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小相约岀游记(2025.11)

和平

<p class="ql-block">数天来走了近千公里,哥几个游兴未减。接下来是我们这次行程中的重点,就是去河南兰考县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和瞻仰他的墓地。</p> <p class="ql-block">车前往焦裕禄墓地的路上,有一段是条两行金色树木铺就的大道。今天的天格外的清,阳光照在路旁两行的树叶上,闪岀耀眼的金色,犹如是焦裕禄同志他们一代人用生命铺就的光明之路,更像是焦书记用生命浇灌出的胜利底色。</p> <p class="ql-block">焦裕禄同去的事迹,在俺上学时就熟知。今年回山东老家,在博山停留时,还想去他的旧居和纪念馆看看,结果由于其他事耽搁而未去成,很遗憾。</p><p class="ql-block">由于到的比较早,大门刚刚开,游人还不多,俺刚踏入门口就有种庄严肃穆的感觉,门前的石碑上雕刻着“焦裕禄纪念园”几个金色大字,笔体苍劲有力,门前的松柏整齐挺拔,像一排排守护烈士的哨兵,见此瞬间让人心沉静下来。</p><p class="ql-block">​进入园内,主干道两侧,刻着“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展板,配有兰考当年治沙与如今丰收的对比图,让游客可以直观展现“焦桐精神”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园区广场耸立着革命烈士纪念碑,建于上世纪1993年。看介绍碑高有19.64米,寓意纪念焦裕禄同志1964年逝世。碑体正面镌刻着毛主席手体“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座四面刻有“访贫问苦”“查三害”“解放兰考”等浮雕和碑记。</p><p class="ql-block">该纪念园和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与墓地巳被国家评定为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在步入焦裕禄同志的墓地前,我们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纪念焦裕禄同志而作的词,全文摘抄如下:</p><p class="ql-block">念奴娇·追思焦裕禄</p><p class="ql-block">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p><p class="ql-block">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p><p class="ql-block">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〇·七·十五</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饱含深情、意境深远的词作 。读罢此词,感慨万千,深受触动。这首词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同志的深情追思和崇高敬意的表达,更是对现实中广大党员干部的一次深刻教育和精神洗礼。</p> <p class="ql-block">在焦裕禄同志的墓前还有两块题词碑,分别刻有前国家领导人董必武、郭沫若撰写的长诗。</p> <p class="ql-block">走进焦裕禄烈士墓区,最醒目的是他的墓碑,是由大理石雕砌而成,高两米多。正面镌刻“焦裕禄烈士之墓”,墓后屏风墙纪念壁上镶嵌着毛主席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碑后写有焦裕禄同志的生平简介,墓盖由汉白玉外镶。 墓碑简洁朴素,周围铺满鲜花,我们刚到时,有人已献花蓝,还有不少参观者自发鞠躬致敬。</p> <p class="ql-block">站在简朴的墓碑前,看着周围常青的松柏和墓四周种植的鲜花,俺脑海里浮现出他裹着被褥查沙丘、带病扛锄头种泡桐的身影。在他逝世后,新华社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县委书记的榜样”应是对他最高的褒奖。焦裕禄同志之所以后来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不是他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他心里一直有着为人民服务的执念。在面对“三害”时不退缩、有股扎根兰考战到底的韧劲,并且身居领导岗位却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的朴素情感,因而受到人民的拥戴。</p> <p class="ql-block">缅怀奠拜完焦裕禄同志墓地后,我们踏入焦裕禄纪念馆。该馆始建于上世纪1966年,最初名为“焦裕禄同志革命事迹展览馆”,在1983年改建为陵园后,该馆更名为“焦裕禄纪念馆”,馆名是由前党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为现代化新式建筑,建筑面积约有两千多平方米。馆共有三层,分序厅、展览厅、贵宾室和放映厅等主要部分。序厅正面有焦裕禄立身铜像,高约1.5米、宽约1.2米、重约600公斤。像座上的“焦裕禄”三个字是邓小平同志题写。</p> <p class="ql-block">展厅面积有千余平方米,据介绍展出内容分前言、序篇、神州赤子、临危受命、执政为民、干部楷模、今日兰考五个部分,有版面、照片三百余幅,遗物九十余件,无论是实物,还是照片或视频都生动展现了焦裕禄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p> <p class="ql-block">在焦裕禄纪念馆里,俺看到这样一件实物,是一把极具意义的藤椅,被国家评定二级文物,它也是焦裕禄精神的重要象征。在现场可以看到藤椅上部的藤条网上靠前有一个大窟窿 。这是因为在1962年焦裕禄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后,因长期劳累,他的肝病日益严重 。每当肝疼袭来,他就用茶缸、钢笔等硬东西顶在痛处,靠在藤椅上坚持工作,久而久之,藤椅右边就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等病痛缓解后,他又会亲自用藤条再修补好。这把藤椅一直用到他病倒以后。</p> <p class="ql-block">通过参观看到的一些实物说明,焦裕禄的伟大,在于把“为民”刻入行动中,把“担当”融入日常里。左上角照片是一把鸡毛掸子(实物),在他工作期间病痛时,用此来顶住肝部减轻痛苦,可以看岀掸子上的鸡毛基本上脱落光了。</p> <p class="ql-block">走在纪念馆园内,随处可见以焦裕禄同志当年带头栽种的泡桐树,在他逝世后此树被命名为“焦桐”。</p> <p class="ql-block">如今兰考全境到处种植着这样的树种,我们所见到的都是枝繁叶茂,树干粗壮挺拔。见到它们仿佛是他仍在兰考大地上工作战斗着。</p> <p class="ql-block">从焦裕禄同志的纪念园岀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刚刚看到的各种景象不时在脑海中闪现。我们开车继续行驶在兰考的大地上,前往下站的目的地是兰考县的黄河岸边,欣赏“黄河最后一道湾”。</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黄河曾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肆虐,在华夏大地刻下无数苦难印记。面对黄河泛滥的千年难题,中华民族的抗争从未停歇。上世纪的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来到此地视察 。在同河南省委负责人就治理黄河问题交换意见时,强调“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这是他老人家第一次提出关于治理黄河的伟大号召。</p> <p class="ql-block">在黄河岸边陈列着当年毛主席乘坐的专列(复制品),从现场看是窄轨小火车,应该是特意为毛主席视察而专建的。</p> <p class="ql-block">在岸边还建有一座纪念毛主席视察黄河的纪念亭,亭子为正方形,高约九米,四周围以栏杆。亭内有16根柱子,采用双重檐宝盖顶设计,上嵌黄色琉璃瓦。亭上正中东西两面镶有汉白玉“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10个字。</p> <p class="ql-block">亭中立有一块青石碑,碑正面面对的是黄河大转弯处,上面刻有毛主席手书“要把黄河的事情做好”,碑的后面刻有毛主席两次来兰考视察工作的经过。</p> <p class="ql-block">游走在黄河岸边岸,发现在观景台处有一座简易的钢琴雕塑,好似是钢琴家在激情演奏《黄河》钢琴协奏曲。该雕塑将艺术与黄河文化相结合,俺此时站在此处,仿佛能听到激昂的钢琴曲。</p> <p class="ql-block">哥几个在黄河最后一道弯的堤岸上来回走了好几遍,秋风裹着黄河水湿气扑面而来,在我们眼前的浊浪就如万马奔腾,在豫东平原上划出一道苍劲的弧线,既藏着自然的磅礴,更刻着岁月的厚重。这道弯,是黄河奔流入海前的从容回望。当我们离开时,风仍在吹,浪仍在涌,而兰考黄河湾的壮阔与厚重,早已沉淀我们心底。视频中头张照片是选用他人拍的航空照,现场由于地势低,看这道弯不是很明显。</p> <p class="ql-block">离开兰考前,我们又特意前往张良墓 参观,张良(约前250年—前186年),字子房,是秦末汉初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西汉开国功臣 。墓区明清时建有祠堂和庙宇,后毁于水患和战乱。现在附近村民捐资修庙3间,立碑4座。每月阴历初一、十五有庙会,朝拜规模较大。</p> <p class="ql-block">据当地人介绍墓区占地约三万多平方米,坟高有十米,周围古柏环绕。墓园内有近200棵古柏,多为明代所植。</p> <p class="ql-block">喜爱历史的人都知道张良,像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鸿门宴,就是张良岀谋策划的。他在这场斗智斗勇的宴会上,曾力劝刘邦在宴上卑辞言和,又疏通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之后,他辅佐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提出“聚集三王,方可与霸王一战”的计策,帮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所以说张良以其卓越的谋略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由于有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军事谋略,被后人誉为“谋圣”,与文圣孔子、武圣关羽等并列为中国古代十四圣之一。刘邦曾评价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p> <p class="ql-block">我们结束在河南兰考的行程后,驾车一直向东,进入俺的老家山东省境内,我们要去的地方是荷泽市的巨野县。接近午时,吃的第一顿饭就是地方名吃——罐子汤,它是山东鲁西南地区的特色传统名吃。我们导航找了家正宗的小店,每人要了一碗羊肉混合羊肚灌子汤,看其汤汁醇厚,羊肉嫩滑无膻,粉条爽利带韧,口感丰富。店老板说喝罐子汤,必搭配热乎的烧饼食用。可我们来的有点晚了,刚打出的烧饼就剩四个了,只好要了份壮馒(也就是放油少的烙饼)。</p> <p class="ql-block">吃罢午饭我们来到巨野县博物馆,这是一座国家一级综合性博物馆,在县级有国家一级性质的实属少见 。据馆内介绍展厅面积近万平方米。 馆藏文物多大13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297件/套,国家一级文物有27件(套)。藏品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种类丰富,有青铜器、玉器、瓷器、陶器等。</p> <p class="ql-block">展厅的设置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组成,下设大野沧桑、金石瑰宝、大汉之风、馆藏文物、精品书画、俊杰星驰、民俗非遗、临时展览等八个展厅。</p> <p class="ql-block">进入展馆首先看到的是正面墙上巨大的浮雕,它以麒麟文化和昌邑故国为重点,将大野泽、昌邑故国、西狩获麟、涿鹿之战、齐鲁会盟、梵塔朝晖、杨震却金等巨野县历史长河中的典型人物、故事和事件有机融为一体。浮雕通过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巨野县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观众在踏入博物馆的瞬间,就能感受到巨野古代的辉煌与繁荣。</p> <p class="ql-block">在馆中我们看到了镇馆之宝——东汉镂空龙虎纹铜炉(国家一级文物) 。走进细观它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是灶台,下部是带三轮的底座。炉身一侧镂空龙纹,另一侧镂空螭虎纹,前后镂空为钱币纹饰,炉上配有带柄染锅,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是研究汉代丧葬习俗、社会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北齐造像刊经碑 (国家一级文物):发现时立于巨野县石佛寺,是寺庙废弃后唯一保留下来的石碑。碑文中出现了迄今已知年代最早的简化字(“万”字),把我国出现简化字的历史上推到南北朝时期,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和历史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清初画家这幅仿宋代徐崇嗣笔意设色荷花鱼藻图轴,也是书画类的国家一级文物,画面色彩明快,浓淡适宜,构图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是其传世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巨野县博物馆,仿佛穿越千年时光与菏泽大地的文脉对话。馆藏的书画文物笔墨含韵,古器珍品沉淀岁月,既可见先贤的艺术才情,也能触摸到巨野作为古邑的历史厚度,每一件文物都在静静诉说地域的沧桑与荣光。走出展馆时,不仅被文物的艺术价值打动,更对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生出深深敬意。</p> <p class="ql-block">离开巨野前我们还参观了一座古塔。从史料上看这座塔名为 永丰塔,它始建于后周时期,原有七层,在元末明初因黄河泛滥,塔身受损,仅存五级,塔下二层被水淹没,至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查资料得知永丰塔为八棱等边四门楼阁式砖塔,现存五层,高31米,下层周长44米,上层周长36米,塔身各层高度及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现在永丰塔所处的环境四面环水,塔影映入水中,景色十分美丽,是巨野的标志性景观之一。从外观看,哥几个都认为可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从现场看有些向右倾斜)</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巨野县再往东来到了山东济宁市。济宁(唐代称“任城”)也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第二故乡,是他长期寓居、创作生涯的重要之地。据史料记载李白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迁居任城,在此生活近20年,留下大量诗作与生活印记,济宁也成为他除故乡陇西外最具情感联结的地方之一。太白楼就是李白当年欣酒赋诗的地方。现存的太白楼是1952年在原城墙旧址上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一生创作诗歌约上千首,现存诗有九百余首。其诗作风格浪漫奔放,想象丰富,意境独特,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有些著名诗作,在俺上学时还下功夫背诵过,如今部分段落还能信口拈来。</p> <p class="ql-block">在太白楼的游廊和院内有《李白任城县厅壁记》以及自唐以来的刻石碑碣60余块,其中李白手书的“观”字碑、乾隆皇帝的御笔刻石、罗振玉的石刻楹联等堪称镇馆之宝。楼内还藏有李白醉书的《清平调》三首狂草横轴、孔继涑摹李白笔迹刻石《送贺八归越》诗贴等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照片就是李白手书的“观”字碑。据说他当时手书“壮观”二字,后被刻石留存,每字有两尺见方。据清乾隆版《济宁直隶州志》记载,此碑最早发现于元朝至正初年,有人收藏,后历经辗转,后被移至济宁太白楼。许多专家认为现存济宁太白楼内的“观”字被认为是李白真迹,而“壮”字是后人所加。所以太白楼只展示了一个字。</p> <p class="ql-block">在展馆中,俺看这样一幅画面,李白与杜甫在马上边走边叙,交流情感。这两位是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交,。实际上两人一生中仅有过两次短暂会面,但这两次就结下了跨越时空的深厚情谊,也被后世称为“李杜之交”。杜甫曾写下《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等十余首诗思念李白的诗,字里行间满是牵挂;而李白也有《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等诗留存,记录下分别时的不舍。</p> <p class="ql-block">李白在济宁生活了二十多年,他的儿子在此出生,女儿在此长大,他还在此留下了五十多首诗篇,“竹溪六逸”“李杜交游”等佳话也发生于此。太白楼是中国唯一有明确史料可考的李白故居,具有极高的文化底蕴和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一路向东,路经济宁的如意洸府河大桥工程名为“太白楼路洸府河大桥”,查资料得知如意洸府河大桥为双塔双索面混合型叠合梁斜拉桥,全长1831米,桥宽40米,主跨320米,塔高98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位于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境内,是太白楼东路的组成部分,西起太白楼东路,东接孟子大道。也就是下站我们要去的地方——儒家学派老二孟子的故里。</p> <p class="ql-block">邹城“三孟”是指孟府、孟庙和孟林,它们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三孟”是传承孟子思想的重要场所,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文化内涵。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和孟子后裔的家族传承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走进 孟庙,该庙也称亚圣庙,是祭祀孟子的场所 。始建于宋朝。看介绍得知孟庙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2.4公顷,院落五进 。亚圣殿是主体建筑,里面供奉着孟子的塑像 。在庙内保存有历代碑刻310余块,古树名木近300株,细查看下树龄最古老的有900多年,少则也200多年 。</p><p class="ql-block">照片就是孟庙中最主要的主体建筑亚圣殿。</p> <p class="ql-block">查资料可知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被尊“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核心思想:以“仁政”为核心,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出“性善论”(人皆有恻隐、羞恶等四端),强调通过修身养性实现“浩然之气”。</p><p class="ql-block">照片是亚圣殿中供奉的孟子坐像。此殿也是孟庙的主体建筑。</p> <p class="ql-block">俺在孟庙中看到了这块石碑,同时也想起了在看史书中得知孟母断机的故事。它讲的是孟子母亲为劝勉儿子专心求学,剪断正在纺织的布,喻指做事需持之以恒,勿半途而废,前功尽弃。</p> <p class="ql-block">庙中有孟子生平事迹陈列馆。在馆内展示栏中主要介绍了孟子的生平事迹以及《孟子七篇》等相关内容,同时还展示了孟子的名言警句等,让参观者能够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和学说。</p> <p class="ql-block">孟子的典故很多,这与他的思想主张、游说经历紧密相关。比如:孟母三迁, 断织喻学,五十步笑百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舍生取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这些故事和警句在俺数十年的工作,学习中常常听到。</p> <p class="ql-block">从孟子典故的现实意义上讲,核心就是为了处世在个人修身、社会治理、人际相处等方面给人以忠告和警示,用经典智慧解决当下问题,比如“揠苗助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p> <p class="ql-block">游完孟庙,邻街就是孟府。孟府前的亚圣牌坊位于孟府南门东侧,始建于明朝。建筑为四柱三楹木架结构,每楹有三层梁坊,坊正中横额上书“亚圣”两个贴金大字。该牌坊是一座纪念性牌坊,彰显了孟子在明代备受尊崇的地位,也体现了孟子的儒学思想在当时已深入人心。</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孟府是孟子嫡系后裔居住的宅第,始建年代巳不详,但在北宋年间已有修建的记载。孟府以大堂为界,前为官衙,中为内宅,后为花园,共有楼、堂、亭、阁百余间,是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古建筑群。大门悬挂“亚圣府”匾额。</p> <p class="ql-block">在孟府里俺看到了孟子传世的画像,给人初感是一位睿智、庄重的儒家圣贤形象,体现出其思想家、教育家的气质。画中他头戴峨冠,身着宽衣博带,展现出古代儒者的形象特点。</p> <p class="ql-block">在孟府中俺初次看到流苏树,以前只听说过。它位于孟府的赐书楼前,是孟府内著名的景观。据说当地在树开花时节,还要召开赏花吟诗会。这两棵流苏树一雌一雄,种植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当地人讲该树花开时,满树白花如霜似雪,花形细长如丝,簇成一团,从空中俯瞰恰似硕大的“花球”,微风拂过,花瓣飘落,清香怡人。望以后花开时节再来此赏花。</p> <p class="ql-block">孟府中的建筑与树木,不如孟庙中的历史悠久,但行走其间,也能感受到古代官宅的规制与雅致,也能体会到孟子思想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它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融入了家里的建筑、草木和家风中。</p> <p class="ql-block">从孟府岀来,我们驾车向邹城的东北方向行驶了二十余里,来到孟林 ,这是孟子及其后代子孙的墓地,始建于宋景祐四年,经元、明、清历代扩建增修,至清康熙年间形成目前的规模。我们一下车就有种威严和阴森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孟林前有条狭长神道,神道中段有一座拱型石桥,俗称御桥。过桥后为石砌甬道,直通享殿,长约1公里。享殿后即是孟子墓。</p> <p class="ql-block">神道是孟林的“礼仪中轴线”,北起御桥,南接孟子墓,全长约一公里多,是古代祭祀孟子时帝王、官员及后裔的必经之路,彰显对孟子的尊崇。神道的“笔直规整”暗合儒家“中庸之道”,走在其中,能直观感受到孟子地位的崇高与儒家文化的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过了享殿,来到孟子墓前,目测高约六米,,周围以青石砌垒基座。墓前竖有蟠首龟趺巨石碑,上楷书“亚圣孟子墓”,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孟氏七十代嫡裔孟广均重建。墓碑前有石供案、石烛奴、石鼎炉等祭祀设施。</p> <p class="ql-block">在孟林中有侧柏、桧、柞等古树木上万株,多为明、清时期种植。走在其中静的岀奇,似与喧嚣隔绝。万株柏桧苍劲挺拔,枝桠交错,踩在铺满松针的小径上,脚步声被厚重的寂静包裹,唯有风吹林海声,似在诉说千年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游完邹城“三孟”之后,哥几个决定回返。走至泰安市军哥兄弟俩想去地下大裂谷参观,因今年初俺刚去过,便没跟着前往。哥儿俩参观完后,感觉非常值。</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们在山东高唐县稍停片刻,逛了逛著名的大觉寺和柴府。</p><p class="ql-block">高唐县大觉寺是山东鲁西北一带的著名佛教寺院,创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相传是秦王李世民命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监造,以彰显其征伐功业。</p> <p class="ql-block">据历史资料记载宋朝时,对年久失修的大觉寺及舍利塔进行修缮。后在元代大觉寺又毁于兵乱,仅存舍利宝塔。明、清时期又多次维修扩建,使其规模宏大。但在清朝时又被倾覆,仅剩断壁残垣。到2004年才开始复建大觉寺。这里文化底蕴比较深厚,据考证明成祖朱棣、明仁宗都曾亲临大觉寺供奉请益,清代时康熙和乾隆皇帝也曾驾临朝礼,乾隆帝还留有《高唐怀古》等诗。</p> <p class="ql-block">在高唐县大觉寺中俺看到一座塔是绿色的,在全国各地的寺院里俺从没见过。经问寺中主持才知,这是从建筑设计和视觉效果上考虑的。大觉寺整体建筑风格为仿唐风格,建筑基调为金瓦、红墙、青砖铺地。绿色的塔与周边的金瓦红墙形成色彩对比,同时也与周围的湖水、绿树等自然环境相协调,能更好地融入整体景观之中,给人以和谐美观的视觉感受。</p> <p class="ql-block">这座大觉寺舍利塔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佛塔。据寺中资料介绍,塔中供奉有汉传佛教心中心法三祖元音老人舍利与头发,还供奉有释迦佛真身舍利及佛十弟子罗汉舍利,同时藏有《梵文大藏经》《乾隆大藏经》等重要经典,具有极高的宗教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大觉寺的自然环境十分清幽,寺内的树木、花草与建筑相得益彰,漫步其中,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息,仿佛置身于尘世之外,享受着大自然与佛教文化融合所带来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从大觉寺出来驾车走两公里就到了高唐义合广场。广场入口有处石雕像,是李逵与柴进。为纪念他俩肝胆相照,义气相合,该地才取名为义合广场。这是小说《水浒传》中李逵大闹高唐州的故事而得名。小说中讲,当年高唐知州高廉的妻舅殷天锡要强占柴府花园,李逵打抱不平打死殷天锡,柴进为保护李逵入狱,后被梁山好汉救出。这石雕像是广场的标志性景观。李逵手持板斧的酣直模样,以及柴进英武俊丽的形象,俺从中深感到他们之间肝胆相照的义气。</p> <p class="ql-block">柴府就在合义广场的湖畔,是一处新建的仿宋古建筑群 。</p> <p class="ql-block">柴府建有东西两院。东院为住宅,是二进院,前院大厅面阔五间,为客厅,后院为寝舍,面阔五间,飞檐挑角。西院为戏楼,面阔三间,左右各有一耳室,西面临湖为花园,体现了宋代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柴府与《水浒传》渊源颇深,小说中李逵打死殷天锡,柴进失陷高唐州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在院中的房间内还有此故事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广场的绿化与建筑相得益彰,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融,让俺在享受休闲时光的同时,也汲取到了文化的养分,是一次难得的参观体验。</p> <p class="ql-block">一周的行程结束了,哥几个连来带去跑了近两千多公里。六十年光阴,虽然时光把俺们几个青涩少年磨成了两鬓染霜的老翁,但没有磨掉我们彼此间,刻在骨子里的默契与牵挂。这次岀行,我们没有职场那种客套,也没有生活上的一些琐碎,有的就是快乐与笑容,还有那些讲了无数遍的儿时记忆和故事。我们虽行程匆匆,却满心温暖。愿哥几个今后,情谊不散,下次再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