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故事汇 (四)地质学家李四光 找到铀和油 作者杨振

科技老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真才实学的地质学家</p><p class="ql-block"> 李四光是中国赫赫有名的地质学家。新中国建立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国家建设初期,他运用研究创造的地质学理论,在中国不光找到了“油”,还建设了好几个大油田。尤其是他带领团队找到了“铀”,为发展原子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2009年,他被推举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李四光青年时代怀着“科学救国”的雄心,赴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地质学,开始了他的地质生涯。</p><p class="ql-block"> 2.行万里路 实践出真知</p><p class="ql-block"> 李四光特喜欢旅游。他的旅游可不一般,如同当年李时珍行万里路,遍尝百草,搜集、验证、增补中草药偏方一样。三十年代初,李四光为了进一步探讨地壳表面各种痕迹的规律,不畏艰险,几次横渡大江,跨越秦岭、南岭,足迹大半个中国,亲自勘探测量,广泛涉猎,实地观察地层构造,收获沉淀。通过对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研究,推翻了过去的“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断言。</p><p class="ql-block"> 在地质学理论的研究上,他运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把各种构造看作是地应力作用的结果,创建了地质力学。</p><p class="ql-block"> 对于中国东部地区的地质特点,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的理论分析,他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3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前景,从而否定了“中国贫油”的观点。1954年,他亲自组织队伍,在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开展石油普查,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接着,李四光与其它地质工作者共同努力,使我国很快找到了钨、铬、铀、金刚石、煤及稀有金属矿藏,特别是寻找到了富铀矿。</p><p class="ql-block"> 李四光的“亲自实践出真知,踏遍足迹出成果”的做法,曾影响带动过很多青年人。</p><p class="ql-block"> 3.第一次发现铀矿石</p><p class="ql-block"> 李四光先前当地质所长的时候,所里有个叫南延宗的青年人,凭着职业和敏感,于1943年5月,为中国第一次发现了铀矿石。那天,南延宗在广西钟山黄羌坪调查锡矿,在一个已被开采的锡钨矿的废旧窿口处,看见很多鲜艳的黄色粉末状的东西,出于职业敏感,便用刀刮了一些带回去,想看看是否存在稀有元素。他与力学专家吴磊伯对这包神秘物进行显微化学的微量分析。在明察秋毫的显微镜下,两人惊喜地看到:神秘物呈现完美的四面体结晶,而这正是铀元素的特征。他们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赶紧又做了照相感光实验,结果完全无误。此事看似有些意外,可也在情理之中。为了明确当地铀矿物的产状,同年8月,时任所长李四光带着南延宗去广西途中,再次顺道去复查,看见当地铀矿物是沿着一条钨锡伟晶花岗岩脉中的断层面上生长,虽然产量不多,但千真万确是铀矿。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1949年,李四光再次出国回国时,有意识的到处探寻相关仪器器材。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以科学的眼光在英国见到了一台伽马仪,不惜高价买到手中,带回祖国。在中国后来寻找铀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4.探准规律出成果</p><p class="ql-block"> 1955年1月20日,中苏签署《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放射性元素的寻找、鉴定和地质勘查工作的议定书》。根据这个协议,中苏两国将在中国境内合作进行铀矿的普查勘探,对有工业价值的铀矿床由中国方面组织开采,铀矿石除满足中国自己的发展需要外,其余均由苏联收购。此后,大批苏联地质专家来到中国,帮助普查和勘探铀矿。根据地质力学理论,李四光对中国找铀前景持乐观态度,他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在强调构造规律的研究时,他提出:关键要把对构造规律的研究与辐射测量结合起来。</p><p class="ql-block"> 1955年3月,李四光领导了三支勘探队,按照这个地质构造规律的研究,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寻找铀矿。一支秘密队伍进驻了湖南省长沙市窑岭的一座楼房。他们被分配到这里,自己也不清楚具体要干什么,当时叫309队,全称是“中央地质部309队”,这支秘密队伍经苏联专家培训。8月30日晚 他们分成两个分队分赴广西和湖南两个地点进行普查。队员们拿着仪器在山中穿行,以250平方米为单位进行网格化搜寻。那时的大山基本是原生状态,漫山遍野,七高八低,到处是乱石、树丛、野草,迈步艰难,搜寻的难度可想而知。直到1955年10月15日晚,在一个叫金银寨的地方,队长向全体队员宣布:我们找到了制造原子弹的原料——铀矿!队员们这才知道,原来他们这么久的工作是为了找这个!数据显示,1955年至1960年,我国相继建立了9个找铀矿地质队伍,向国家提交了12个铀矿床。遵循李四光的预测,方向对、位置对、思路对、结果对。尤其南岭一带的一些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到“二五”计划末期,中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中国核工业发展需要。李四光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5·中国的“开山之石”的铀矿石标本解说:这块铀矿石标本,堪称“国宝”。如今静静地躺在北京地质研究院矿石标本房。虽然数十年过去了,仍然有较强的辐射性。为了防止核辐射,拍照片时也需要“全副武装”才可以接近。</p> <p class="ql-block">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 82岁</p> <p class="ql-block">这块“开山之石”的铀矿石标本,堪称“国宝”。如今静静地躺在北京地质研究院矿石标本房。虽然数十年过去了,仍然有较强的辐射性。为了防止核辐射,拍照片时也需要“全副武装”才可以接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