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石景山功碑阁揽胜</p> <p class="ql-block">石景山功碑阁</p><p class="ql-block">石景山功碑阁历史可概括为:其前身是始建于唐代的金阁寺舍利塔塔院,后毁于战火;1993年首钢集团在遗址上<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仿照颐和园佛香阁重建</span>,以纪念首钢工业贡献;2022年移交石景山区文旅局,2024年修缮后开放为文旅地标。</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与起源</p><p class="ql-block">功碑阁的根基可追溯至唐代(公元618-907年),当时石景山巅建有金阁寺舍利塔塔院,院内有一座覆钵式宝塔,是北京佛教早期传播的核心场所之一。明代文献《重修净土禅寺添置田亩碑记》记载“金阁寺自晋唐以来所藏石经”,证实其历史超过1300年。该塔院后因战火(如明代嘉靖年间崇道毁佛运动及日本侵华)被毁,仅存遗址。</p> <p class="ql-block">修建过程与目的</p><p class="ql-block">1993年,首钢集团在金阁寺塔院遗址上仿照颐和园佛香阁设计,修建了功碑阁。其核心目的是纪念首钢工业贡献,原计划陈列首钢功臣事迹,被誉为“首都钢铁工人阶级的功劳簿”。建筑采用混凝土结构,高55.25米,覆盖黄琉璃瓦,造型比佛香阁更显纤秀。2022年,首钢集团将功碑阁移交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2023-2024年完成保护性修缮,升级消防系统、电梯和景观照明,并于2024年1月正式开放。</p><p class="ql-block">建筑特点与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功碑阁为八边形楼阁,分三级结构:一至二层为双层廊道,三至五层为开放式观景平台。登顶可俯瞰首钢园、永定河及北京城景,融合自然与人文景观。作为石景山“燕都第一仙山”文化地标,它承载了从唐代佛教遗址到现代工业纪念地的文脉延续,现转型为文旅空间,包含数字艺术馆、文创店和观景咖啡厅,成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景山与石景山区共名</p><p class="ql-block">“石景山”是北京的一个区,但石景山成名在前,设“区”不过80年时间,所有是先有这座山,再依山取名而得“区”。这座山就是首钢西北角的小山。山上有座名叫“功碑阁”的三层亭阁海拔约188米,这就是“石景山”在山顶的“188club”是一个网红点。</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功碑阁是在金阁寺原址上修建的一座近现代建筑。晋唐时期,佛教兴起,山上修建金阁寺,刻经于石,因有石经山之称。明代许用宾《重修净土寺添置田亩碑记》记载,“金阁寺自晋唐以来所藏石经,碎而言断,岩穴鲜有存焉。”证明金阁寺的山洞在晋唐确藏石经,至明已毁坏殆尽,没有留存下来。山上自古佛道共存,晋唐古刹金阁寺、唐代藏经洞,还有先后修建的玉皇殿、天主宫、碧霞元君庙等古建筑,这里山势挺拔,钟灵毓秀,登高远望,群山、平原、急流,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西望,潭柘寺旁山顶的定都阁傲立群峰之巅</p> <p class="ql-block">从永定河畔的永定塔看石景山功碑阁</p> <p class="ql-block">首钢园区,滑雪场大跳台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站在石景山功碑阁五号观景台东看,首钢三号炼钢炉雄姿,已成北京旅游新景点</p> <p class="ql-block">在山顶石壁上立着一块铜牌,刻录一首康熙大帝的诗句</p><p class="ql-block">石景山望浑河</p><p class="ql-block">清·康熙</p><p class="ql-block">有景遥连汉,浑河似带流。</p><p class="ql-block">沧波日滚滚,浩淼接皇州。</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描绘石景山遥远地连着天际,浑河苑如、条长带流简.</p><p class="ql-block">波涛汹涌,日复一月地翻滚,浩渺的水面连接着京城。展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寄托对江山社稷的深厚情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向南流去的永定河</p> <p class="ql-block">通往门头沟区的地铁</p> <p class="ql-block">首钢园区秀湖公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