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城山昆仑墟顶湖泊不同称谓的历史渊源

大漠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析城山作为近年来专家考证认可的古昆仑墟,中国道教文化的原始中心发源地,其山顶湖泊在不同时期、不同古籍中有许多不同的叫法,总结起来主要有雷泽,龙池,瑶池(娘娘池),华(花)池、天池(天汉源头),鼎湖等主要称谓。</p> <p class="ql-block">一、雷泽(龙池)</p><p class="ql-block">《山海经.海内东经》载:昆仑墟上有雷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这也是中华图腾龙最初的形象,后世人们也称雷泽为龙池。因伏義逝后埋于昆仑墟龙形地貌雷泽(龙眼)北侧的高台阆风岭(龙角)处,俗称伏羲台,当地人称老道墓,后世百代帝王须在雷池南侧高台隔水遥祭先圣王伏義而不允许越过雷池直接上台祭祀,否则犯天条,古训“不敢越雷池一步”即由此而出。</p><p class="ql-block">《补史记.三皇本纪》载:“太皞庖牺氏,母曰华虚,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讲伏義母亲华虚在雷池边踩中大脚印而怀孕生伏義,用感神而妊的感生说来美化当时原始的走婚说,这也是后世创作的女娲和伏義的龙身人首像来源。</p> <p class="ql-block">二、瑶池(娘娘池)</p><p class="ql-block">西王母,几千年来几乎成了中国神话中女性最高神,系我国早期道家人士对穴居于昆仑墟岩龛伏義母亲(義王母)华虚氏的神化,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每年三月三都会在昆仑悬圃中心的瑶池举行蟠桃会,宴请各路神仙,因此处有瑶台(精美玉石组成的祭台)而将湖又称为瑶池,神话传说中此处是西王母常年居住和活动的场所,道教中又称西王母为王母娘娘,故此湖又被称作娘娘池。</p> <p class="ql-block">三、华池</p><p class="ql-block">“中华”造字于8千年前伏羲时代,古代的“花”和“华”是通用字,本意系指在天地之中、四方地域宛丘中央大花园里建立的华虚(胥)氏太皞部落联盟的复名,即中华部落。是屈原在《天问》中的“昆仑悬圃,其尻何在?”所找寻的地方。华虚(胥)部落用多个较近邻的氏族联合而成,其中屯居在昆仑之巅雷池一带的雷姓氏族应系伏義氏的父系来源(《补史记.三皇本纪》,故后世又将此处雷池称作华池。</p> <p class="ql-block">四、天池(天汉源头)</p><p class="ql-block">在古代,“天汉” 指银河,而 “天汉源头” 最初指的是银河的起始点。后来,人们发现析城山昆仑墟上的湖水无论旱涝常年是永不干涸,人们便将地上的池水与天上的银河相联系,认为池水是银河在地上的延伸,称其为天池或天汉源头,周边四域出自析城山的地下水都系由此源而来。</p> <p class="ql-block">五、鼎湖</p><p class="ql-block">《史记.孝武本纪》载:“黄帝釆首山铜,铸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近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因黄帝在上垂龙须((西龙须、指此处的盘亭列嶂塔楼山)附近将其中一鼎亦投置祭伏羲台的北湖底,故后世因黄帝沉鼎于湖而呼“鼎湖”。又因名其逝处曰鼎湖,后世帝王辞世称“龙去鼎湖”“龙御宾天”即此意,意与先王伏義在天相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