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萧屋村(十四)

棟全

<p class="ql-block"> 传统秉性</p><p class="ql-block">赤墈萧氏几经迁涉从中原到吉安再到兴国赤墈,而后定居县城东街,当时落脚之地荆蛮荒野,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中繁衍生息、孕育了其秉性和风尚。这些秉性和风尚,也是宗亲注重亲情的使然和生存之道。</p> <p class="ql-block">1、习武练本领</p><p class="ql-block">赤墈萧氏先辈来到新的落脚之地,首先面临的是官府的剥削压迫和地方势力的外侮欺凌,不得不要强身自卫。要自卫就要有体魄和本领。在当时兴国县城周边有大大小小的武馆和山寨,吸引了萧氏先贤的注意,他们前去学习。在习武过程中,练就了剽悍的身躯和百折不挠的习性。这对以后发生的冲突和械斗,对保护村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以后形势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刚悍勇武的代表。在小小的萧屋村走出了一批黄埔生、走出了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的红军将领和参加革命斗争的党政军干部。</p> <p class="ql-block">2、读书学知识</p><p class="ql-block">受当时社会上救国救民思想的感召和读书学文化报国的影响,兴国县就有很多有志青年外出读书考学堂,其中就有不少萧氏嗣孙,他们前往南昌赣州求学,还有的报考黄埔军校。而旧时的兴国县府也有重视教育的做法,无不影响萧氏先贤,先贤也为了弘扬族望、效法重视读书、培养人才。很早以前,公堂就曾置公产建学堂,倾力培养族中子弟。据兴国县志“学校设置”一栏中,就有“县城有县立高等小学,初级小学各一所,另有赤墈(萧姓)办私立学校”的记载。萧氏公堂对来赤墈小学就读的萧氏子弟免费招收。并对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另外,萧氏公堂从苏区到解放初期都一直在萧屋村内几个祠堂开办夜校,动员在家的妇女及青少年上夜校扫盲学习文化,村中有几个知识青年义务上课。旧时,村中出了文化人、如举人、进士、都会在祠堂立牌坊以显赫门弟、光宗耀祖。最近十几年,萧氏公堂还专门成立助学基金理事会,通过筹集资金作为助学基金,每年对考取重点大学的萧氏子弟进行奖励。这些做法和措施激发了宗亲特别是青少年奋发读书,萧氏宗亲读书考学堂蔚然成风。</p> <p class="ql-block">3、思祖维亲情</p><p class="ql-block">萧氏宗亲流离迁涉,不管迁到何处,涉到何地,都不忘血脉,不忘根本。宗亲主要是通过造谱、修祠堂、祭拜祖先来维系亲情血脉。</p><p class="ql-block">从造谱斯举,每隔一定时间,宗亲都能克服重重困难,继续造谱。历史上萧氏造谱八次。族谱能厘清宗支,昭穆有序。每次造谱都重申族规族训,整饬族风族纪,表彰族中英才子弟。通过造谱,宗亲知道祖宗、知道“本家”、“乡友”和“兄弟”,更知道族规村风。</p><p class="ql-block">每次造谱圆工,都要举行隆重的族谱进祠、族谱散谱仪式。届时,在祠堂张灯结彩、鸣炮奏乐,全体宗亲在宗亲理事会的引领下,向列祖列公灵牌神位鞠躬。新修族谱放在祠堂神龛上、焚香祀拜。最后,谱局解散、聚餐吃喜酒。</p><p class="ql-block">村中有世德堂、愚溪祠、云隐祠、澄心祠(大夫弟)、渭隐祠和竹翁祠等几个祠堂。它们分布在宗亲聚居地,每个祠堂都设有先祖灵位,供后人四时丞尝。</p><p class="ql-block">大部分家庭都设有神台或祭台,上面供奉着本家辈的遗像,神台设有香炉,放有三牲、酒醴。逢年过节、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会祭拜,祭拜时点香烛、燃爆竹。</p><p class="ql-block">为了追思先祖,各房宗亲在春节,清明,都要举行集体祭拜活动,那天宗亲穿红马甲、戴宗亲纪念章在祠堂或到祖坟地举行祭拜活动。</p> <p class="ql-block">4、规训为准绳</p><p class="ql-block">为了延续香火血脉,萧氏宗亲制定了族规族训,它是宗族灵魂和精神标识。它寄托了对宗族兴旺发达、子孙光宗耀祖的企盼。更是引导、激励和约束宗亲行为规范的准绳。族规族训的主体就是爱国爱乡、尊崇先祖、艰苦奋斗,勇于创业、尊老爱幼、积德崇善等。族规族训是宗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起了促进和推动作用。宗亲理事会还将族规族训印成宣传牌悬挂在祠堂墙壁,还将族规族训印成小册子随同族谱发放每一人宗亲,提醒宗亲遵规守训。</p><p class="ql-block">宗亲理事会专门设计了世德堂堂标,庄重地放置在祠堂,同时还制作了萧氏宗祠庆典纪念章和红色马褂,供宗亲配戴和穿着,它们是赤墈萧氏的灵魂和精神标识,穿戴在身上提升了宗亲的幸福感和责任感。</p> <p class="ql-block">5、重修世德堂</p><p class="ql-block">世德堂,原为“竹翁祠”。大革命时期是中共兴国地下党组织的交通站和联络点。开国上将、时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的二十五世孙萧华(以僔)等中共兴国地下党组织成员经常在祠堂里开展革命活动,并于1928年12月成功组织了著名的“兴国暴动”,成为“兴国暴动”指挥部。</p><p class="ql-block">解放后竹翁祠被收归政府,充为公产。由于诸多因素,祠堂均杂草丛生,残墙断壁,烂砖破瓦,破败不堪。2013年新换届的赤墈宗亲理事会,决定将重建萧氏宗祠作为第一要务。在萧华将军夫人王新兰及子女萧云、萧雨、萧霜、萧露、萧霞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族人及热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县委决定由政府主导修建、宗亲捐资助建(具体捐资名单附后),在东衔萧屋村建立“兴国暴动纪念馆”,并将馆址选在“竹翁堂”,2015年农历八月初八日动工兴建,至2016年九月初七日油漆完工,历时一年零一个月。经过全面修复,由赤墈萧氏宗亲理事会商定,将“竹翁堂”改称“世德堂”,为赤墈萧氏宗祠,并确定“萧氏宗祠”为原世德堂各房共有。</p>

宗亲

萧氏

祠堂

族规

世德

造谱

族训

兴国

族谱

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