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规律,呵护成长

暖春

论文/国画/暖春 <p class="ql-block">  尊重规律,呵护成长</p><p class="ql-block"> 论 文/暖春</p><p class="ql-block"> 最近写了一篇论文《坚守规律,划清边界》,很多读者询问如何将这一理念落地。于是我又想提笔写写自己的想法,仅供大家参考。我浅薄地认为,教育要实现健康良性发展,必须坚守教育规律、成长规律、自然规律。这三种规律是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根本基础,是任何教育方法的核心依据,更是教育不可逾越的底线——任何违背这三种规律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本质上都是不科学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以快乐教育为例,这一理念并非适用于所有学段,仅适配幼儿教育和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进入高小及初高中阶段,便完全失去了适配性。在当下中高考的大环境中,升学分流的竞争压力客观存在,注定无法让学习始终保持“快乐无压”的状态。而幼儿园阶段,面对刚萌生认知意识、注意力易分散的孩子,我们必须通过游戏化、趣味化的教育活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启蒙学习。这一阶段虽以快乐引导为核心,但也需辅以适度惩戒——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就像禾苗生长既需阳光雨露,也需适时修剪枝叶。且惩戒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段精准施策,比如幼儿阶段可通过“暂停游戏、口头提醒”等方式引导规则意识,小学低段可采用“补做任务、反思记录”等温和方式,始终遵循契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标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这句话看似符合教育温情的诉求,细究却违背了自然规律。好学生亦是普通人,而人本就需接受自身的不完美,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恰恰印证了一个道理:犯错是人生常态。犯错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后逃避责任、无法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回望每个人的成长之路,谁不是在一次次错误与失败中摸爬滚打、逐步成熟的?因此,教育中的惩戒权不应缺位,反而应从幼儿园便开始确立——让孩子从小懂得“行为有边界、犯错需担责”;挫折教育更需从小学阶段扎实推进,比如通过小组合作中的分歧处理、竞赛中的失利引导、作业中的错误订正等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困境中学会抗压、学会反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教育是一件纯粹快乐的事,但我可以肯定地说,教与学都不可能全程充满快乐。教育的本质是引导生命成长,而成长必然伴随困惑、挑战与磨砺:教师需在备课中反复打磨方案,应对学生的多元需求;学生要在求知中攻克难题,承受适度的学业压力。这种“不轻松”并非教育的缺憾,而是规律使然——就像树木生长要经历风雨,才能扎根更深、枝干更壮。唯有正视这份“不轻松”,在规律框架内平衡引导与约束、鼓励与惩戒,教育才能真正走向健康良性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学是挫折教育的启蒙关键期,此时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对挫折的承受力较弱,需通过低强度、高频率的生活化场景,让他们在“小挫折”中积累“大勇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可设计“班级种植角”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领绿植,负责浇水、施肥、记录生长状态。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绿植枯萎、虫害、生长缓慢等问题——当绿植因浇水过多烂根时,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原因,讨论“如何根据土壤干湿判断浇水频率”;当小组间绿植生长差异明显时,组织交流分享,让长势不佳的小组说说“遇到了什么困难”“尝试过哪些解决办法”,再邀请其他小组提供建议。最终不是比谁的绿植长得最好,而是让学生在“照顾生命”的过程中,体会“付出未必立刻有回报”的现实,学会接受不完美,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外,还可在校园活动中刻意设置“小障碍”:比如运动会增设“趣味障碍跑”,不仅考验速度,还需完成“拼图、系鞋带”等任务,允许学生中途失误、重新再来;课堂上开展“错题分享会”,鼓励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典型错题,说说“当时为什么会错”“现在怎么改正”,让“犯错”从“羞耻事”变成可探讨的“学习素材”,逐步消除对失败的恐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初高中学生面临升学竞争的现实压力,挫折教育需更聚焦“学业困境应对”“情绪管理”和“责任担当”,帮助他们在高压环境中保持理性、锤炼韧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针对学业挫折,可推行“错题溯源与复盘计划”:要求学生建立“错题本+复盘日志”,不仅记录错题本身,更要写下“错误类型(概念混淆/计算失误/审题不清)”“当时的心态(紧张/轻视/迷茫)”“改进策略(重新梳理知识点/专项刷题/做题时圈画关键词)”,每周花固定时间回顾,看看“同类错误是否再犯”“改进方法是否有效”。教师可选取典型案例在班级分享,比如某学生从“数学压轴题屡做屡错”到“逐步找到解题思路”的过程,让学生明白“挫折不是能力的终点,而是调整方向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同时,可组织“生涯模拟挑战赛”:设置“升学选择”“时间规划”“压力应对”等场景,比如让学生模拟“离月考只剩两周,某科目仍有薄弱章节”的情况,制定复习计划并说明“如何平衡优势科目与薄弱科目”“遇到焦虑情绪时如何调节”;或模拟“小组合作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中途有人推诿责任”的困境,讨论“如何沟通协调”“如何承担自己的角色责任”。通过这些贴近现实的模拟,让学生提前体验成长中的复杂挫折,学会在压力下理性决策、主动担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对于考试失利的学生,避免简单的批评或安慰,而是引导他们进行“归因分析”:区分“可控因素(努力程度、学习方法)”与“不可控因素(题目难度、运气)”,聚焦“可控因素”制定下一步计划,让他们明白“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陷入‘我不行’的消极自我否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教育活动是双向的脑力劳动,它不可能全程充满快乐。所以快乐教育只能是阶段性的、辅助性的手段,切勿将教与学中的成就感与快乐教育等同。惩戒权与挫折教育绝不能缺位,面对原则底线问题更不能妥协,应依据学生年龄段特点实施适度惩戒与适量的挫折教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依据学生成长特点,幼儿园应以快乐教育为主,因为这个阶段主要是引导孩子的认知启蒙。但即便如此,也需辅以适度的纠错与惩戒。初小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认知启蒙向自我初步感知过渡的时期,此时的孩子已开始有自己不成熟的自主行为,因此快乐教育与惩戒教育应同等重要。高小阶段的学生基本形成了简单的认知体系,快乐教育仅能作为辅助手段。而有些人将快乐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初高中阶段,这显然违背了学生的成长与认知规律。从幼儿到小学,核心学习任务并非追求成绩,而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不是说分数不重要,一旦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成绩自然不会太差。而初高中阶段面临着升学分流与明确的分数考核,这个阶段若没有过硬的分数、抗挫折的能力与清醒的认知,很难应对未来的挑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追求分数本身并无过错,但“唯分论”必然存在问题。对于考试分数,不同年级段应有着不同的要求:幼儿园与初小阶段,分数仅能作为激励手段,绝不能成为评判幼儿园、学校及幼儿教师的标准;作业的对错也不应作为打分依据,即便初始有误,只要在老师或他人提示下能够改正,就应给予满分,这一阶段甚至无需设置正式考试。初小阶段虽需组织考试,明确对错,但绝对不能进行排名和成绩公布,更不能以学生成绩给这一阶段的教师排序——我们必须始终承认人存在差异性这一自然规律。高小及以上学段则需严肃考风,公开成绩,并适度开展适配年龄段的挫折教育。社会本就现实,若连正视自身成绩的勇气都没有,将来又如何面对复杂多元的社会?因此,成绩公布与排名的要求绝不能“一刀切”,必须依据不同年龄段采取差异化形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唯分论”最大的弊端,在于模糊了考试成绩的边界,让人误以为考高分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教出好成绩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是好学校。这种片面认知忽视了那些努力学习却未取得理想成绩的大多数学生,忽视了辛勤付出却难以提升成绩的教师,也让更多因地域或资源条件不足的学校寒心。教育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分数高低并非由某个人单独决定,再好的制度与方法也无法保证人人都能取得优异成绩。就像五个手指各有长短,一个年级有二三十个班级,一个班级有五六十名学生,个体差异是教育领域不可逆转的规律,我们必须正视、承认并遵守这一规律。无论是补课、教辅资料泛滥,还是重点班的设置,无论如何“内卷”,最终无非是抬高了中高考的分数线,这对于培养高科技人才毫无益处,反而会扼杀中高考的公平竞争环境,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毕竟高中与大学的教育资源有限,升学分流是目前不可回避的现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造成“唯分论”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将成绩与政绩绑定,教师的职称晋升、干部的职务升迁、地方教育质量的评价都与成绩挂钩,这种评价体系彻底破坏了教育原有的良性发展;私欲是人的天性,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皆是普通人,因此“唯分论”在个人私欲的膨胀下愈演愈烈。二是考试的目的模糊不清,高小以上学段本应重视成绩背后的问题,而非单纯追逐分数,但每次大型考试后,教育局与学校都忙着统计数据,横向对比、纵向分析,升学率、优生率、差生率、及格率等无一不纳入比较范围,随后高调表扬高分群体、鞭策低分群体——这就如同用大木棒在水里打鱼,看似水花四溅,水底却依旧风平浪静,根本无法解决核心问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么考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目前来看,它确实与升学率相关,但绝不应沦为各类“率”的比拼工具。期中、期末、月考等考试完全没有必要进行联考,更无需过度分析各类数据。我们应推行“一校一测”,依据本校的校情、学情、教情命题,再根据考试结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采取改进措施——而非单纯分析数据、寻找横向纵向差距,进而批评校长与教师。考试的核心目的是发现不足、弥补短板,绝非粗暴的表扬与批评,这正是教育必须遵循的循序渐进原则。对于考得好的学生,教师可适当表扬;对于考得差的学生与付出努力的教师,则应给予安抚与鼓励,这是对教育差异性规律的尊重。除幼儿园与初小阶段外,没有分数参照的教育是模糊无界的教育;过分重视分数而忽视教育规律的教育,是功利化的教育。考分终究只是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辅助手段,绝不能成为衡量教育好坏的唯一标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总之,教育的本质是遵循规律、守护成长,而非背离天性的功利追逐或脱离现实的理想空谈。坚守教育、成长、自然三大规律,是教育行稳致远的根基;划清学段适配的边界、奖惩平衡的边界、分数定位的边界,是教育回归本真的关键。快乐教育需因龄而施,惩戒与挫折教育当贯穿始终,分数应成为成长的助力而非教育的枷锁。唯有打破“唯分论”的桎梏,正视个体差异的必然,让教育在规律框架内既有温情引导,又有规则约束;既有阶段侧重,又有整体衔接,才能让每个生命在适宜的土壤中历经磨砺、从容生长,最终实现教育健康良性发展的初心,为孩子的终身成长筑牢坚实根基。</p>