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柴胡

心旅画游

<p class="ql-block">  在华夏大地的广袤山川之间,有一种植物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深厚的起源故事,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它,就是柴胡。而在河南洛宁,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的柴胡,更因千年积淀的品质与声誉,书写了一段专属的本草传奇。</p> <p class="ql-block">  洛宁柴胡的名称演变,镌刻着地域历史的印记。1300多年前的隋朝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恰逢唐朝武德元年(唐高祖李渊年号),“熊耳县”县城迁至“永固城”(今洛宁老城)。新县名取“永固城”首字“永”、“义宁二年”次字“宁”,合成“永宁”,既寄寓“升平永固”之愿,又承载“永远安宁”之盼,寓意吉祥。自此,当地盛产的柴胡便以县名冠名,称“永胡”,以地道药材之名,历经千年而声誉不衰。</p> <p class="ql-block">  关于永胡的历史记载,在典籍中清晰可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县志记载,当时永宁地产药材达40种。那时,山西、陕西客商纷纷来永宁设市贸易,商业日趋兴盛,当地的永胡以红绳扎把、装箱封装,远销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份盛况被明确载入史册。</p> <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年(1913年)12月,因与四川省永宁道重名,永宁县更名为洛宁县,“永胡”也随之改称“宁胡”。据民国六年县志记载,此时当地地产药材已发展到114种。作为核心品种的宁胡,广泛分布于洛宁260万亩深浅山区,年产量可达100万公斤,规模较前代大幅提升。</p> <p class="ql-block">  1935年后,洛宁中药材进入批量外运的鼎盛阶段,行销全国。当时以王范集市为核心,全县各大集镇均设有药行,中药门店遍布村镇。王范镇最大的药业经营者义顺昌、晋豫生、和顺祥等,均采用收购、批发兼零售的经营模式。到20世纪40年代,全县中药材年收购量已达百余吨。其中,宁胡凭借上乘品质,成为绝对主力——不仅内销各省市区,更远销日本、美国。每逢王范集日,各地药商云集,仅同茂恒一家药材商号,单日交易量就达3.5至4吨,其中宁胡占比超半数,达2吨多。</p> <p class="ql-block">  宁胡即柴胡,曾用名永胡,其命名始终与县域名称绑定。这种自信源于实打实的品质优势:洛宁产柴胡个大、主根粗壮、须根稀少,质量优良,在全国享有盛誉,《中国土特名产辞典》更是指名收录,将其列为国家级名产,相关特性在全国药典中均有明确记载。</p> <p class="ql-block">  作为常用中药,柴胡在中医体系中地位举足轻重。《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商品传统分为北柴胡和南柴胡两类,洛宁柴胡便属北柴胡范畴。传统中药学将其归类于“解表药”,但它的功效远不止解表。《伤寒论》明确记载:“若有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胁下硬满、呕不能食、寒热往来,凡见其一,便可用柴胡。”现代中医理论进一步明确,柴胡属解表药中的发散风热药,既能治疗各类型感冒,更能疏肝解郁、祛除气滞,是治疗肝气郁结及少阳证的要药。而无论南北柴胡,均以条粗壮、须根少者为上品,洛宁柴胡恰好完美契合这一标准。</p> <p class="ql-block">  洛宁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柴胡品质的天然保障。当地山区林草丛生,土质松散肥厚,气候与光照条件适宜,200万亩深浅山区为柴胡生长提供了绝佳载体,尤其适宜红胡生长,历史最高储量曾超千吨。独特的生长环境造就了洛宁柴胡的鲜明特质:心黑、条粗、个大、色红,与外地柴胡差异显著,最大条长可达18公分,直径达10毫米。据河南省中药研究所化验分析,其内含挥发油、柴胡酸、油酸、亚麻酸、葡萄糖等多种有效成分,为功效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  洛宁柴胡的加工炮制,更彰显着中医“精益求精”的传承理念。当地流传着“人必得其行,器必得其洁,水必得其净,温必得其适,时必得其恰”的炮制准则,从人力、器具到水质、温度、时间,每一个环节都追求极致。不同时节采收的柴胡功效各有侧重:春采者擅解郁疏肝,秋采者能清三焦之火;不同炮制方法更能精准引导药效——醋炙引药入肝,酒炙行血通经,蜜炙发散温中,炒黄增强发散之力,炒炭则具止血之效。</p><p class="ql-block"> 这份品质与功效,让洛宁柴胡成为历代医家与民众的首选。南方名老中医开方时,常指定使用洛宁永胡;近代官宦之家更将其视为珍品,以红绳捆扎或锦布包裹,多次煎煮服用,被誉为“北方珍贵中草药”。即便在西药传入中国后(明末清初,距今350至400年),中草药仍是民众疗疾的主要选择,而洛宁柴胡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如今,回洛宁探亲的台胞仍会专门采购当地柴胡,以红绳扎把后赠予亲友,既可用作药用,也可悬挂于门楣作为辟邪吉祥物,让本草承载的文化记忆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籴不尽的长水黑豆,买不完的永宁柴胡”,这句流传于洛宁的谚语,生动描绘了当地中药材贸易的鼎盛景象。黑豆与柴胡同为当地盛产的中药材,这句谚语既凸显了两者的丰盛储量,更印证了柴胡的受欢迎程度。这份盛况的背后,离不开一代代药商的推动,其中晋豫生药铺的贡献尤为突出。明末清初,山西商人在王范街大关庙胡同选址创办晋豫生药铺,大量收购当地中草药,经精心炮制包装后销往全国各地,为洛宁中药材产业发展与经济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p><p class="ql-block"> 据1985年《洛阳地区医药志》记载,昔日中州名镇王范镇每逢二、七日集市(不同于现今的五、十日集),中药材交易始终是核心业态,仅柴胡一种药材,单日成交量就达5000公斤。郑州、北京、天津、广州等地商客纷至沓来,将扎绑整齐的柴胡装箱外运,全年外运量达三千件(每件18公斤),年储量超5万公斤。随着市场需求日益增长,野生柴胡逐渐供不应求,20世纪70年代中期,洛宁县医药公司与晋豫生中药铺携手,成功实现柴胡人工栽培试种,并在全县推广,为品种延续提供了技术支撑。</p> <p class="ql-block">  令人惋惜的是,如今洛宁柴胡的传承面临挑战:人工种植规模零散,不成气候,全年收购量仅约3000公斤,销售额仅60万元。事实上,结合当地气候环境、地域优势及美丽乡村建设、市场经济转型的时代机遇,规模化发展柴胡种植,尤其是利用深山坡地开展种植,既是带动民众致富的有效路径,更是传承千年名贵中药材的必然选择。唯有如此,才能让这份延续千年的本草遗产得以发掘保存,持续发挥其药用价值。</p> <p class="ql-block">  我们期待,在现代医学研究的助力下,洛宁柴胡能发挥更大功效,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力量,照亮更多人的健康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