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纪念园里的足迹

一路狂奔

<p class="ql-block">  最近不带队在家陪伴九十五岁的老妈妈,但是听说孟津班超纪念园的银杏树都黄了,趁天气不错,和姐姐商量老妈去她家一天,于是我和闺蜜的快乐之旅开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洛阳孟津班超纪念园即班超文化园,位于孟津区朝阳镇煤窑新村南侧 。它由班超纪念馆和班超墓冢两部分组成,是为纪念东汉名将、外交家班超而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纪念园的南门是正门,大门是汉代风格的阙,也称汉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座承载着丝路记忆与英雄豪情的文化园区,感受班超“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经略西域30年”的壮阔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从南汉阙门进入园内,道路两侧种植有37棵阔叶银杏,象征着班超出使西域时随行的36名将士和班超本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可惜我们来的有点晚了,树上的银杏叶已经落了,光秃秃的展现不出当年英雄们的气概,所以还是请您明年提前算好时间欣赏它们的英姿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顺着道路向前,一尊4米高的“班超西行”铜像映入眼帘。大家看,铜像中的班超身披铠甲、手持马鞭,胯下骏马昂首嘶鸣,仿佛正整装待发,奔赴遥远的西域。这尊塑像精准捕捉了他当年“慨然投笔从戎”的壮志豪情,也让我们直观感受到这位外交家兼军事家的英武之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铜像北侧是班超墓冢,冢前有孟津县政府2007年秋立的石碑,上书“汉定远侯班超之墓”。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因为是周日,纪念园里的人不少,不少大人带着孩子来,这里是历史教育、亲子研学好去处,能让孩子在游玩中收获知识与成长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冢前这座石碑,是2007年孟津县政府立下的,上面“汉定远侯班超之墓”七个大字苍劲有力。“定远侯”是班超平定西域后,汉和帝赐予他的爵位,这个封号既是对他功绩的肯定,也承载着中原王朝对西域安宁的期盼。墓冢历经千年风雨,依然静静矗立,仿佛在守护着那段重开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绕过墓冢,眼前这座汉代风格的仿古建筑群,灰瓦白墙、红柱飞檐,完美复刻了东汉建筑的雄浑大气,总建筑面积达2289平方米,这就是班超纪念馆的主体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接下来,进入班超纪念馆,通过丰富的展陈深入了解班超的一生。纪念馆分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共5个主题展厅,运用了图片、文物、智能设备及声光电技术,全方位再现班超的传奇经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班超家族是东汉时期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家族,以其卓越的史学成就和辉煌的军事外交功绩而闻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父亲:班彪,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曾担任徐县令、望都长、司徒掾等职,著有《北征赋》《王命论》等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兄长:班固,是班超的长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曾任兰台令史、典校秘书等职,倾其心血编撰了《汉书》,还著有《两都赋》等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班超的核心功绩集中在经略西域与重振丝路,具体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 平定西域诸国:凭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胆识,率36人收服鄯善、于阗等国,击败龟兹、莎车等反叛势力,瓦解匈奴在西域的控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2. 重建西域都护府:推动东汉恢复对西域的管辖,保障西域诸国与中原的臣属关系,维护边疆稳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3. 重振丝绸之路:打通中断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促进中原与西域及中亚、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让丝路商旅再度繁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4. 拓展外交版图:遣使至安息、条支等国,扩大东汉的国际影响力,奠定古代中国与西域诸国友好交往的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妹妹:班昭,班固、班超之妹,继承父兄遗志,续写完成了《汉书》,还著有《女诫》,曾被汉和帝召入宫中,担任皇后和贵妃们的老师,被尊称为“曹大家”。 </span></p>   班婕妤是西汉成帝时期的著名才女、贤妃,以才德双全闻名,是中国古代女性文人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是汉成帝刘骜的妃子,初封婕妤(汉代后宫高级妃嫔称号),后因赵飞燕姐妹入宫失宠,退居长信宫侍奉太后。 她精通诗赋,善写辞章,现存作品有《自悼赋》《怨歌行》(又称《团扇歌》)等,文风清丽哀怨,情感真挚,是西汉宫廷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以贤淑明理著称,曾拒绝汉成帝“同辇出游”的提议,认为帝王应与贤臣共事而非沉溺声色,被赞为“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樊姬是春秋时期楚庄王的贤妃)。 她是班超的曾姑母(班婕妤之父班况,是班超的曾祖父),同属班氏儒学世家,家族文风一脉相承。 <p class="ql-block">  西汉至东汉时期,汉朝与匈奴两大势力为争夺北方草原霸权、西域控制权及中原边境安宁,持续约300年的军事与政治较量。</p><p class="ql-block"> 汉朝建立初期采取“和亲”政策(如汉高祖“白登之围”后,以宗室女嫁匈奴单于,附赠财物),暂时换取边境稳定,为国力恢复争取时间。</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时期放弃和亲,转为军事打击。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多次率军北击匈奴,打通西域通道,匈奴势力大幅衰退。</p><p class="ql-block"> 汉宣帝时期,匈奴因内乱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则继续与汉对抗;东汉时期,窦固、窦宪两次北征,彻底击溃北匈奴主力,北匈奴西迁(对欧洲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南匈奴逐渐融入中原,汉匈角逐以汉朝主导告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