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晚晴:年过七旬学人的《芥子园画谱》修行记

张京伦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阳光温柔地洒在我的书桌上,我习惯性地铺开宣纸,调好墨,备好颜料,提笔开始一天的绘画练习。回首七十六载岁月,从湘江河畔的知青岁月,到黄浦江边的退休生活,手中的笔从书写文字的钢笔,变成了勾勒丹青的毛笔,唯一不变的是那颗始终渴望求知、热爱学习的心。2019年的秋天,我与老伴走进了嘉定区老年大学花鸟班的教室,跟随刘老师学习写意花鸟画。也正是从那时起,我与《芥子园画谱》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启了一段充满惊喜与成长的艺术之旅。</p><p class="ql-block"> 《芥子园画谱》出版于清康熙年间,是绘画经典教材与文化传承瑰宝。</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第一堂课上,刘老师让我们临摹画谱中的竹叶。当我第一次握着画笔时,手止不住地颤抖,蘸了墨的笔落在宣纸上,晕开成一片混沌,完全看不出竹叶的模样。这一幕,让我想起当年在湖南插队时,第一次用粉笔在临路的墙壁上出墙报的情景,同样手忙脚乱却总也搞不好。然而,那段在公社担任文化辅导员的经历,却在我心中种下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后来,我在央企担任宣传部长,又到高校投身教育事业,文字一直陪伴着我,成为我最忠实的伙伴。那些年,我在湖南工作时,有幸在上海的报刊上发表了二十多篇文章。可我从未想过,在晚年,我会在上海与绘画结下如此深厚的缘分,而《芥子园画谱》则成为了我绘画道路上的重要引路者。</p><p class="ql-block"> 在刘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芥子园画谱》成了我形影不离的良师。我放下过往的身份与成就,像一名懵懂的小学生一样,从零开始学习绘画。为了画好竹叶,我按照画谱的教导,连续几周每天专注地练习“个”字、“介”字的写法。每一笔落下,都在体会竹叶的形态与神韵;为了掌握兰叶的转折技巧,我反复研读画谱中“起手式”的要诀,一笔又一笔地临摹,力求还原画谱中的精妙之处。那段时间,老伴常常打趣我,说我比当年写领导讲话稿还要认真。我笑着回应她,这是我在补上年轻时错过的艺术课。几年下来,我的近二千幅习作堆满了书房,每一张纸上的线条与墨色,都记录着我在绘画道路上的点滴进步。</p><p class="ql-block"> 绘画不仅充实了我的生活,还为我的旅行赋予了全新的视角。此后,我总会带着《芥子园画谱》踏上旅途,走过大半个中国。站在上海东方明珠塔下,我望着这座现代化的建筑,心中感慨绘画艺术也应与时俱进,不能一味地依葫芦画瓢,固步自封;在云南丽江,漫步于古色古香的古城中,看着那飞檐翘角,我惊喜地发现,它们与画谱中描绘的屋宇画法竟是如此相似;在新疆农七师的胡杨林里,那枝干向四周伸展的胡杨,让我瞬间明白了画谱中“树分四歧”的含义;在苏州拙政园,我亲身领略到了园林中“攒三聚五”的置石之法,每一块石头的摆放,都蕴含着独特的艺术美感。每到一处,我都会拿起手机,将眼前的美景与心中的感悟及时记录下来,把这些游历的收获整理成《美篇》,分享给美友。</p><p class="ql-block"> 从2022年5月起,无论是宅家做“屋里学家”,还是在外游山玩水,我坚持每天在《网易新闻》上发一幅自己画的画,至今已经坚持一千多天。令我意外的是,我的作品《枝叶关情》浏览量达到15.5万,还经常收获众多读者的喜爱与点赞,这让我受到了鼓舞,分享了快乐,也坚定了我继续创作的信心。多年积累的文学素养,在绘画创作中也找到了新的施展空间。我从自己所画的荷花、紫藤作品中,各挑选出十幅,为每一幅画都配上了精心创作的诗句。当我拿到自己出版的《荣耀中华》画册时,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情不自禁地高声吟起李白的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些将绘画与文学相结合的尝试,让我仿佛回到了当年发表学术文章《诗仙笔下月生辉》时,充满热情与干劲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更让我开心的是,通过《水墨时间》和小红书分享我的绘画作品,我结识了许多年轻的艺术爱好者。我们跨越年龄的差距,常常交流创作心得,分享艺术感悟。这种充满活力与创意的艺术对话,为我的晚年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在老年大学学习绘画的这段时光,我经常研读《<span style="font-size:18px;">芥子园画谱》,</span>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的真谛。去年,我的四幅作品有幸在北京绿色书画院展出,最近,一份省级综合文化类月刊,采用了我八幅作品,面对这些成绩,我心中想到的不是成就与骄傲,而是那些在绘画过程中尚未攻克的技法难题。每当我翻开《芥子园画谱》,看到“青在堂”三个字,就像是无声的提醒,让我明白艺术之路永无止境,重要的是始终保持初学者的谦逊与热情。</p><p class="ql-block"> 几年来,我积极参加我爱人牵头组建的社区书画协会活动,成功策划举办了建党100周年、迎二十大、抗疫、“安(安亭)花(花桥)白(白鹤)主题活动”书画展;多次参加迎新年画挂历送温暖活动;在社区节活动现场,我绘的团扇,受到居民追捧。我把学的绘画技能,奉献给社会,快乐心情,无以言表。</p><p class="ql-block"> 我从曾经的农村文化辅导员、央企宣传部长、高校教师,到如今画坛的老年学员;从文字爱好者,到现在的水墨丹青的痴迷者;从《湖南名人志》的入选者,到今天的书画协会普通会员,这段银龄学艺之旅,为我的退休生活描绘出了绚丽多彩的画卷。如果说青春是生命中热烈的盛夏,那么晚年便是文化积淀的金秋。在这里,既有收获知识与成长的喜悦,也有不断探索、继续耕耘的动力。在《芥子园画谱》的笔墨世界里,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诗意栖居之所,也在阅读经典、学习绘画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银龄悦读,乐学乐为”。</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