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洲. 流金岁月

家中老大

<p class="ql-block">1970年到1971年,随父母去江西,在北大五七干校度过了两年的童年时光。</p><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5日,时隔半个世纪,我终于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南昌鲤鱼洲。</p> <p class="ql-block">北大干校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鲤鱼洲。印象中,那时从干校进趟南昌城可费劲儿了,坐卡车要走上个把小时,乘船就得漂上大半天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年泥泞颠簸的大堤土路,现在早已变成了宽敞的林荫大道。从南昌北站到干校旧址,下高速走鲤鱼洲公路(X025县道),40分钟即可到达。</span></p> <p class="ql-block">“北大五七干校”是通俗的叫法,它的正式名字是“北京大学江西试验农场”,后来又改成了“北京大学江西分校”。</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江西分校旧址</p><p class="ql-block">现在,旧址已作为近现代史遗迹,入列江西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鲤鱼洲的变化天翻地覆,幸亏有“</span>北大江西分校”的标牌,为我们标识了回家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1969年,五七干校雨后春笋般从全国各地冒了出来,北大的五七干校也应运而生,落户在了江西鲤鱼洲。当年干校的大人孩子都自称是“五七战士”。而十里开外的江西共大,师生们以“730战士”自居,因为毛主席曾在7月30日给共大写过一封信。</p><p class="ql-block">隔壁的清华,也是“五七战士”,那叫战友。跟共大的同志,番号不同,那就是友军了😁</p> <p class="ql-block">江西鲤鱼州文化馆馆长杨卫东先生热情接待了我们。闲聊中,杨馆长一直说,当年没把北大清华留下,实在是江西的最大遗憾。如果清北能在江西延续下去,那些顶尖的学术大咖一定会给江西带来不一样的今天。</p> <p class="ql-block">走进北大干校陈列馆的院子,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迎面映入眼帘的是学界泰斗厉以宁先生为陈列馆题写的牌匾。当年他们全家来鲤鱼洲,所在的经济系被编在了十连。</p> <p class="ql-block">这房子,太亲切太鲤鱼洲了!当年各连的砖瓦房应该出自同一张图纸,房子长得一模一样。这里的一切原汁原味,绝对是一种回家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当时父母在物理系,我家就归属二连了。</p> <p class="ql-block">房子设置的三个展厅和一个旧居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展厅的说明词。</p> <p class="ql-block">这些展品确实是老物件,但还是有点生疏感。因为当年在鲤鱼洲,用的东西大多是竹制品,竹椅、竹床,竹筒、竹筐,竹席,扁担,.....简直是到了无竹不欢的程度,就连毛主席像章都是竹子做的。</p> <p class="ql-block">刚到鲤鱼洲,参加劳动,每人发了一把“佬俵锹”,它和北方的铁锹不一样,没有蹬脚的地方,全靠臂力去翻土挖河泥,根本使不上劲。在展厅里并没看到印象中的老俵锹。</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的暖瓶</p> <p class="ql-block">扁担看上去很亲切,离开鲤鱼洲时,连里还给每个人发了根扁担做纪念。我都忘了,怎么扛着扁担进大上海的😁</p> <p class="ql-block">原北大党委副书记彭佩云的宿舍</p> <p class="ql-block">屋里的家具简单又简陋</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场部应该就在展示馆附近。记得场部的北面有个大操场,全校上千人在那里开大会,看电影,看演出,特别热闹。现在操场已是踪迹全无了。</p> <p class="ql-block">这个标语一看就是现在的人写的。当年的二连,很多老师美术字写得特别棒。黑体楷体仿宋体,写出的标语规范工整,绝对是行走的打印机。</p> <p class="ql-block">在鲤鱼洲时,看过几部文革前的老电影,《英雄儿女》、《奇袭》、《打击侵略者》都是在那个时候看的,当时激动的不得了,觉得江西比北京好,能看到很多内部电影。</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江西校友之家</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北大江西分校的沙盘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p> <p class="ql-block">当年,北大江西分校是准军事化管理。各个系都编入连排班。没有系主任和室主任,只有连长排长班长。起床号,熄灯号,集合号,收工号,....大家跟着军号的节奏过日子。六点半早饭时间,大喇叭准时播放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没有礼拜天,干十天歇一天。军宣队领导是来自8341的王政委。各连的配置大致如下:</p><p class="ql-block">1连: 机关党委、校办、仪器厂</p><p class="ql-block">2连: 物理系、无线电系</p><p class="ql-block">3连: 化学系(后迁入德安)</p><p class="ql-block">4连: 数力系、技物系</p><p class="ql-block">5连: 生物系</p><p class="ql-block">6连: 地质地理系</p><p class="ql-block">7连: 中文系、图书馆系</p><p class="ql-block">8连: 哲学系</p><p class="ql-block">9 连: 东语系、西语系、俄语系</p><p class="ql-block">10连: 法律系、政治系、经济系</p><p class="ql-block">11连: 机关党委、行政处</p><p class="ql-block">12连(基建连)</p><p class="ql-block">13连(机务连)</p> <p class="ql-block">这是根据展厅沙盘得出的北大江西分校布局图。时间太久了,很多连队的位置标识并不准确,发小们的记也忆不尽相同。</p> <p class="ql-block">这栋房子和当年二连的大仓库结构完全一样,就是小了一号。当年二连大仓库是全校规模最大的仓库,农闲时,学校的重要大会,文艺汇演和体育比赛等室内活动都在那里举行,可惜现在已经拆掉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五七小学教室的模拟场景。在我的印象里,当年的教室可简陋多了。长条板凳长条桌,一溜能坐四个人。地上没有铺砖头,就是夯实的三合土。但教室绝对是砖瓦房。赵凤祥老师是我们五年级的班主任。</p> <p class="ql-block">语文课上,大家的作文多是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开头。作业开始要写毛主席语录,八成以上的人写“多思”两个字,图省事儿。打开铅笔盒,里面有张课表,上午语文算数常识音乐,下午高年级的孩子是劳动,我们就各回各连自己撒欢儿去了。</p> <p class="ql-block">二连虞丽生老师的照片变成了村口的宣传画。</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温馨提示:我在鲤鱼洲很想你</p> <p class="ql-block">从高德卫星图上看,这里应该是二连的具体位置。可航拍地面,却一点也找不出当年二连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印象中,大仓库、二排的房子、食堂和三排的房子应该是从西往东,沿着太子河一字排开。现在河没了,大仓库也没了,房子纵横交错,没了参照物,记忆就有点混乱了。</p> <p class="ql-block">厉以宁先生旧居。因为挂了标识牌,才确定了这是十连的位置。房子都刷上了大白,没了当年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这个房子像仓库,但又接出来一块,搞不清是哪儿了。</p> <p class="ql-block">这群鸡让人想起当年连里除了连长排长,还有更高的行政长官“鸡司令”。记忆里还有和我们玩耍的两条土狗,花子和虎子。</p> <p class="ql-block">印象中,“新北大排灌站”的出水口应该正对着十连,直通太子河,而不是出门右拐。据孙刚同学解释,原来的排灌站应该向南移动了几百米,现在看到的排灌站已经不是原来的建筑了。</p> <p class="ql-block">按此推论,这个大堤外的排灌站延伸架构也是山寨版的了。</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新北大排灌站”已改成了“北大电排站”。</p> <p class="ql-block">入冬了,早已过了“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季节,但鲤鱼洲依然鸟语花香,生机勃勃。</p><p class="ql-block">在我心里,鲤鱼洲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留存着童年的记忆,期待鲤鱼洲有更加美好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1971.7,五七小学五年级同学在“毛主席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1971.7.25 在井冈山黄洋界</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1971年11月,五七中学组织同学徒步拉练去安源煤矿参观,因为年龄原因,五七小学五年级只选派了5位代表参加了这次活动,包括许小宁、张祖钢、李虎、吴奇和范小华。</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1971.9, 在父亲的拖拉机上。这是当年二连最牛的机戒化战车了,站在车上,顿感威风八面。</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鲤鱼洲干校初创时,大家在搭建草棚。</p> <p class="ql-block">二连大仓库,是当年北大江西分校的地标建筑。很可惜,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大仓库已经彻底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2016.4.25 </p><p class="ql-block">(分别45年后在北京的第一次聚会)</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1.孙刚、2.夏进、3.许小宁、4. 李克宏、5. 陈芳;</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1. 罗涛、2.石建红、3.张祖钢、4. 赵谊平、5. 王琳。</p> <p class="ql-block">2016.10.30</p><p class="ql-block">(许小宁邀请部分同学和鲤鱼洲五星垦殖场领导见面)</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1.厉放、2.赵谊平、3.吴继荣(时任五星垦殖场党委书记、场长)、4. 陈芳、5. 付来林(原五星垦殖场党委书记、场长);</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1. 罗涛、2. 孙刚、3. 李克宏、4. <span style="font-size:18px;">熊润泉(原五星垦殖场武装部长)5.</span>许小宁、6.<span style="font-size:18px;">陈建平(时任五星垦殖场副场长)、7. </span>杨卫兵(时任五星垦殖场总场办公室主任,现任鲤鱼洲文化馆馆长)。</p> <p class="ql-block">2017.7.12</p><p class="ql-block">(原北大物理系主任赵凯华教授亲切接见五七小学的部分同学)</p><p class="ql-block">前面左起:1.王侠、2. 赵谊平、3. 赵凯华、4. 杨跃年、5. 石建红;</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1. 罗涛、2.许小宁、3.黄一非、4. 陈芳、5. 孙刚、6. 李克宏。</p> <p class="ql-block"><b><u>北京大学江西分校旧址陈列馆</u></b>(解说词)</p><p class="ql-block">1969年6月至1971年10月,北京大学共有2620余名教职员工在此参加劳动和生活,有277名中小学生和幼儿随迁,另有27名家属到校落户,1970年9月,北京大学江西分校面向全国招收9个系、13个专业共434名工农兵学员。共计有3360多人曾在此劳动、学习和生活。1971年10月3日,北京大学江西分校最后一批人员返京。北京大学江西分校的一批有思想有才华的学人学子,他们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杰出人士。</p><p class="ql-block">他们之中有陆平、彭佩云、丁石孙、王竹溪、张岱年、侯仁之、厉以宁、汤一介、邓广铭、芮体、陈齿孙、陈贻、龚详珊、马石江、冯定、岑顺祥、张友仁、袁行霈、周先庚、林焘、段宝林、严家炎、金克木、卢鸿盛、罗荣渠、盛澄华、商鸿速、王铁崖、陈振汉、袁良骏、么书仪、张龙翔、张学书、郭景海、孙承词、徐光宪、姜伯驹、郝斌、谢青、谢道渊、迟惠生、严绍透、程民德、张滂、翟中和、张青莲、唐山涛、郭仲衡、张恭庆、冯新德、何方用、胡济民、高小霞、潘文石、杨勋、桂琳琳、邓懿、钟云霄、叶期、裘锡圭、唐作藩、黄修己、王宪钧、洪子诚、乐黛云、楼宇烈、谢冕、王理嘉、洪君彦、陆俭明、蒋绍恶、刘蛎瑞、周先情、陈有西、谢青、崔殿祥、金碧华、张二力、孙篷一、陶坚德、任宁芬、伊敏、何玉春、刘文兰、冯钟芸、石坚、汤侠声、张广达、张启勇、昆缩阁、王季麟、张爱荣、郝克明、韩启成、李存立、孙静、方豪、熏灼华、孙亦丽、徐雅民、张文定、孙玉禄、李晔、林志超、邹富、葛淑英、斯荣斌、甘世福、任宁芬、郭锡良、巫玉、闵开德、叶于浦、张锡瑜、王晓秋、赵海宽、赖荣源、张纯元、王宜承、张明秋、巩运明、严庆珍、董文俊、吉常宏、王荣宅、郭振泉、侯文达、徐邦志、王诗武、李德昌、张庭芳、周以民、杨安峰、杨俭美、李荫蕃、刘素珍、李林英、尤瑞麟、胡迪鹤、崔庚员、李庆、王茂根、吴天敏、李长林、张少康、陈铁民、吉常宏、罗泽华、曹悼、陈永南、蔡益鹏、黄祚强、刘兆乾、曹照损、李令媛、邝宝、李玲君、李芬芬、马继霞、李应秀、容寿袖、李静汤、伍淑仙、尚玉昌、王兰仙、余瑞元、陈志明、华子干、孙博宁、赵元梁、杜芝兰、王世珍、赵贵槐、陈茂生、梁崇志、陈颂堂、周先碗、陈月仙、李秀如、许小峰、许小宁、陆丽华、李一华、胡双宝、杨必胜、乔静、钟容生、高云鹏、张起永、巫宇苏、张祥保、周月梅、仓道来、石钟琴、黄修、向景洁、胡山林、张思明、沈忠民、杨里昌、梁玉香、李秋兰、王言真、丁良珠、冯先明、严锦霞、徐刚、叶华胜、孙寿国、金星火、刘伯达、金星火、漆暖水、王怕方、林志超、顾壁莹、张耀鸿、伍允寿、黄元梅、于素荣、李文健、王仙凤、侯金宝、周慧珠、赵松发、唐仁虎、李宽心、伊保华、刘树海、孙爱道、鹿军、曹仲华、于根生、盛寿炎、于上海、曹仲华、张荣光、赵松发、黄兰生、陈文乾等等一大批知名人士和著名教授、博导、院士和泰斗,还有当时名声远扬的聂元梓。还有张雪森、邹洪新、林鸿范、汤吉士、王永干、桑灿南、孔祥赢等同志因事故或病故,他们长眠在鲤鱼洲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繁重的劳动与艰苦的生活,常常交织在一起。他们很快地融入了当地生活,在鄱阳湖畔摆开战场,革命旗帆高高飘扬。挥汗如雨挑堤围是,草棚风餐劳动学习,挑灯篝火春爱描、大雨滂沱抢种抢收。那些满腹经纶的学者大家,虽从事艰苦的劳动,身处艰苦的生活环境,却始终一心向党,乐观豁达,艰苦创业,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用勤劳的双手、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在鲤鱼洲这块"荒沛野岸"上创造出了"绿色的神话",为我们留下了一批人文故事、建筑选存与创业精神。岁月荏苒,思绪无限。我国最高学府的江西分校已经成为历史,但记忆始终定格在人们的心里,成为了共和国历史阶段的重要印迹。成立了南昌高新区鲤鱼州管理处,为鲤鱼洲的发展开启了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