓝宝石覆盖在头顶;云朵是流动的诗,时而如棉絮般轻盈,时而如奔马般矫健,在风的牵引下,在戈壁上投下变幻莫测的光影。日落时分,夕阳的余晖将戈壁染成一片金红,砾石反射着温暖的光芒,天地间仿佛被镀上了一层神圣的光晕。此刻,所有的喧嚣都归于沉寂,只剩下风声与自己的心跳,在这片辽阔的天地间,个人的渺小与天地的宏大形成鲜明的对比,心中的杂念被涤荡一空,只剩下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思考。正如陶渊明所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份悠然,在戈壁深处化作了对天地的敬畏与对时光的释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戈壁的故事并未止步于远古的回响。当时代的车轮驶入现代,这片沉寂了亿万年的荒原,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蜕变。“砥砺奋进七十载,天山南北谱华章”,在茫茫戈壁中,蓝色的光伏板如星辰般铺展,在阳光下闪耀着科技的光芒;成排的风力发电机迎风而立,巨大的扇叶缓缓旋转,将风能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电能;一座座储能电站拔地而起,铁塔与银线交织成“空中走廊”,将清洁的绿电送往远方。曾经,提及新疆的能源,人们想到的是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如今,这片土地上的风与光,正以“高效利用”的姿态,书写着可再生能源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的和解,更是一场文明与荒蛮的对话。光伏板下,曾经裸露的砾石被覆盖,土壤的水分得以保留;风力发电机旁,骆驼刺依然倔强地生长,与现代科技相映成趣。戈壁的辽阔,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空间;科技的进步,让曾经“难以转化”的风、光资源,成为驱动时代发展的绿色动力。站在观景台上,看着绵延不绝的蓝色光伏板与远处的戈壁融为一体,心中不禁涌起无限感慨:亿万年的荒烟蔓草,并未让这片土地沉沦;相反,在人类智慧的浇灌下,它正以全新的姿态,为世界贡献着属于新疆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戈壁见证了远古的海洋变迁,见证了史前生命的繁衍,如今又见证着现代文明的崛起。它如一位沉默的老者,历经沧桑,却始终保持着坦荡的胸怀;它如一位智慧的哲人,用亿万年的时光,教会我们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更教会我们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在沉寂中孕育新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开戈壁时,夕阳正缓缓沉入地平线,将天空染成一片绚烂的橘红。车窗外,风力发电机的扇叶在余晖中缓缓旋转,仿佛在与这片古老的土地告别。我知道,戈壁的故事还在继续,从远古的翼龙翱翔到今日的绿电长歌,从亿万年的荒烟蔓草到新时代的科技华章,这片土地始终以其独特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而我们,不过是时光的过客,在这片辽阔的天地间,留下短暂的足迹,却被它的雄浑与伟大深深震撼,被它的坚韧与包容深深感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疆的大戈壁,是一部读不完的史书,是一首唱不尽的长歌。它让我们懂得,真正的辽阔,不仅在于天地的尺度,更在于心灵的格局;真正的永恒,不仅在于时光的长度,更在于文明的传承。当风掠过戈壁,带着远古的回响与现代的气息,我们仿佛听到了天地与人类的对话,听到了历史与未来的共鸣——那是戈壁的低语,是时代的强音,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美乐章。</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