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区老年书画研究会活动日(怎样制作美篇)

温和天下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11月10日</p><p class="ql-block">地址:辽源市西安区老干部(老年)</p><p class="ql-block"> 书画 研究会</p><p class="ql-block">摄影:闫長林</p><p class="ql-block"> 许建华</p><p class="ql-block">编辑:温和天下</p> <p class="ql-block">这天阳光正好,照进书画教室,宣纸在微风中轻轻翻动。几位老伙伴围坐在长桌旁,笔尖在纸上行走,墨香四溢。有人凝神书写,一笔一划都带着岁月沉淀的沉稳;有人侧身观望,眼神里满是欣赏与思索。墙上的横幅写着“老年书画研究会活动日”,红底金字,像我们这群人一样,虽已年迈,却依旧热忱如初。</p> <p class="ql-block">教室前方,老师手持毛笔,正示范如何用淡墨勾出山峦轮廓。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画山要见骨,用笔得有劲。”我们听得入神,手中的笔也跟着慢了下来,生怕错过一个细节。这不仅是绘画课,更像是一场心灵的修行——一笔一世界,一墨一人生。</p> <p class="ql-block">窗外树影婆娑,屋内静得只听见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那幅挂在前方的山水长卷,仿佛把我们都带进了画里:云雾缭绕的峰顶,飞流直下的瀑布,还有山脚下那几间隐于林间的茅屋。有人轻声说:“要是能把这景儿拍下来,再配上几行字,发到‘美篇’上,多好。”一句话,点醒了整个屋子。</p> <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开始学做“美篇”。白板前,老师站在储物柜前,认真记下每一个步骤。他穿着那件熟悉的黑色外套,背影挺直,像年轻时站在讲台上的模样。横幅依旧高悬,但今天的主题不再是单纯的书画,而是——如何让我们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见。</p> <p class="ql-block">那天的活动课,变成了“美篇工作坊”。有人站在前面讲解手机操作,其他人围拢过来,有的低头记笔记,有的直接在手机上尝试编辑。一位老同志边点边嘀咕:“点这儿?再点哪儿?哎,这‘预览’是干啥的?”引得大家一阵笑。可笑归笑,没人急躁,反而格外耐心——毕竟,这是我们通往年轻人世界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桌上的砚台还润着墨,宣纸未收,但手机已经亮了起来。一篇刚发布的“美篇”收到了第一条评论:“爷爷奶奶们太厉害了!这山水画得真有味道!”发评论的是个年轻人,网名“水墨小迷”。我们读着,心里暖暖的,像冬日里晒到了太阳。</p> <p class="ql-block">那天她正专注地勾勒一株墨兰,花瓣纤毫毕现,仿佛能闻到幽香。她笑着说:“以前只敢给家人看,现在敢发网上了,还有人点赞呢!”她手机里存着好几篇自己做的“美篇”,每一篇都像一本小小的回忆录,记录着笔墨之间的欢喜。</p> <p class="ql-block">她一边练字,一边把过程拍成小视频,配上轻音乐和文字说明,上传到她的账号。她说:“艺术不该只藏在教室里,它该走出去,说话。”我们听着,频频点头。原来,不只是我们在学用手机,手机也在帮我们发声。</p> <p class="ql-block">最热闹的时刻,是大家围在一起看刚做好的“美篇”。有人拿着手机来回走动,帮别人调整图片顺序;有人提议加一首古筝曲当背景音乐;还有人说:“下次活动,咱们搞个主题,叫‘笔墨映夕阳’?”笑声在教室里回荡,比笔墨更浓的,是我们之间的温情。</p> <p class="ql-block">两位老哥并肩坐着,盯着同一部手机屏幕,一个指着说:“这儿字太小了,得调大点。”另一个点头:“对,再加个标题,醒目些。”他们讨论得认真,神情专注得像在完成一幅大作。其实,他们确实在完成一幅作品——不是画,也不是字,而是属于这个年纪的新生活。</p> <p class="ql-block">教室里,手机成了另一种“文房四宝”。有人查字体,有人搜诗句,还有人翻看别人做的“美篇”找灵感。紫色上衣的王阿姨笑着说:“以前觉得智能手机是年轻人的玩意儿,现在发现,它也能装下我们的诗和远方。”</p> <p class="ql-block">白板上写着“美篇制作”的步骤:下载、注册、写标题、插图、预览、发布。字迹工整,像一份郑重的承诺。横幅依旧红得醒目,可它的意义,已经悄悄变了——从“书画研究”到“分享传播”,我们不再只是创作者,也成了讲述者。</p> <p class="ql-block">又一个活动日,宣纸铺开,墨香如旧。但这一次,我们不仅为笔墨而聚,也为分享而聚。有人带来了打印好的“美篇”合集,装订成册,分给大家。翻开一页,是上个月的山水画展;再翻一页,是李阿姨的兰花特辑。每一页,都是一段被记住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老师站在白板前,一笔一划写下“美篇”两个字。他写得很慢,却很稳,像在刻进心里。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学的不只是技术,而是一种表达的权利——哪怕年过花甲,也依然可以发声,可以被看见,可以活得热气腾腾。</p> <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那几个字还留在白板上,下面是详细的步骤说明:从下载App到点击发布,每一步都被我们反复练习。有人笑着说:“这比写楷书还讲究呢!”可正是这份讲究,让我们觉得,自己没有被时代落下。</p> <p class="ql-block">活动快结束时,大家三三两两交谈。有人聊画法,有人聊手机技巧,还有人计划着下次的主题。墙上的山水画静静悬挂,仿佛也在倾听。而我知道,这些画面,很快又会变成一篇篇“美篇”,带着我们的温度,飘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那幅山水长卷成了我们的第一份素材。有人提议:“就用这首小诗当题跋吧。”于是,一位老友提笔写下:“千峰叠翠入云深,一涧清泉漱玉音。莫道桑榆晚景近,笔底犹有万里心。”字迹苍劲,诗意悠远。我们拍下整幅画,配上这段话,再加几句活动花絮,一篇图文并茂的“美篇”就这样诞生了。</p> <p class="ql-block">就像那朵粉红牡丹,层层绽放,不为取悦谁,只为不负春光。我们这群老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热烈地开着。笔墨是根,手机是桥,而“美篇”,是我们写给世界的情书。</p> <p class="ql-block">那朵红牡丹,带着晨露,开得娇艳欲滴。我们拍下它,放进新一期的“美篇”,配文只有一句:“老了,也要活得有颜色。”——是啊,人生如画,何必谢幕?只要笔在手,心未冷,每一天,都是新的开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