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而不拖

光明

<p class="ql-block">  人类社会,人的性格特征和社会形态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一个人若有“稳而不拖”的特质,做事情沉稳果断,那么将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  稳而不拖,就是既要深度谋划,又要果断行事。孔子曰:“欲成大事者,必先谋定而后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应注重事前谋划,坚持稳字当头。首先应对所要做的事情进行冷静理性思考,认真分析研判形势,掌握客观真实情况,想一想,为什么要做,怎么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看一看,有那些有利条件,有什么不利因素,权衡得失利弊;而后进行深度谋划,拟制目标、保障措施,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也就是说,对所要做的事情有思考、有主见、有方案,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招,有的放矢。如果对事情没有认真谋划,没有充分准备,临时动议,仓促上阵,想哪干哪,乱出牌,打乱仗,那么势必会出现混乱和被动局面,终将一事无成,或一败涂地,甚至有时造成重大而不可挽回的损失。</p><p class="ql-block"> 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坚持深度谋划、求稳的基础上,还要果断行事。柯蓝在《犹豫》中写到:“犹豫并不是周密的分析。犹豫只是思想和意志的摇摆。犹豫愈久,就愈消失时机,消失你的意志”。大家都知道,“布里丹毛驴效应”,即因过度权衡相同选项而饿死。这就告诉我们,做事情应沉稳果断,不拖延,不犹豫,把握好时机与节奏,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抢占先机,䇔得主动,以快制胜。切不可因过度的沉稳,犹豫不决而丧失机遇、贻误战机。无数事实证明,只有稳而不拖,既深谋、又果断,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稳而不拖,就是既要慎之又慎,又要砥砺奋进。“细节决定成败”。“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大意失荆州”。这些至理名言和生动故事,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对现实生活的警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凡是涉及全局性、关键性和重要性问题时,一定要认真对待,高度重视,做到慎之又慎,严之又严,细之又细。宁肯“千虑一得”,决不“百密一疏”。其实,这样做,也就是以稳为基。众所周知,做任何事情,稳是前提、是基础、也是大局。它不是中心,而影响着中心;它不是重点,而影响着重点。可以说,没有一个稳定的局面,什么事情也难以办成。</p><p class="ql-block"> 诚然,仅有稳的局势,是暂时的,是远远不够的,从长远来看,也是稳不住的。只有乘“稳”之势,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稳,才有活力和生命力,才能发挥稳压器和压舱石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稳”和“进”的辨证关系,以稳为基础推动“进”,以进为动力实现“稳”。稳不是暂时的稳,而是围绕发展的稳。进不是鲁莽的进,而是理性智慧的进。有时候,眼前表象的“稳”,可能潜在着长远的“乱”;前进中暂时性的“乱”,可能会转化为长期的“稳”。要牢牢把握稳的关键点,切实找准进的切入口,坚持先易后难、先立后破,坚持以点带面、分类推进。特别是对一些影响稳定和发展的难题,要敢于挑战,迎难而上,在担当中化解,在奋进中突破。以稳而不拖的作风,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开创新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  稳而不拖,就是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开拓创新。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稳而不拖,有序推进。那么“稳”,很多时候体现在脚踏实地干事上。也就是说,想要把事情做好,就必须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任劳任怨、超常付出,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受别人受不了的累,勤学苦练、苦干实干,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负重前行。当今社会,有的不肯吃苦,不愿付出,做事不认真、不踏实;有的心浮气躁,图虚荣,凭侥幸,走捷径,做事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还有的喜欢“打太极”、玩虚的,做事以空对空、敷衍应付。等等。这些现象有悖于脚踏实地,也就谈不上“稳”。</p><p class="ql-block"> 随着信息时代的脚步,我们在前行的路上,总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原有的一些办法和措施、一些经验和做法,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如果按步就班、墨守陈规、抱守殃缺,那么就很有可能被时代的大潮所“淹没”。因此,我们应在坚持脚踏实地的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开拓创新。具体而言,即,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接受新事物,紧跟时代步伐;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阔视野,努力提升认知水平;创新思维方式、优化思路办法,完善措施,不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新经验,编制新程序,采用新模式,开辟新路径,着力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才能稳中求进,行稳致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