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太平天国运动是 1851年由洪秀全发起和领导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1864年,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陷落,历时 14 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功败垂成。</p><p class="ql-block">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初期,农民阶级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伟大实践。</p> <p class="ql-block"> 金 田 起 义 </p><p class="ql-block">1843年,洪秀全受基督教《劝世良言》启发,与冯云山一同在广东花县 (今花都区) 创立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 “拜上帝会”。后洪秀全偕冯云山在广西传教,吸收信徒,秘密进行反清活动。<span style="font-size:18px;">1849 年</span>前后,广西连年灾荒,天地会纷纷组织起义。</p><p class="ql-block">1850年7月,洪秀全与冯云山秘密联络各地 “拜上帝会” 会众,到桂平县金田村集结,准备起义。1851年1月11日,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领导的太平军在金田村宣告起义,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由此拉开序幕。</p> <p class="ql-block"> 永 安 建 制</p><p class="ql-block">1851年3月, 洪秀全在广西武宣东乡称天王。9月25日太平军攻下广西永安州,这是他们自金田起义后攻占的第一座城市。在这里,太平天国进行了一系列政权建设:主要包括整顿军纪,分封诸王,修改历法,制定天历、规定礼制等。史称 “永安建制”。</p> <p class="ql-block"> 永 安 突 围</p><p class="ql-block">太平军在永安城被清军重兵合围,困守半年之后,凭借军事智慧与顽强意志成功突围。之后从被动据守转向主动进攻,转战湖南,挥师武昌,直捣金陵。</p> <p class="ql-block"> 定 都 天 京</p><p class="ql-block">1853年3月攻克南京,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并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分男女均分土地,实行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p> <p class="ql-block"> 群 雄 响 应</p><p class="ql-block">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风起云涌,如火如荼。遍及南方粤、桂、湘、鄂、赣、苏、浙等地会党及其支派的大暴动,坚持十余年的中原皖、豫、鲁等捻党抗爭,席卷大江南北的回民大起义,以及云、贵、川彝、苗等民族义军,汇集成浩浩荡荡的反清洪流。这些起义不仅大大分散和削弱了清政府的力量,而且有力支援了太平天国的反清斗争。</p> <p class="ql-block"> 太平军的北伐、西征和东征</p><p class="ql-block">北伐:兵锋直指北京,意图推翻清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率北伐军两万精锐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逼近天津,因孤军深入,后援不继导致被清军围困,1855年3月全军复没,北伐失败。</span></p><p class="ql-block">西征:意在控制长江中游,建立西部屏障,拱卫天京。</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西征 (1853年~1856年)</p><p class="ql-block">第二次西征 (1860年~1861年)</p><p class="ql-block">太平军两次西征,战略上均未能实现有效控制长江中游,为后续失败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东征:其战略意义在于解决经济困境和打破清军对天京的合围。</p><p class="ql-block">(1) 控制江浙地区 (这里是清朝漕运和税收的主要来源地,贡献清朝约 45% 的财政收入),直接削弱清政府的物资供应与战争能力。</p><p class="ql-block">(2) 攻破清军的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彻底解除清军对天京长达 3 年的围困。</p> <p class="ql-block"> 天京事变</p><p class="ql-block">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事件,其根本原因在于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沉迷享乐;等级森严的制度加剧了领导集团成员之间的猜忌和内斗,“杨韦事件”进一步加速了领导集团的分裂。石达开为避祸出走,后转战西南,因孤立无援兵败大渡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天京事变大大削弱了太平军的战斗力,太平天国从此一蹶不振,丧失了乘胜歼灭清军的有利时机,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span></p> <p class="ql-block"> 天 京 保 卫 战</p><p class="ql-block">安庆失守,曾国藩率湘军合围天京,李秀成回援失败 (期间洪秀全病故)。</p><p class="ql-block">湘军最终采用地道爆破战术,炸塌城墙攻入城内,太平军巷战三日不敌清军,幼主洪天贵福逃亡。</p> <p class="ql-block"> 天 京 陷 落</p><p class="ql-block">1864年天京的陷落,不仅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终结,也为中国近代农民起义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 资 政 新 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资政新篇》是洪仁玕(洪秀全族弟)撰写,1859年刊行。洪仁玕1859年4月被封为干王,总理全国政事。他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经洪秀全批准后,作为官方的文书正式颁行,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文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先进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资政新篇》的指导思想是“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所谓“立政”,就是建立政治制度,制定政纲;所谓“取资”,即根据当时客观形势来办事。洪仁玕根据太平天国的革命形势和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现实,提出学习西方,提倡与各国通商,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用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等,得到洪秀全的赞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但由于没有付诸实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对太平天国革命未产生显著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 (以上网络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 在 最 后</p><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运动历时 14 年,席卷全国 18 个省,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组织最完善的一次农民运动。它沉重打击了原有的封建统治秩序,摧毁了清王朝的国家军队八旗和绿营,从根本上动摇了清王朝二百多年来专制统治的基础,加速了它的崩溃。</p><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反封建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