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文欢宇</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13419068</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 <p class="ql-block">我与糖尿病相伴十年,“管住嘴、迈开腿”早已成了刻入骨髓的律令。除确诊时用药三个月,之后便未再用药,多年来与糖尿病和平共处,但去年下半年连续三次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均超标,达到6.2%。更令我不安的是,退休后身体接二连三出现问题:容易感冒且难好,颈椎病愈发严重,头晕、手麻、腿抽筋成了家常便饭,大腿常有蚂蚁爬行感,夜间还休克过一次。后来医师告诉我,这些都可能与血糖失控有关。</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六十岁左右是人生的一道坎,过了这道坎就顺畅了。于是我寻找解决的办法。转机始于去年十一月。我为自己请来了“营养指挥官”——一份由AI糖医制定的《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方案》。近一年来,在它的指导下,我的一日三餐被重新编排。今年十月份的体检报告带来了好消息:糖化血红蛋白降至5.2%,回归正常。更让我意外的是:我原以为受约束的饮食会是寡淡的,而实际上却让我的舌尖,在三餐四季的轮转中,患病以来第一次品尝到了生命丰饶而悠长的滋味。</p> 春晨·序曲 <p class="ql-block">春日的清晨,我一天的第一口饮食是一杯三十度的水冲泡的“糖亿菌”,这是为了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早餐的主食是杂粮馒头或粘豆包,它们由七至十种粗粮手工做成,不含添加糖,却含有多种营养,健康又低热。蔬菜主要有西红柿、彩椒、黄瓜,切好后放入微波炉加热,不见半点油盐和调味品。佐以一只清水煮蛋、一杯零添加白砂糖的牛奶。</p> 夏午·丰饶 <p class="ql-block">日头渐高,暑气升腾,万物生长。退休后,我和妻子回老家山背冲,种菜、养鸡鸭,每日劳作,只为盘中餐更丰盛。</p><p class="ql-block">午餐的荤食,沾着乡野的灵气。或取自邻家喂养的猪,或源于池塘吃草的鱼,再补以自家散养的鸡鸭。而真正的主角,是自家种的品类繁多的蔬菜:苦瓜清癯,丝瓜水润,南瓜敦厚,豆角修长,紫茄与青椒点缀其间,还有那随风滋长的空心菜、苋菜、木耳菜。带露采摘,鲜嫩欲滴。偶尔搭些外购的西兰花、洋葱,营养便更为周全。苦瓜富含“植物胰岛素”,秋葵的黏液包裹糖分,冬瓜是“天然利尿剂”,而各色辣椒与绿叶菜,是矿物质与抗氧化物的大本营。</p><p class="ql-block">主食是糙米、黑糙米、红糙米、血糯米、燕麦米、荞麦米组合成的七色糙米,煲前先耐心浸泡三个小时,加入约两成五常大米,这样煲出来清香软糯。我总会把晚餐主食一并煲好,放入冰箱冷冻几个小时。取出复热后抗性淀粉增加,更有助于餐后血糖的平稳。烹饪的油脂,多是自榨的菜籽油、茶油,偶尔佐以橄榄油与亚麻籽油,调和着吃。</p> 秋夕·间奏 <p class="ql-block">春华秋实,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为餐桌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食材。前面已说过早餐和午餐,晚餐与中餐饮食相似,这里便不聊正餐,单说说我的一日三次加餐。它们如同乐曲中精心安排的华彩段落,主角,多是这秋日的馈赠。</p><p class="ql-block">上午的间奏,是坚果的香。选坚果颇有讲究:低温烘烤、原色原味、无任何添加是基本准则。我的罐中,装着来自越南的混合坚果——腰果仁、扁桃仁、碧根果仁、夏威夷果仁和开心果仁。</p><p class="ql-block">下午的间奏,是秋果的甜。以苹果为主,辅以桔子、梨子、桃子、橙子、柚子等低糖当季水果,我戏称这是“一果当先,五子登科”。那苹果,一年四季都能买到,堪称秋日的恩物:果胶呵护肠道,纤维助益消化,多酚抵御衰老,钾与维C则默默守护着血压与免疫。无论是爽脆生食,还是温润蒸熟,都是我的最爱。</p><p class="ql-block">夜晚的间奏,是牛奶的温。当日影西沉,万籁俱寂,一杯温热的低GI牛奶,便是睡前的安眠曲。若感身体需要,便会再辅以几粒坚果,如同一道安稳的保险,防止夜间低血糖。</p><p class="ql-block">这三次加餐,承上启下,调和着正餐的节奏,让生命的旋律,在秋日里显得格外丰盈、从容而温暖。</p> 冬藏·小结 <p class="ql-block">冬日万物敛藏,人也跟着沉静下来,正是梳理一年光景的好时候。这其中的关键,便是我渐渐摸清的几条法则。最重要的一条,是控制好总热量。千人千糖,这尺度难把握。我的做法是,勤监测血糖,摸清各种食物对血糖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时间久了,心里更有一杆秤。根据我的运动量、身高体重以及血糖监测的情况,我的食物量控制如下(生重):主食约每餐六十克,肉类大约一百克,油一天不超过三十克,盐不超过五克,绿叶蔬菜每餐约三百克。</p><p class="ql-block">食材的选择也很关键。我主要选择低升糖、高纤维的食物,白米饭、白面、糖和蜂蜜,还有那些含糖的饮料,是“红灯区”,碰都不能碰。</p><p class="ql-block">烹饪的方法,是守住食材养分与本味的关键。清蒸或快炒,能最大程度地保住食材的本味与营养,若是长时间高温炖煮,反倒不美。因此,我家厨房里,总是以清蒸为主,快炒与凉拌为辅。</p><p class="ql-block">有规律的时间进食,就像是给身体的血糖调节系统设定了精准的“闹钟”。我的进食时间为:早餐七点半,午餐十一点半,晚餐下午五点;加餐则在上午十点、下午三点和晚上八点半。</p><p class="ql-block">进食的顺序有讲究。我循着“先喝清汤,再吃蔬菜,然后吃肉,最后才吃主食”的章法。我测过餐后两小时血糖,将主食放在最后吃,比全部食物混在一起吃的,血糖降低40%左右。</p> <p class="ql-block">如今我深深体会到,与糖相伴,并非苦行。它更像一位严师,教会我如何与万物温柔相处。在这看似受限的饮食天地里,我反而探寻到了那片更为广阔、也更为深邃的生命的滋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