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敖鲁古雅 我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晨曦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冷极--内蒙古根河市不远的大兴安岭林区,深藏着一处秘境--敖鲁古雅,近年随着各大媒体陆续来这里探秘,特别是中央广墦电视总台、人民网对这里的深度报道,使这个驯鹿鄂温克人的居住地、有着“我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中国驯鹿文化之乡”、“桦树皮文化之乡”的美誉,拥有萨满文化、撮罗子、桦树皮等独特民族符号的神秘之地--敖鲁古雅,吸引着众多游人来这里探密寻幽,倾听鄂温克老人讲述古老而神秘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敖鲁古雅”为鄂温克语,意为“杨树茂盛的地方”。17世纪中叶,驯鹿鄂温克人从贝加尔湖流域的勒拿河一带,游猎迁徙到额尔古纳河流域,在大兴安岭密林中靠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他们这个历史上被称为“使鹿的部落”,是“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也是我国境内迄今唯一饲养驯鹿和保存“驯鹿文化”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记载,驯鹿鄂温克人的祖先在公元前2000年就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东北部尼布楚河上游的温多山林苔原高地,到了十八世纪,这部分驯鹿鄂温克人又顺着石勒喀河来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大兴安岭深处。这里的冬季漫长而寒冷,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0摄氏度以下,2009年敖鲁古雅创下了零下58摄氏度的纪录,因此被冠以“中国冷极”的称号。这里说是山高林密、自然资源丰富,但在这样极其特殊的自然环境下,驯鹿鄂温克人只能依靠牧养驯鹿和传统狩猎业过着原始森林间的自给自足生活,吃兽肉、穿兽皮,在密林中住着传统的“撮罗子”,形成他们独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随着现代文明的加速推进,驯鹿鄂温克人的人口数量及其生存的“文化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本民族文化的正常延续与发展受到现代文明的强大冲击。生活在敖鲁古雅的驯鹿鄂温克人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特殊的少数民族群体。如今,年轻一代的驯鹿鄂温克人更多的选择了山下的现代生活方式,他们已经逐渐遗忘了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化,以及他们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如驯鹿文化、狩猎文化、桦树皮文化和萨满文化正逐步走向消亡。</p> <p class="ql-block">走进敖鲁古雅,就是走进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深处,在这里你可以感觉到茫茫林海的诡秘。深秋时节走进敖鲁古雅,走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深处,你似乎掉入那以金黄色为主色调的油画世界里,不管身前身后都可以感觉到金灿灿的桦树林海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走进敖鲁古雅,你不一定可以随时随地近距离接触萨满文化,但景区里栈道旁的“神树”触眼可见。长期的原始封闭状态让他们保留了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他们信奉“萨满”、拜祭树神,崇尚“万物有灵”。认为古老的、造型奇特的树木有保护本民族的灵性,而被他们视为神树,以用来祈福寻求保护,获得安宁。</p> <p class="ql-block">走进敖鲁古雅,去驯鹿苑要路过狍子苑。狍子是鹿科的一种小型鹿种,生活在草原和山林地带,体长1.3米左右,头短而钝、眼大耳圆,雄性头上长有三叉形的狗角,角基粗糙而有点状凸起结构,四肢细长、蹄尖小、尾巴短,嗅觉、听觉、视觉灵敏而机警,当它发现有任何异常时,都要驻足观察判断而不是撒腿逃跑,而被人们戏称为傻狍子。</p> <p class="ql-block">走进敖鲁古雅,可见到鄂温克族传统的住房“撮罗子”。“撮罗子”圆形尖顶,一般用25根至30根落叶松杆搭起来,高约3米,直径4米左右,尖顶处留有的小孔,成了自然的烟囱。在过去,“撮罗子”夏天用桦树皮做围子,冬天盖上兽皮或毛毡,防雨御寒,现在则用帆布代替桦树皮。尖顶处留有小孔,成了自然的烟囱。</p> <p class="ql-block">走进敖鲁古雅,最应该去的地方是驯鹿苑。敖鲁古雅的驯鹿非常温顺,他们爱吃苔藓,性格温顺不怕人。导游提醒说游客可以零距离接触驯鹿,大家不要错过这个和驯鹿互动的珍贵机会。因此我们买了几份苔藓,大家一起投喂。刚开始的时候,几位同行的美女妹妹想亲手触摸又不敢,试了好几下才敢逐渐靠近,最后竞与其亲密拍照合影。据说胆子大的游客还可以骑在驯鹿身上走上几圈。</p> <p class="ql-block">离开敖鲁古雅时,我们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期盼着敖鲁古雅驯鹿鄂温克人尽快摆脱这个恶劣的生活环境,一方面又想着“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和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不能消失掉。我们只能衷心祝愿敖鲁古雅驯鹿鄂温克人尽快与现代文明无缝对接,尽早过上现代人的幸福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